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信息服务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预印本过刊 |  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栏目 |  留言板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全年目录
 · 按栏目浏览
 · 摘要点击排行
 · 全文下载排行
 · Email Alert
 ·
下 载 排 名
更多>>  
下 载 中 心
 · 投稿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版权及投稿注意事项
  (1)欢迎来稿,稿件一经刊用,即按本刊标准酌致稿酬及著作权使用费(一次付清)。
  (2)本刊1998年起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凡为本刊赐稿者,请不要在文中(含英文)标著姓名等事项,作者简况请另纸附上。
  (3)本刊不办理退稿,也不奉告评审意见。
  (4)凡向本刊投稿者均同意文章经本刊刊登后,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即让与本刊。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来稿中申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转录本刊文章(含图表)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5)投稿作者承诺文责自负,如有侵权等行为,与本刊无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 55卷 7期
刊出日期 2025-08-14

主题栏目:马克思主义研究
主题栏目:生态文明研究
主题栏目:数字时代的法学理论与法治建设
□ 文学研究
□ 哲学研究
□ 法学研究
□ 语言学研究
主题栏目:数字时代的法学理论与法治建设
5 吴汉东, 高婧
试论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开源软件的版权治理 Hot!
开源软件是开放式创新的典范,其版权治理需破解知识控制与共享的价值张力。基于开源活动中知识流动的相向特征,开源软件创作者和贡献者呈现差异化需求:前者重视侵权规制,后者关注利益分享。实践中,开源软件、开放式创新与知识产权三者间的理论联结缺位,以及创新范式转换下知识产权法律价值与权能侧重的调适迟滞,衍生出了一系列司法疑难。为此,应构建以知识流动为目标、以效率价值为导向、以按贡献参与分配为原则的开源软件版权治理方案。具言之,默示推定开源软件为独著作品,同时保留意定空间,制定软件开发者享有版权、贡献者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权益分配机制,选择强制披露和特殊情况下侵权不停止的救济路径。
2025 Vol. 55 (7): 5-18 [摘要] ( 15 ) [HTML 1KB] [PDF 739KB] ( 15 )
19 张艳, 张赐成
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治理的逻辑与进路 Hot!
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生成歧视性内容与不当内容的风险逐渐显露,亟须治理。内容治理的目标是保障个人信息获取自由与保障社会信息安全,干预边界是不得阻碍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数字基础设施效用的发挥,不得阻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治理逻辑亟须由个体主义视角下的割裂式治理迈向整体主义视角和功能主义范式下的融合式分类治理。融合式治理意味着遵循技术逻辑、产业逻辑与法律逻辑相贯通的治理逻辑,分类治理指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区分为技术开发者和技术应用者,并针对二者差异化的利益格局与治理需求进行分类治理。对于技术开发者,主要适用软法进行事前监管,激励和督促其进行技术治理;对于技术应用者,主要适用硬法进行事后监管,依法对其应用行为实施监督、纠正与惩戒。
2025 Vol. 55 (7): 19-32 [摘要] ( 12 ) [HTML 1KB] [PDF 730KB] ( 12 )
33 李亚超
法典化背景下商事审判思维的体系建构 Hot!
法典化时代更加强调法律的理性化与形式逻辑,《民法典》确立了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商法独立性不应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商事审判思维应当不断强化商法规制的特点以及司法通道的完善。商事审判实践中,应当从商事关系的特殊性、商法理念的规范化、司法通道的完善这三个维度上把握商事审判思维的内容,实现其体系化建构。其一,释明法理基础维度的商事关系特殊性,积极引入商事主体的营利性、商事活动的高风险性、商业社会的效益本位等商之元素、特性。其二,进一步强化更具规范意义的商法理念,凸显商法与民法具有明显差异的规制理念,包括商事加重责任理念、商事外观主义理念、确认和保护营利理念等。其三,在司法通道维度对传统民事裁判方法与规制逻辑进行修正,充分认识到商事权益的复杂不确定性以及法律关系特征的弱化,并在自治与规制的平衡中充分贯彻尊重商事自治精神,不断增强商之特性、扩大商法理念适用的余地,以弥补商事规范之不足。
2025 Vol. 55 (7): 33-44 [摘要] ( 11 ) [HTML 1KB] [PDF 656KB] ( 11 )
主题栏目:马克思主义研究
45 何信玉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范式转换及其方法论启示 Hot!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是一种不同于浪漫主义美学范式,且不以欧洲文明为唯一基本原则的世界美学,具有十分宏大的理论理想和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马克思主义美学范式发展中的几次重要转换既发生在线性的历史维度中,也在地理空间、形式表达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在现代化和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范式转换的差异性在审美现代性和美学基本命题等方面有诸多表现,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诸种理论形态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复杂问题域。
2025 Vol. 55 (7): 45-55 [摘要] ( 14 ) [HTML 1KB] [PDF 667KB] ( 14 )
56 易美宇
人类文明新形态叙事的唯物史观定向 Hot!
人类文明新形态叙事的关键在于发挥唯物史观的定向作用,以利于构建自主的文明叙事体系,增强人类文明叙事的实践品格。要以“文明维新—文明探索—文明建设—文明跃迁”为主线,从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维度勾勒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轨迹;以“人民群众—百年大党—中华民族”为主体,描摹人类文明新形态中人民创造历史的整体画像;以“价值实践—价值超越—价值使命”为锚点,宣扬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趣;以“彰显特色—开辟空间—创造条件”为路径,开显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2025 Vol. 55 (7): 56-67 [摘要] ( 26 ) [HTML 1KB] [PDF 712KB] ( 26 )
□ 语言学研究
68 耿强, 陈秋蒙, 邱思怡
翻译史研究:从副文本到元数据 Hot!
元数据为大数据时代的翻译史研究提供了一种范式和方法,可以弥补传统的基于少量数据细读的质性研究的不足。通过采集一千多部1978—1989年来自不同丛书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内副文本数据,使用R语言等大数据分析工具远距离考察翻译史长时段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外国文学译介的重点在英、美、法三国的作品,对俄苏文学的关注仍然较多,外国文学译介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翻译的形式多样,最活跃的译者占译者群体的比例较低。整体来看,外国文学翻译数量在1987年之后开始下滑。元数据方法可以在翻译产品、参与者、过程和语境研究四个方面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有助于拓展数字时代翻译副文本研究,提高中国翻译史宏观探索的科学性。
2025 Vol. 55 (7): 68-80 [摘要] ( 24 ) [HTML 1KB] [PDF 1306KB] ( 24 )
□ 文学研究
81 杨彬
“情”“理”分殊:《金瓶梅》三种批评关系及格局概观 Hot!
《金瓶梅》批评在中国小说批评中独占地位,而向以张竹坡评点最具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崇祯本批评与文龙评点也渐成研究热点,由此形成更全面的概观。就其思想价值来说,围绕“淫书论”与“世情说”,三种批评或承袭先秦儒家即已苞芽渐萌、至晚明因王学勃兴而盛行一时的“尊情”说,或固守宋元以来以“天理”“人伦物理”等为原则的批评论,先后或承续,或驳议,大致形成了“左中右”的批评格局。情与理的分殊则成为理解《金瓶梅》三种批评相互关系及上述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2025 Vol. 55 (7): 81-93 [摘要] ( 22 ) [HTML 1KB] [PDF 872KB] ( 22 )
主题栏目:生态文明研究
94 鲁明川
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伦理困境及其超越 Hot!
作为西方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思潮,西方生态现代化自诞生之日起,市场主义、技术主义、差异主义迅速成为其寻求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统一的理论符号,推动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治理,成为当代西方颇具影响的生态理论学派。但西方生态现代化在优化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与道德伦理的秩序,并造成了价值通约主义与公共伦理瓦解的道德伦理困境、技术激进主义与人本性式微的人格伦理困境以及剥夺性积累与全球生态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的环境正义困境。西方生态现代化伦理困境的超越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理顺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的伦理关系,重申真善美的正义尺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绿色技术推动人们的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更加公平、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2025 Vol. 55 (7): 94-105 [摘要] ( 10 ) [HTML 1KB] [PDF 773KB] ( 10 )
□ 哲学研究
106 殷杰, 刘伟凡
道德进步的元理论探析 Hot!
道德进步的语义复杂性以及道德哲学中相关元理论的缺失,导致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对于什么是道德进步、是否存在真正的道德进步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始终未能形成融贯性的理论体系,急需一种元理论来支撑道德进步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元伦理学的视域下,道德进步元理论的问题域可以按照存在性与道德实在论承诺、进步标准与道德内涵的多元性、可知性与道德进步的测度方法这三方面的关系来构建,这样既可以阐明融贯性道德进步理论所需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预设,也为评判道德进步理论的解释力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从问题域视角看,相较于传统理论,温和自然主义能够规避道德进步中的实在论争议,有效回应道德进步的存在性问题和多元主义挑战,是建构道德进步元理论的适宜进路。
2025 Vol. 55 (7): 106-118 [摘要] ( 38 ) [HTML 1KB] [PDF 663KB] ( 38 )
119 邓国坤
“宇宙”在象山心学的地位与作用 Hot!
心和宇宙是象山心学的一对核心概念,并以本体与现象的结构建立起象山心学基本体系。宇宙问题贯穿象山一生,宇宙理论遍布其哲学、文艺、政治、教育等思想。象山常常谈及宇宙之学,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后世的象山学阐释也强调其宇宙特色,因此宇宙学说是象山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象山宇宙思想大体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包含“道化流行”之物理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的心理宇宙、“宇宙一家”之伦理宇宙的多维统一、层层递进的宇宙论;二是作为“宇宙一家”中的“宇宙人”,与天地并立为三极,应以宇宙事为分内事,乐道、知道、行道、明道,辅助万物生化;三是宇宙和乐的境界论,即道义发明与流行,和气充塞宇宙,所有人尊德乐道、怡然自得。宇宙研究有助于全面、系统地阐释与重构象山心学,而且能够系统展现象山思想的独特内涵与价值。
2025 Vol. 55 (7): 119-128 [摘要] ( 14 ) [HTML 1KB] [PDF 735KB] ( 14 )
□ 法学研究
129 屈文生
“法律东方主义者”顾圣三论美国在华治外法权 Hot!
中美正式交往之初,美国在“法律东方主义”话语作用下,从根本上质疑中国法律文明。美国第一任驻华公使顾圣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订立前后三次论述治外法权问题的手稿及相关档案,表明其是一位贬华式“法律东方主义者”。顾圣一论治外法权是在《望厦条约》订立前,旨在以美国在土耳其的经验向本国政府展示在华确立治外法权的可行性;二论治外法权,旨在证成《望厦条约》订立期间发生的中美命案“徐亚满案”不归中方管辖,从而为美国驻华领事官行使领事裁判权提供所谓法理依据;三论治外法权是在《望厦条约》订立后,彻底将中国定性为“半国际法主体”,以表明中国不是享有国际法权利的主体,但必须承担国际法义务。顾圣在三次论述中援用并进一步建构“法律东方主义话语”和“情感帝国主义话语”等殖民话语,以服务美国在华攫取单边治外法权及实现“自由贸易”秩序的目标。
2025 Vol. 55 (7): 129-144 [摘要] ( 13 ) [HTML 1KB] [PDF 887KB] ( 13 )
145 许奎, 邹梦琪
审计监督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理基础、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 Hot!
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坚实的法理基础:其形式合法性源于宪法与法律的明文授权,实质正当性基于新时代审计监督的职能定位,制度特质性则根植于审计在经济社会发展闭环管理中承担的关键制度功能。在模式选择层面,不论是将其纳入政策跟踪审计框架、作为独立审计业务类型单独开展,还是嵌入其他审计业务类型融合实施,均能够通过揭示、抵御、预防三重机制激活生产力要素的创新动能。在实践路径层面,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须立足约束机制加强适配性审计能力建设,健全包容机制释放审计建设性价值,强化转化机制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2025 Vol. 55 (7): 145-156 [摘要] ( 18 ) [HTML 1KB] [PDF 688KB] ( 18 )
157 杨潇, 田艳
非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立法研究 Hot!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皆具有群体公权属性、地域性、无期限性等特征,为非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立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非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立法在实践中仍存在适用冲突。据此,结合欧盟经验,于“地理标志条例”中设置专章、创设单独的传统工艺地理标志行政规章、加强各级各类非遗主体的协同保护以及充分发挥非遗行业协会的功能,能更好地保护非遗地理标志产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 Vol. 55 (7): 157-168 [摘要] ( 17 ) [HTML 1KB] [PDF 706KB] ( 17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本刊荣获第30届浙江树人出版奖
一刊一文!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期刊和优秀文章名单出炉
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热点与趋势研讨会举行
第一届“制度性话语与国际治理”高层论坛在杭州举行
休闲城市,美好生活——第四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和2019世界休闲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围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Q1区
本刊再次荣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本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居全国综合性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第一
本刊第三次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团与浙大社科学报举办“构造学术全媒体传播体系”研讨会
“共产主义观念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表征”国际研讨会邀请函(第一号)
人工智能与法学论坛(第1期)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中西比较文献学与书籍史研究工作坊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四届中国数字贸易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数字贸易研究奖颁奖礼成功举办
“跨语言与跨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 浙江获奖作品一览
本刊主编罗卫东教授组织翻译的书上了习主席办公室的书架
本刊三次蝉联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喜获树人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美学问题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刊与TrendMD签订服务协议
“首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圆满召开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专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
“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中的美学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跨文化与区域研究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浙大社科学报连续四次蝉联“中国国际品牌学术期刊”称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获2016年度三项国家社科基金期刊资助项目、四项省重点期刊扶持项目
浙大社科学报综合评价总分居全国综合大学学报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项目组调研考察本刊
本刊再次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
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道:本刊成为“CCTSS中国图书国际推广计划”首个期刊成员单位
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道:本刊与美国数字发行公司签订首个中国期刊全球推广协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调研本刊
本刊再次入选中国“百强社科期刊”
本刊入选“2015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
本刊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
本刊获总局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刊号
本刊协办的2015年嘉兴市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专家研讨会在嘉兴市召开
媒体报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努力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例
本刊在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交流期刊数字化经验
本刊与华艺数位等成功举办“在大数据时代掌握学报竞争优势说明会”并成为我国最早采用ORCID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之一
本刊率先采用ORCID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全力打造领先数字期刊
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
本刊再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光明日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两年及五年影响因子跃居全国综合性学报第一
本刊两年及五年影响因子跃居全国高校综合性学报第一
本刊2013国际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第一
本刊2013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前三
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拟收录目录(共533种)
本刊荣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考核本刊成绩优秀
本刊跻身全国“百强报刊”
本刊2012年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一
我刊荣获第5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我刊连续三次入选“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本刊荣获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首批资助名单
本刊被“核心期刊国际认证协会”收录为国际核心期刊
方汉文教授2012年元旦题赠浙大社科学报
本刊被七家重要国际数据库的14个国际索引收录
本刊影响因子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一
国际著名公共管理专家马克·霍哲教授(Marc Holzer)受聘为本刊国际编委
本刊郑重声明
浙江大学历史系与本刊拟联合举办“史学研究新趋势高层论坛”
本刊被美国MLA收录
我刊获2010年度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浙大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综合性人文社期刊前三
本刊开通微博
本刊2010年部分媒体专文、专访报道辑录
本刊2009年部分媒体专文、专访报道辑录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名刊工作”会议上表扬本刊
本刊开通手机版
我刊获2009年度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网站改版
本刊受到教育部工作简报的表彰
本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编辑部公告-20220216
浙大社科学报在“名刊建设”中探索前进
本刊在“中信所”高被引期刊排名中名列前茅
本刊已于2009年3月推出在线优先出版论文
本刊2008年各项数据继续名列前茅
本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哥白尼索引”收录
本刊建立双重防线: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采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编委会
更多>> 
 

     为促进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推进学术文献资源的有效传播,本刊全文资料已入网中国知网(CNKI)、台湾华艺思博网(CEPS)、中国移动阅读基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如作者有异议,请来函说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本刊提醒投稿者注意:来稿凡经本刊使用, 如无数字版、有声版等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等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同时,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费。特此通告。

更多>> 
 

 · 中国知网(CNKI)
 · 万方数据
 · 中国期刊协会网
 · 教育阅读网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发表一流的成果,传播一流的发现,提供一流的新知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200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ICP备05074421号
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邮编:310028 电话:0571-88273210 88925616 E-mail:zdxb_w@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