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信息服务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预印本过刊 |  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栏目 |  留言板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 编辑部公告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全年目录
 · 按栏目浏览
 · 摘要点击排行
 · 全文下载排行
 · Email Alert
 ·
下 载 排 名
更多>>  
下 载 中 心
 · 投稿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版权及投稿注意事项
  (1)欢迎来稿,稿件一经刊用,即按本刊标准酌致稿酬及著作权使用费(一次付清)。
  (2)本刊1998年起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凡为本刊赐稿者,请不要在文中(含英文)标著姓名等事项,作者简况请另纸附上。
  (3)本刊不办理退稿,也不奉告评审意见。
  (4)凡向本刊投稿者均同意文章经本刊刊登后,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即让与本刊。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来稿中申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转录本刊文章(含图表)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5)投稿作者承诺文责自负,如有侵权等行为,与本刊无关。
5608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努力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例

        近年来,浙大社科学报以“率先实现匿名审稿并制度化、率先推行期刊数字化、率先尝试办刊国际化”而著称业界,被誉为“全国进步最快的社科期刊”。“国际化”是浙大社科学报“精品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早在2002年,浙大社科学报就在强化现有办刊方针,侧重在不改变现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确立了立足以本土化发展为根本的“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努力为具有原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与世界学术对话的机会, 有效提升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制度创新  审稿模式率先向国际标准靠拢
 
        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是国际上高水平期刊审稿制度的通例,也是学界衡量学术期刊及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1997年3月,浙大社科学报就勇于制度创新,率先在传统的编辑部三审制外增加了“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双盲),并采用“内稿外审制”和“回避制”保证质量;参照国际高水平期刊审稿经验,编辑部在约请专家审稿时还会提请审稿人严格把关:“本刊年来稿近七千篇,录用率不足2%。如该文的质量在您所见过的论文中为最好的2 %之一,请推荐,否则,请拒绝。”

        录用稿件均按审稿人意见进行反复修改并提供创新点和修改说明,修改后的论文还往往要再进入下轮同行匿名评审。严格的“同行专家双向匿名评审制”提升了期刊质量。2010年以来,浙大社科学报在南大CSSCI、中信所、中国知网的影响因子指标连年稳居全国高校同类期刊三甲,并多次跃居全国第一,在全国所有综合性期刊稳居第二或第三。浙大社科学报的国际化审稿制度也成为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留下永久印记:2002年,《光明日报》C版头条以《中国学术期刊向国标准靠拢》为题,配本刊封面照片予以报道;200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共和国期刊六十年》将本刊的匿名审稿举措载入中国期刊史。

二、 搭建中西互动平台,尝试中外学者合作办刊或建设“主题研究”栏目
 
        1. 中外学者合作建设“主题研究”栏目 
        延揽海外名家与中国学者共同建设主题研究、问题研究栏目,通过参与和建设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与国际学术共同体进行高水平对话,带动前沿学科发展。近年来,先后约请海内外学者创建了“非传统安全”“北欧福利制度研究”“跨学科问题研究”“国际休闲学前沿”等“主题研究”“问题研究”栏目,关注国际最为关注的当代人类生存之重大问题,立足国家利益之高度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努力使栏目水平接近国际学术前沿。2010年共刊发海外优秀论文28篇,占年发文量24%,6位国际著名学者独立或与中国学者合作担了任栏目主持,占年度主持人的55 %。2012年,推出国际性主题研究栏目11个,占年度栏目44%;刊发了含诺贝尔奖作者及多位院士参与的原创论文20篇,作者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 延揽国际著名学者独立或与中国学者共同担任栏目主持人 
        邀请国际顶尖学者办栏,通过引进来带动我国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走出去”。如2012年11个国际性栏目中,海外学者与中国学者共同主持的就有6组:包括美国马克.霍哲(Marc Holzer)院士主持的“国际公共管理创新理论前沿”栏目、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瑞·布赞(Barry Buzan)院士主持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栏目、挪威皇家终身教授斯坦恩.库恩勒(Stein Kuhnle)教授主持的 “国际福利经济研究前沿”栏目2组、加拿大罗杰.曼内尔(Roger Mannell)教授主持的“国际休闲学前沿”栏目及美国克里斯汀.弗洛拉教授主持的“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研究”栏目等。
         3.开门办刊拓展作者地域性 ,充分发挥海外编委的作用 
        科学无国界。一份优秀的学术刊物必须坚守学术本质,一份优秀的国际性学术刊物必然要跨越国籍和语种。浙大社科学报早在2001年即始开门办刊,通过国际性作者、国际性编委、国际性审稿专家、国际栏目主持人等途径,努力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1)编委国际化:国内为主,国际为辅。2009年以来,先后新增9名海外著名学者担任国际编委;目前共有10位海外编委,其中4位院士,多位国际著名学术团体负责人或国际著名期刊主编。海外编委先后担任了本刊栏目主持人,或为学报撰稿、审稿、荐稿、宣传,为提升浙大社科学报的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稿源国际化:打破“外稿”限制,国内为主,争取国际作者和读者。近四年来,延揽了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芬兰、奥地利、瑞士、挪威、比利时、日本、韩国、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斯洛伐克及我国香港、台湾等海内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者在本刊发表论文,拓展了中国期刊作者分布的地域性。(3)多渠道约稿:通过海内外学者或邮件直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间接或直接向海内外学者约稿。约稿时事先申明稿件须经同行匿名审稿后才能确定是否录用。
         4. 学报及国际性栏目获部分国际学术共同体认可
        在世界变成地球村的当代,文化的多元性共存和在互动中融合创新,使得审视文化的眼光更趋向整体主义和对话互动,乃是一种文化研究的必然。目前,浙大社科学报的主题研究栏目已获部分国际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和尊重,一些栏目论文被译成日文、韩文、西班牙文等在海外出版;著名国际出版集团高层偶然读到我刊栏目后,索取全年期刊研读并主动提出合作要求;一些栏目还被学者推荐到著名国际学术会议广泛传播,获得好评;美国、英国等教授已主动为非传统安全研究、休闲学研究等栏目投稿。
        中外学者共建的主题研究栏目有效提升了浙大社科学报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学报先后被英国等一些高校认定为国际权威期刊,教授发文被认可;我国香港地区一些著名高校也认定浙大社科学报为权威期刊,美国某机构也认定我刊为“国际核心期刊”。澳大利亚部分教授看到浙大社科学报的国际性栏目后非常赞叹,纷纷表达了“希望与中国作者一起合作或独立在贵刊发表文章的想法”。
        当然,限于人力等多种因素,浙大社科学报的国际性主题研究、问题研究栏目并不稳定,可持续性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坚持中文刊,辅之必要的英文信息,增加更多英文内容  
 
        早在2003年始,浙大社科学报就确立了强化现有办刊方针,侧重在不改变现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立足以本土化发展为根本的“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语言上,坚持办中文刊,辅之必要的英文信息。从1999年第2期开始,学报始采用大16开本,同时按国际规范提供总目及每篇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及单位等的英文信息,成为中国最早提供论文必要英文信息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之一。在此基础上,着眼于“面向世界”的目标,浙大社科学报还拓展并增加了更多的英文信息,取得了一定成效。
 
        1. 首试长英文概要(executive summary) 
        浙大社科学报于2002年底开始在中文社科期刊中首试长英文摘要;2003年起,所有论文英文摘要均增加到500-800字左右;2012年始,又在中文社科期刊中首试长英文概要,对部分国际性主题研究栏目的英文摘量做了加长处理,类似论文的英文缩写,篇幅约在2-7个版面。201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迈尔森教授最先采用了长英文概要;美国弗罗里达国际大学马瑞迪斯·纽曼教授、英国考文垂大学韩德教授除了提供各自英文的短摘要,也提供了3-7个版面的英文缩写作为附件放在论文后发表。长概要作者多来自英语国家或者长期在英语国家学习和工作的海外学者,以保证论文英文概要的质量。 
         2. 提供中英文双语参考文献(2006)
        2006年1月,浙大社科学报开始将论文参考文献译成英文,对应置于中文参考文献后,此举不仅为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检索中国论文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中文学术期刊的显示度,也为中国学术期刊在技术操作层面进一步接轨国际做了新尝试。2008年2月,浙大社科学报还在中文社科期刊中率先采用了DOI标志,完成了数字资源间的国际化链接。
        浙大社科学报的创新性举措获得国际学者和期刊同行的认可。2005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发展部总监James Testa教授对我刊长英文摘予以很好的评价;2012年,前美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席Newman教授写给中国教授的函中,也特别对浙大社科学报“能使用长英文摘要表示钦配”,认为浙大社科学报的“国际化程度在中国期刊中首屈一指”。2014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审阅专家也对浙大社科学报的英文编排规范予以高度认可,并在年报“编制说明”中向全国推广:“入选期刊在英文题录摘要的编排方面普遍做得较细致。例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就采用长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同时附加英文翻译的格式,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DOI号,这些都有助于期刊在海外推广传播。” 
         3. 海外学者全英文论文同步呈现给读者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不高,语言障碍是因素之一。浙大社科学报坚持办中文刊的同时,于2012年开始尝试对极少量英文水平较高的国际著名学者原创论文采用双语对照出版的形式发表,即以中文发表该文,英文作为附件全文配发其后,为中国学术期刊开拓了新的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如2012年1-4期共发表十个国家和地区著名学者原创论文19篇,其中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皇家院士罗伯特 斯特宾斯教授、牛津大学罗纳德布什教授等12篇论文均为双语发表;其余7篇则提供了2-7页的长英文概要。
        双语发表得到海外学者的认同。美国、澳大利亚等著名学者均表达了期待在本刊“独立或与中国学者合作发表论文”的意愿。国内学者来信称:“贵刊在国际化方面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领头羊。”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戈登 沃克教授将其多年研究的核心观点以中英文形式原创首发于本刊,并在个人简历中将此文放在首篇,海外学者读到后特别截屏转发我刊,赞曰:由此可见“国外学者非常重视浙大社科学报,这也是中国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的体现”。
        为提升长英文摘要及双语参考文献的质量,我刊还建立了由外语教授为主的审校团队,所有摘要及参考文献均由作者与具备翻译资质的译者通力合作完成,再由编辑部聘请审校专家审读修改。海外学者的全英文论文则请浙大出版社聘请的外籍专家把关。由于严把质量关,2009年,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编校质量评估”抽检中,浙大社科学报成为被抽检期刊中唯一合格的非外语类社科期刊。当然,译文要达到“信达雅”难度依然很大,浙大社科学报的译文质量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四、 首试中文学术期刊拥有国际学者多语言版权
 
        在提升国际影响力过程中,浙大社科学报十分注重期刊版权问题。并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1)版权签约国际化:早在2004年,浙大社科学报即通过学者和朋友从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带回英文等论文版权授权模板,参照制订了符合我国著作权法的“作者著作权转让书”“作者出版承诺书”,成为国内最早与论文作者签署版权协议的学术期刊之一。(2)拓展国际传播,争取国际学者外文版权:国际期刊在版权合同中,往往会获取作者授权原创论文的所有语言之版权,包括中文版权。为改变中文学术期刊长期存在的版权单向引进,且国际学者论文仅授中文版权的现状,2012年,我刊通过签署版权合同获得不少国际作者的多语种出版传播权。2012年,牛津大学Ron Bush等十余位国际著名学者纷纷将其原创论文的中英文等所有语言的版权授权予本刊。(3)尝试中国期刊版权转让:2014年,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图书馆学术交流部要求,授权其典藏本刊相关论文文献,明确版权事项:“在授权论文编目记录中给出浙大社科学报版权声明以及官方网站的链接”。同年,多篇海外著名学者的论文达成了英文版权输出,有的还被墨西哥出版社译为西班牙语发表,相关版权许可事项均按国际国内出版规范,在论文显著位置著录首发于浙大社科学报,并已获我刊授权。
 
五、加入著名国际检索机构,开拓“名刊”面向世界的新渠道
 
        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是展示人文社科学术信息的世界性门户,可有效提升中国社科期刊的被检索率,拓宽期刊在世界学术期刊群中的显示度和影响力。早在2003年1月,浙大社科学报即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语言学与文学文摘”和“社会学文摘”收录,稍后又被CSA的“世界政治科学文摘”收录。截至2014年,被《剑桥文摘》三大文摘收录的中国期刊仅两家。2009年7月,被波兰《哥白尼索引》(IC)列为来源期刊,是全世界先期被收录的极少量人文社科类期刊之一,也是中国首家被收录的人文社科期刊;2010年,被美国MLA收录。与自然科学期刊相比,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被国际检索机构收录极少,而中文社科期刊被国际索引收录更为不易。以CSA为例,2011年新收38种中国期刊,35种为自然科学期刊,人文社科期刊仅三种,且均为外文刊:《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及港台办的《亚太语言教育学报》(葡萄牙语)《亚洲艺术新闻》(英文版)。
        近年来,浙大社科学报已先后被CSA、UPD、EBSCO、Gale、OCLC、IC、ICIJ等著名国际数据库的15个索引等收录,成为目前我国被国际著名索引收录最多的中文社科期刊。
 
六、数字化理念接轨国际
 
        浙大社科学报还积极学习国际期刊的数字化技术和新出版形态。一是借鉴国外开放访问(OA)运动理念,早在2008年1月即在学报自己网站提供学术论文的免费下载和阅读,网站访问量大增,迄今已有七十多个国家的独立IP地址来访。近5年内,网站全文下载量逾224.8万,年均全文下载44.96万,日均下载1183次,远超大型数据库。二是学习新技术,拓展OA新渠道。2008年2月,在中文社科期刊中率先建立了国际通用的数字内容标识系统DOI,国际解析量逐年增长。今后还拟采用国际期刊已开始采用的ORCID新技术,开放科学家与作者的全球身份证。三是学习国际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模式,于2009年3月,在全国中文社科期刊中率先推出单篇论文“优先数字出版”,并建立了中国首个自主性中文“在线优先出版”学术期刊平台,使浙大社科学报的期刊数字化从后端的传播发行覆盖到全数字内容生产的前端、中端和末端,浙大社科学报也成为最早尝试和推动我国中文学术期刊“优先出版”的期刊,引领了中文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革命。
 
七、成果在世界范围内被引用 
 
        作为非SSCI收录、非英文版、非专业性的高校学报,并且是从未与国外任何出版机构以“借船出海”方式合作的中国自主性大综合中文学术期刊,浙大社科学报以自己的母语探索期刊国际化道路,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报不仅成为中国人文社科期刊中被国际检索机构收录最多的中文刊,而且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引用量。据统计,2000-2009年,浙大社科学报在SSCI与A&HCI十年国际引用数位居全国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二,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报第一;2013年以来,国际影响因子连续两年稳居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第一,全国人文社科综合类期刊第二(含社科院、社科联期刊),成为迄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中唯一先后连续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榜单的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
        浙大社科学报的国际化举措不仅使刊物获得了前沿的学术内容和高端的海外作者资源,也使期刊具有了一定的面向世界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薛豹  2015年3月
发表一流的成果,传播一流的发现,提供一流的新知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200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ICP备05074421号
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邮编:310028 电话:0571-88273210 88925616 E-mail:zdxb_w@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