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信息服务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预印本过刊 |  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栏目 |  留言板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全年目录
 · 按栏目浏览
 · 摘要点击排行
 · 全文下载排行
 · Email Alert
 ·
下 载 排 名
更多>>  
下 载 中 心
 · 投稿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版权及投稿注意事项
  (1)欢迎来稿,稿件一经刊用,即按本刊标准酌致稿酬及著作权使用费(一次付清)。
  (2)本刊1998年起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凡为本刊赐稿者,请不要在文中(含英文)标著姓名等事项,作者简况请另纸附上。
  (3)本刊不办理退稿,也不奉告评审意见。
  (4)凡向本刊投稿者均同意文章经本刊刊登后,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即让与本刊。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来稿中申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转录本刊文章(含图表)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5)投稿作者承诺文责自负,如有侵权等行为,与本刊无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 6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0-03-10

在线优先出版论文
在线优先出版论文
1
浙大学报社科版2020年第二期目录
2020 Vol. 6 (2): 1- [摘要] ( 736 ) [HTML 1KB] [PDF 1639KB] ( 736 )
5
学术前沿·院士观点
2020 Vol. 6 (2): 5- [摘要] ( 17 ) [HTML 1KB] [PDF 0KB] ( 17 )
6 吴朝晖
四元社会交互运行亟须深化数字治理战略布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颠覆性科技竞相涌现,由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和虚拟信息世界构成的四元社会也应运而生。以数字化社会形态为特征的四元社会的交互运行,呈现出人际世界虚拟化、物理世界数字化、智能机器泛在化、虚拟世界常态化以及四元空间融合化的重要特征,给国家治理对象、治理内容和治理方法,乃至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和全球治理都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亟须在国家层面深化数字治理战略布局。数字治理主要包括数据治理和以数字化技术实现社会的组织与运行两方面,要从加强战略研究,推进数字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建立数字治理的国际协同机制等方面建构四元社会数字治理体系。

2020 Vol. 6 (2): 6- [摘要] ( 576 ) [HTML 1KB] [PDF 1552KB] ( 576 )
8
主题栏目:数字时代的法学理论与法治建设
2020 Vol. 6 (2): 8- [摘要] ( 17 ) [HTML 1KB] [PDF 0KB] ( 17 )
10 赵骏 李婉贞
人工智能对国际法的挑战及其应对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际交往更加便利和频繁,但也对现有国际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法基本原则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国家责任原则以及国际法具体领域中的国际法居民制度、国际人道法、国际刑法、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人权法、国际海洋法与国际海事法等,都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影响,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国际法,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国际智能社会的各种挑战。为此,国家之间应当加强合作,以人工智能的安全使用为目标,通过制定国际软法、缔结多边条约、设立专门性国际机构等方式,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解决新科技带来的国际新问题。

2020 Vol. 6 (2): 10- [摘要] ( 737 ) [HTML 1KB] [PDF 1764KB] ( 737 )
12 李永明 戴敏敏
大数据产品的权利属性及法律保护研究

对于大数据产品这一新兴事物,学界对其权利属性及法律保护问题罕有研究。大数据产品本质上是算法生成物,不具备著作权法意义上的适格作者,也不符合作品的独创性要求,不可赋予其著作权。实际上,大数据产品已具备财产所有权的四项权能,应赋予其财产所有权。对大数据产品进行法律保护时,鉴于现有法律法规的约束,仅可从反不正当竞争法及侵权责任法层面进行法律救济,而确认大数据产品的财产所有权属性后,可拓展法律救济的范围,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网络运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2020 Vol. 6 (2): 12- [摘要] ( 821 ) [HTML 1KB] [PDF 1674KB] ( 821 )
14 翁国民 宋丽
数据跨境传输的法律规制

国际数字贸易中必然会产生数据跨境流动,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数据自由流动与数据安全威胁这对矛盾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字经济的走向。如何平衡数据流动产生的数字红利与数据保护之间的矛盾,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国际规则,各国的态度与立法规则差异明显,我国亦没有定论。长期冲突的数据本地化政策与数据流动问题再次引起各国密切关注。新形势下,我国应支持数据跨境流动,并从规则和标准层面保障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促进我国数字经济的大发展。

2020 Vol. 6 (2): 14- [摘要] ( 924 ) [HTML 1KB] [PDF 1761KB] ( 924 )
16
主题栏目: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走向与变革
2020 Vol. 6 (2): 16- [摘要] ( 17 ) [HTML 1KB] [PDF 0KB] ( 17 )
18 刘超 田正平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评聘制度的历史考察——以国立名校为中心

教师评聘制度是学术评价制度与人事制度的结合点,是现代大学制度及学术体制的重要抓手和支点。这一制度在近代中国经历过长期的演变过程。蔡元培主政北大时,初步借鉴了德国大学的制度模式,推动教师流动及专业化,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教师评聘制度正式发轫。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教育”的传播、新学制的引入,中国近代大学教师评聘制度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日渐成型,并于20世纪30年代初步定型。国立名校在此进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为省立、私立大学的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对当时大学的队伍建设、学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评聘标准也随学术市场的发育及留学生归国浪潮的高涨而水涨船高,持续推动着大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刺激了中国大学的学术生产,提升了其国际能见度和影响力。这一时期中国教师制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兼顾的经验,对日后中国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都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2020 Vol. 6 (2): 18- [摘要] ( 756 ) [HTML 1KB] [PDF 1806KB] ( 756 )
22 于东兴
中国语言政策规划: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思考

面向未来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工作如何开展,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重要工程。新时代语言文字标准亟须修订和完善。少数民族拉丁化文字的规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字母体系的本地化和文化适应问题,以及同一语言的多文字形式问题。主流官媒宣传的途径比较传统,理念也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网络话语手段,总体宣传形象有待提高,舆情干预意识也有待加强。当代语言生活中的语言使用不规范现象集中表现在公共用语、地名和对特定职业人群的污名化等方面。要加快并完善语言规范标准建设,积极应对语言生活中的语言变异和负面舆情。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工作应立足未来,在大语言文字工作的格局下,结合国家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跳出语言看语言,坚持问题驱动,对形势予以准确研判,扎实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

2020 Vol. 6 (2): 22- [摘要] ( 978 ) [HTML 1KB] [PDF 1625KB] ( 978 )
24 张力锋
严格性反观之下的意义理论新路径——模态论证的一个描述论逻辑分析

索引性表达式的语境敏感性造成特征与内容相分离,内容上的直接指称或严格性与作为语言规则的特征意义并不违和,内容层面的直接指称词项完全可以在特征层面拥有丰富的意义,从而为调和描述理论与直接指称理论间的冲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严格化摹状词策略是一条颇有前景的描述论进路,以索引性的现实化摹状词置换名字既可以维持原语句所表达命题之形而上学模态地位,又不改变置换后语句分析性方面的语义属性,维护了其先验可知的认识论特质,并将分析性和必然性概念分别明确地归属于语义学和形而上学两个不同范畴,切断它们外延上的一般性逻辑联系,从而破除“分析衍推必然”的语言哲学神话,较有效地调和了描述论和直接指称理论在语义学、形而上学两个维度的内在冲突,有力地捍卫了作为意义理论的描述论。

2020 Vol. 6 (2): 24- [摘要] ( 634 ) [HTML 1KB] [PDF 1733KB] ( 634 )
26 邵鹏 虞涵 张馨元
建设性新闻的理论溯源及价值——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0至2019年文献分析

建设性新闻理论与实践给将“坏消息才是好新闻”奉为圭臬的西方新闻界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中国新闻界都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新闻界需要系统地认识它,更需要厘清其理论与实践中的概念、原则和操作规范等。基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六类新闻相关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表明:六类新闻经历了从缓滞到活跃再到共同增长的三个不同阶段,其发展热度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建设性新闻虽然边界模糊、领域宽泛、理论阐释性不强,但它更关注负面新闻积极的后续动作,理性采纳多方关切,注意激发公众参与,打破了和平新闻和恢复性叙事的原有局限,并试图建构统一的新闻理念和框架,值得充分肯定。若能将其与中国当前的新闻观念有机结合,无疑有助于探索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性新闻理论与实践路径。

2020 Vol. 6 (2): 26- [摘要] ( 787 ) [HTML 1KB] [PDF 7489KB] ( 787 )
28 陈健梅
长安若问江南事——唐代长安文化与城市生活中的江南元素之考察

唐代长安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通过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与帝国境内经济、文化发达区域以及六朝(文中有时用南朝,似将二者等同)的政治中心即以三吴为核心的江南紧密联系起来。江南在向长安输送财富与物资的同时,也输送了江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味。江南与长安从时间上还可以理解为东晋南朝与唐朝,而唐朝对东晋南朝的继承则表现为制度与文化上的渊源。人文地理意义上的江南气象在唐代已经崭露头角,作为唐代都城的长安从时空两个层面上继承和涵盖了江南,而基于六朝文化的江南元素也活跃在长安城市与文化生活中,并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对唐代长安城市与文化生活中的江南元素进行考察,可以从社会史与城市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唐后期南朝化倾向问题。

2020 Vol. 6 (2): 28- [摘要] ( 636 ) [HTML 1KB] [PDF 1791KB] ( 636 )
30
主题栏目: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研究
2020 Vol. 6 (2): 30- [摘要] ( 17 ) [HTML 1KB] [PDF 0KB] ( 17 )
32 梁霞
美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管窥

美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如下基本特点:第一,重视文本的英译,并将英译与研究紧密结合。第二,研究者多具有英美文学、比较文学、西方理论的背景,注重跨界研究以及与西方文学研究的对话。第三,注重具体作家、作品或者某一文学体裁的研究,研究成果大多不以文学史的形式呈现。第四,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是近二三十年来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五,关注文学与宗教、社会史、文化史等的关系,把文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进行研究与分析。随着中美信息和人员交流的增多,两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会更加趋向融合,其差异越来越表现为个体之间的差异,而非两国整体的截然不同,美国中国文学研究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也将继续体现上述特点。

2020 Vol. 6 (2): 32- [摘要] ( 906 ) [HTML 1KB] [PDF 1784KB] ( 906 )
34 吴平
《骆驼祥子》译本封面的多模态符际翻译研究

在《骆驼祥子》海外译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即《骆驼祥子》译本封面设计的多元化特征。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译本封面通过不同的符号组织并构建了小说的叙事,呈现出独特的内容和风格。从社会符号多模态理论而言,在理念意义方面,这些译本封面设计可以分为低图像性与高图像性两大类,同时也呈现出一系列视觉连续体的特征;在人际意义方面,这些译本展示了多类观看模式;在组合意义方面,这些封面的设计者通过排版设计以及视觉重量传达了特定的信息价值观。封面设计将有意义的元素整理成连贯的文本,通过特定的模式结构创造新的意义。《骆驼祥子》在外译过程中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情况,但总体上还是客观传达了小说现实主义的关照。

2020 Vol. 6 (2): 34- [摘要] ( 795 ) [HTML 1KB] [PDF 7394KB] ( 795 )
36 吴庆军
京味文学英译研究的多维文化再现

京味文学呈现了京味特征的市井故事、城市空间和民族认同等多维文化特征。在文化翻译语境下,译本在文学传统、文体风格和叙事特征等方面与英语受众的文化契合是京味文学英译研究的首要关注点,这决定了京味文学中的多维文化在受众文化中的本真再现。与此同时,空间书写中的叙述视角和空间连贯是英译本的“京味”本真再现的重要技巧,城市空间书写中的“京味”在译本中的再现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民族认同是京味文学的文化之魂,民族文化和民族创伤的本真再现体现了译者的文化自觉。

2020 Vol. 6 (2): 36- [摘要] ( 734 ) [HTML 1KB] [PDF 1732KB] ( 734 )
38
主题栏目:汉字与汉语言文化研究
2020 Vol. 6 (2): 38- [摘要] ( 21 ) [HTML 1KB] [PDF 0KB] ( 21 )
40 金健人
论汉语语形的美学功能

语形指包括文字、排列、版式、图形、颜色等在内的页面加诸视觉的全部因素。汉文学因为汉语语形的影响,必然迥异于其他语言文学。汉字的象形性使汉文学具有与众不同特性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的辨识规则所建构的会意和形声文字体系,历史地形成了汉民族内部意识、外部世界与汉字结构的对位关系,以至于汉语语形在字内、行间、页面、体式等不同层次具有作用于汉文学的独特美学功能。美学文本与实用文本的交叠区域实乃隐性文本,隐性文本可以转化为美学文本,但实用文本就只能是实用文本。

2020 Vol. 6 (2): 40- [摘要] ( 1090 ) [HTML 1KB] [PDF 1652KB] ( 1090 )
42 史文磊 谷雨
说汉语介词的一种从句现象

汉语中有些介词存在一种从句现象,即这些介词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动词的句法行为,但只许用于从句,不能用于自立句(包括主句和单句)。基于“按照”“鉴于”等个案的调查发现:(1)从句现象在介词的现代共时分布和历时演变过程中都有体现,介词语法地位的鉴别需要区分主句和从句两个层次。(2)从句现象的存在说明,在动词向介词语法化的过程中,创新性句法行为往往先在自立句中发生,然后再一步步向主次从句和从属从句扩展。(3)介词的从句现象是由动词语法化的去范畴化效应和从句的结构固守效应双重作用导致的句法后果。(4)从句现象可以视为动词范畴在句法上的降级保存,这种降级保存与汉语缺乏动词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英语相比,汉语动词的句法特征更容易表现出从句现象和降级保存的特点。

2020 Vol. 6 (2): 42- [摘要] ( 1466 ) [HTML 1KB] [PDF 1781KB] ( 1466 )
44 胡振明
《蜜蜂的寓言》: 文学公共领域与现代性

《蜜蜂的寓言》是18世纪英国颇具争议的作品。作者曼德维尔提出,美德的起源不是上帝,而是被基督教视为首恶的“骄傲”;同时,被认为诱发社会道德坍塌的“奢侈”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惊世骇俗的观点成为当时公众舆论的热点。基于“私人的恶德”与“公众的利益”这一核心思想,曼德维尔借助自己作品(语言交往行为的书面形式)中“骄傲”“奢侈”命题的论述,开创性地揭示了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在实践话语中的融合过程,其作品引发的公众舆论生成了18世纪文学公共领域实例,并在作品、阅读市场(读者)、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文本传播层面建构了启蒙理性,成就了现代性。

2020 Vol. 6 (2): 44- [摘要] ( 721 ) [HTML 1KB] [PDF 1670KB] ( 721 )
46 孙敏强 谢文惠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具眼”说

“具眼”一词从佛教术语发展为品评术语和鉴藏术语,其内涵由佛教中的禅理发展为诗文书画批评中的文理,涵括了评鉴作品风格和体式、总结作伪伎俩和辨伪方法等含义。“具眼”说以较强的包容性和丰富的内涵跨越了诗文批评和书画鉴藏等多个领域,融诗书画禅于一体,反映了不同艺术的异轨同奔:一方面表现在观点的暗合或风格趣向的一致上,即以不同的论述途径表达相通的审美眼光和终极本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学者文人型的书画鉴藏家们对传统艺术的认同和超越,体现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诗性化、一体化的哲学特征。

2020 Vol. 6 (2): 46- [摘要] ( 734 ) [HTML 1KB] [PDF 1711KB] ( 734 )
48 陈勇
基于社会网络学习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路径研究

信息技术、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网络成员间的联系变得更容易、更频繁,大学生通过社会网络学习获得信息、知识也变得更加便捷,那么,社会网络学习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是否存在影响?对这一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入研究。依据学习方式差异,社会网络学习分为互动学习和模仿学习。通过对1 966名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社会网络中的互动学习能够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认知和个人特质的发展,进而形成大学生职业能力;社会网络中的模仿学习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没有显著影响,但能够促进职业认知和个人特质的发展,进而形成大学生职业能力。研究结果证明,社会网络学习已成为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2020 Vol. 6 (2): 48- [摘要] ( 916 ) [HTML 1KB] [PDF 1748KB] ( 916 )
50 章伟芳 王慧慧 彭嗣惠 杨廷忠
医患冲突对医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基于全国31所大学的实证研究

医患冲突已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医生和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医疗服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对医学生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对全国31所大学的11 592名医学生的调查显示,医学生中对医患关系感知有较大心理压力的被试占38.0%,很大压力的占15.6%;半数以上的被试者报告其家人或亲戚、朋友或同学在求医过程中经历过医患冲突。研究结果表明,参照人群的医患冲突经历与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呈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关联;参照人群对医生的评价也会影响到医学生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医生的评价越差,医学生心理压力的水平越高。医患关系现况、参照人群、医患关系压力感知与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呈显著正向相关,专业兴趣与心理压力呈负向相关。医患冲突可增加在校医学生心理压力,会对医学生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应引起社会和学校的足够重视。

2020 Vol. 6 (2): 50- [摘要] ( 628 ) [HTML 1KB] [PDF 1706KB] ( 628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本刊荣获第30届浙江树人出版奖
一刊一文!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期刊和优秀文章名单出炉
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热点与趋势研讨会举行
第一届“制度性话语与国际治理”高层论坛在杭州举行
休闲城市,美好生活——第四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和2019世界休闲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围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Q1区
本刊再次荣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本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居全国综合性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第一
本刊第三次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团与浙大社科学报举办“构造学术全媒体传播体系”研讨会
“共产主义观念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表征”国际研讨会邀请函(第一号)
人工智能与法学论坛(第1期)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中西比较文献学与书籍史研究工作坊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四届中国数字贸易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数字贸易研究奖颁奖礼成功举办
“跨语言与跨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 浙江获奖作品一览
本刊主编罗卫东教授组织翻译的书上了习主席办公室的书架
本刊三次蝉联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喜获树人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美学问题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刊与TrendMD签订服务协议
“首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圆满召开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专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
“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中的美学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跨文化与区域研究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浙大社科学报连续四次蝉联“中国国际品牌学术期刊”称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获2016年度三项国家社科基金期刊资助项目、四项省重点期刊扶持项目
浙大社科学报综合评价总分居全国综合大学学报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项目组调研考察本刊
本刊再次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
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道:本刊成为“CCTSS中国图书国际推广计划”首个期刊成员单位
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道:本刊与美国数字发行公司签订首个中国期刊全球推广协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调研本刊
本刊再次入选中国“百强社科期刊”
本刊入选“2015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
本刊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
本刊获总局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刊号
本刊协办的2015年嘉兴市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专家研讨会在嘉兴市召开
媒体报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努力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例
本刊在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交流期刊数字化经验
本刊与华艺数位等成功举办“在大数据时代掌握学报竞争优势说明会”并成为我国最早采用ORCID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之一
本刊率先采用ORCID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全力打造领先数字期刊
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
本刊再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光明日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两年及五年影响因子跃居全国综合性学报第一
本刊两年及五年影响因子跃居全国高校综合性学报第一
本刊2013国际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第一
本刊2013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前三
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拟收录目录(共533种)
本刊荣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考核本刊成绩优秀
本刊跻身全国“百强报刊”
本刊2012年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一
我刊荣获第5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我刊连续三次入选“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本刊荣获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首批资助名单
本刊被“核心期刊国际认证协会”收录为国际核心期刊
方汉文教授2012年元旦题赠浙大社科学报
本刊被七家重要国际数据库的14个国际索引收录
本刊影响因子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一
国际著名公共管理专家马克·霍哲教授(Marc Holzer)受聘为本刊国际编委
本刊郑重声明
浙江大学历史系与本刊拟联合举办“史学研究新趋势高层论坛”
本刊被美国MLA收录
我刊获2010年度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浙大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综合性人文社期刊前三
本刊开通微博
本刊2010年部分媒体专文、专访报道辑录
本刊2009年部分媒体专文、专访报道辑录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名刊工作”会议上表扬本刊
本刊开通手机版
我刊获2009年度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网站改版
本刊受到教育部工作简报的表彰
本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编辑部公告-20220216
浙大社科学报在“名刊建设”中探索前进
本刊在“中信所”高被引期刊排名中名列前茅
本刊已于2009年3月推出在线优先出版论文
本刊2008年各项数据继续名列前茅
本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哥白尼索引”收录
本刊建立双重防线: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采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编委会
更多>> 
 

     为促进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推进学术文献资源的有效传播,本刊全文资料已入网中国知网(CNKI)、台湾华艺思博网(CEPS)、中国移动阅读基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如作者有异议,请来函说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本刊提醒投稿者注意:来稿凡经本刊使用, 如无数字版、有声版等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等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同时,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费。特此通告。

更多>> 
 

 · 中国知网(CNKI)
 · 万方数据
 · 中国期刊协会网
 · 教育阅读网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发表一流的成果,传播一流的发现,提供一流的新知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200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ICP备05074421号
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邮编:310028 电话:0571-88273210 88925616 E-mail:zdxb_w@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