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与跨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2018年3月22日至23日,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英国杜伦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和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跨语言与跨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召开。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韦路教授、王杰教授,杜伦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Claudia Nitschke教授、曹青副教授、Francisco-J. Hernández Adrián副教授,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David Margolies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宁康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李庆本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学武教授等多位中外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学术演讲。
大会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致词,向中外莅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不断展开,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具有愈发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持续两天,共四场专题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创新与认同:跨语言与跨文化的实践”“媒介发展在现代化观念变迁中的作用”“中国电影的传播案例分析”等议题积极发言,并进行了交流互动。
Claudia教授以《鲁滨逊漂流记》的德语译本为例,谈翻译与跨语言改编中的本土化问题,“Campe所译德版小说对主人公自然观、价值观等方面做了符合德国文化的改编”。Margolies教授以与学者切身相关的论文指标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冲突为例,说明效率的利弊,引起在场学者的共鸣。江宁康教授做了题为“跨文化差异与时尚消费认同”的主题演讲,所谈论的时尚消费问题引起在场多位学者的热烈讨论;李庆本教授以中国美学话语转型为关切重新审视“西学东传”问题,他指出应将“是否能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作为衡量一个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杨莉馨教授关注罗杰·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对中国艺术的借鉴,她指出“罗杰·弗莱在借鉴时只采用了形式而忽略了内涵”。王杰教授以电影《芳华》《百合》为例,从“乡愁”与“现代悲剧观念”、文化记忆与审美现代性,在中国当代文化中重建悲剧人文主义的可能性的几个方面,对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做了初步分析和讨论,他认为:“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文化记忆中包含着中国审美现代性‘双螺旋结构’的关键密码。在中国审美现代的情感结构中,悲剧人文主义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另外,本次会议还设置了视频发言,未能到场的杜伦大学Adrian副教授和曹青副教授通过Skype分别做了题为“王家卫《幸福在一起》二十年之后:南—南美学与跨国电影语言”和“晚清报界对现代观念的评介”的学术演讲。
最后,王杰教授和曹青副教授分别做了会议总结,感谢大家的参与并通报了后续论文集出版等工作设想,会议圆满结束。
(黄筱茜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