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 |
蔡曙山 |
|
 |
逻辑、心理与认知--论后弗雷格时代逻辑学的发展
|
|
|
20世纪初产生的弗雷格逻辑拒斥人和心理因素,但即使在弗雷格时代,它也仅仅是逻辑学的一种流派,同时还有重视心理因素的直觉主义逻辑和其他逻辑理论的存在.在后弗雷格时代,逻辑学实现了对自然语言和人的回归,如乔姆斯基的唯理主义和心理主义语言学在语言分析中强调先天语言能力,重视心理因素.此时,心理逻辑将逻辑分析与心理分析结合在一起,重新考虑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逻辑学只有重新回归于人,才能在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
|
|
2006 Vol. 36 (3): 5-
[摘要]
(
2928
)
[HTML 1KB]
[PDF 467KB]
(
2928
)
|
|
|
37 |
沈文倬 |
|
 |
周代宫室考述
|
|
|
周代士、卿大夫、诸侯、天子等不同爵位者在住宅上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贫苦人民只有一间房子,一室、一门;无宗庙.士是一室一房一堂,有正寝无燕寝而有下室,二门(外门、寝门);宗庙有一.卿大夫是一室二房一堂,有正寝又有燕寝一,二门(外门、寝门);宗庙有三.诸侯有正(路)寝,又有燕寝三,三门(皋门、应门、路门)三朝(燕朝、内朝、外朝),设二观;宗庙有五.天子有正(路)寝,又有燕寝五,五门(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三朝,设二观;宗庙有五,别有二祧庙. |
|
|
2006 Vol. 36 (3): 37-
[摘要]
(
3554
)
[HTML 1KB]
[PDF 460KB]
(
3554
)
|
|
|
45 |
黄金贵 |
|
 |
《庄子·秋水》"望洋"新诂
|
|
|
庄子·秋水》中的"望洋",或作"盳洋"、"望阳"、"望羊",以"望羊"为正体,历来解为仰视貌或远视义.现代则多认为是联绵词,在词义上或袭取旧说,或通过系联同源联绵词求得许多以不明为义核的新解.但集中剖析此词从上古至后世的诸多用例,即可知它不是联绵词,而是以偏正结构喻指眼的一种病相,即眼白多而偏下、瞳仁小而偏上且不转,并都作谓语,不修饰动词.故"望洋"本义是定睛上视貌,引申为定睛高远视义,指有心志、抱负者眼相.《庄子·秋水》"望洋"今皆误连"向若而叹",其实当连上"目"而成"目望洋"句,此"望洋"用为本义.《庄子·秋水》中此句描绘河伯肖像,寓意深刻."望洋"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确诂,是由于词义训诂只释名而不解物,也是对联绵词的误识与误诂. |
|
|
2006 Vol. 36 (3): 45-
[摘要]
(
4034
)
[HTML 1KB]
[PDF 356KB]
(
4034
)
|
|
|
60 |
龚缨晏 |
|
 |
明清之际的浙东学人与西学
|
|
|
浙东蕺山学派与西方传教士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密切得多.鄞县人朱宗元是浙东最早的天主教徒之一,其出生时间应为1617年或稍早,而不是目前所说的1609年;他受洗的时间应为1638年,而非目前所说的1631年.经朱宗元介绍,刘宗周的学生张能信成为天主教徒.张能信的父亲曾投靠魏忠贤,而其岳父则是魏忠贤的反对者,张能信皈依天主教,可能与这种家庭背景有关.明朝灭亡后,朱宗元很快归顺清朝,而张能信则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道路.黄宗羲与张能信同是刘宗周的弟子,同是抗清战士,但黄宗羲却没有提到过张能信,其原因很值得深入研究.此外,黄宗羲的好友魏学濂等人也与传教士有着密切的联系. |
|
|
2006 Vol. 36 (3): 60-
[摘要]
(
2990
)
[HTML 1KB]
[PDF 381KB]
(
2990
)
|
|
|
93 |
徐为民 |
|
 |
"非之中"与"在之中"--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主体思想比较
|
|
|
维特根斯坦主体思想的重要特点就是使主体界限化,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主体形式--界限主体.界限主体具有"非之中"的逻辑机制,"非之中"是"非世界之中"的逻辑结构,"非之中"不是"在之外","非世界之中"也不是"在世界之外",它仅仅意味着"不在世界之中",它是世界的界限.界限主体具有否定性和"零位"特征,是一种外在的超越机制,它是逻辑哲学主体思想发展到极致而出现的一种形态,进一步发展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在之中"主体,即主体"在世界之中".这种主体是一种内在的超越机制,海德格尔的此在就是一种"在之中"的主体形式.从"非之中"到"在之中"的过程反映了当代哲学从逻辑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 |
|
|
2006 Vol. 36 (3): 93-
[摘要]
(
1629
)
[HTML 1KB]
[PDF 305KB]
(
1629
)
|
|
|
100 |
张弘 |
|
 |
论吴宓思想的体系性及其"一多"观念
|
|
|
吴宓的"一多"观念须结合他的思想体系性来考察,才能得到更全面的评价.这一体系性主要体现在根据其讲义整理的<文学与人生>一书中,虽属潜在,但逻辑清楚,由"知性有限"、"三界现象"、"天人二一"、"万物品级"、"动静构成"和"学术分合"等观念构成.贯通其中的"一多"观念,其理论渊源来自亚里士多德,而不是柏拉图,并有自己的现代特性,在"一多并在"和"相反相成"的原则下,实际规划着"由情入道"或"由情悟道"的哲学重建的道路.这预示现代思想史和学术史进行着摆脱片面的理性主义或情感主义的重要转折,由此带来吴宓展望的用以克服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缺乏形上追求的弱点的一种可能性. |
|
|
2006 Vol. 36 (3): 100-
[摘要]
(
2115
)
[HTML 1KB]
[PDF 244KB]
(
2115
)
|
|
|
138 |
钱明 |
|
 |
朝鲜阳明学派的形成与东亚三国阳明学的定位
|
|
|
朝鲜朝时期(1392-1910),在退溪学的主导下通过对阳明学的辨斥,才形成了不同于中、日两国阳明学的独特的朝鲜阳明学派.就学术个性而言,朝鲜所接受的阳明学比较接近中国北方的阳明学,而日本所接受的阳明学则较为接近南方阳明学.比较而言,中国的阳明学发展到后来,已从政治层面深入到民间社会,与平民教育相结合,走的是政治化加世俗化的普世主义的发展路径;日本的阳明学起先只是掌握在儒学教师个人手中的文化知识,后来为了实际的需要而逐渐成为武士阶层手中的思想武器,走的是学问化加功利化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路径.而朝鲜的阳明学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与佛教禅宗相混同的异端思想被引进的,因而是在垄断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辨斥声中被官方和民间艰难地接受和传布的,走的是如何适应以程朱理学为绝对权威的类似原教旨主义的发展路径. |
|
|
2006 Vol. 36 (3): 138-
[摘要]
(
2971
)
[HTML 1KB]
[PDF 457KB]
(
2971
)
|
|
|
154 |
孟筱敏 |
|
 |
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对中法致谢语的分析
|
|
|
礼貌语言中的致谢用语属于日常活动中的言语行为,按照奥斯汀(J.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给予的恩惠使用致谢语被认为是言外行为,而致谢语被认为是正面礼貌.致谢并不是孤立的言语行为,它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夸张的或暗含的.再者,致谢语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致谢语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价值.根据不同的文化,人们表达致谢语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此外,人们评价致谢用语的标准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中国人与法国人的交流中,在不同的情景下,双方对致谢语的表达以及对致谢用语的评价标准都是不同的.中国人一般按照中国的生活习俗和汉语的习惯用法来使用法语致谢语,法国人对此有可能会不理解,甚至产生误会. |
|
|
2006 Vol. 36 (3): 154-
[摘要]
(
4241
)
[HTML 1KB]
[PDF 162KB]
(
4241
)
|
|
|
169 |
瞿云华 冯志伟 |
|
 |
汉语时体的分类和语义解释
|
|
|
英汉语在时体分类和对时间看法上存在的差异,使英汉语时体分类和语义解释难以一一对应,因而对汉语时体进行语义解释不能直接延用英语的语义解释方式,而必须对汉语时体的语义特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中间语言形式化地描述语义特性,才能有效地解决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时体处理问题.汉语的"了"、"过"、"在"、"着"、"起来"和"下去",在语义上相对应,是常用的典型时体标记,以它们为例进行语义对比分析,以时态逻辑为形式化描述手段,较好地体现了汉语时体之间的语义差异. |
|
|
2006 Vol. 36 (3): 169-
[摘要]
(
4157
)
[HTML 1KB]
[PDF 164KB]
(
415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