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信息服务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预印本过刊 |  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栏目 |  留言板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全年目录
 · 按栏目浏览
 · 摘要点击排行
 · 全文下载排行
 · Email Alert
 ·
下 载 排 名
更多>>  
下 载 中 心
 · 投稿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版权及投稿注意事项
  (1)欢迎来稿,稿件一经刊用,即按本刊标准酌致稿酬及著作权使用费(一次付清)。
  (2)本刊1998年起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凡为本刊赐稿者,请不要在文中(含英文)标著姓名等事项,作者简况请另纸附上。
  (3)本刊不办理退稿,也不奉告评审意见。
  (4)凡向本刊投稿者均同意文章经本刊刊登后,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即让与本刊。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来稿中申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转录本刊文章(含图表)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5)投稿作者承诺文责自负,如有侵权等行为,与本刊无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 53卷 6期
刊出日期 2023-07-21

法学研究
主题栏目: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
□管理学研究
□哲学研究
主题栏目:数字时代的法学理论与法治建设
跨学科与交叉学科栏目:神经科学与美学研究
主题栏目:公共卫生与心理健康研究
法学研究
1
2023年第六期目录
2023 Vol. 53 (6): 1- [摘要] ( 287 ) [HTML 1KB] [PDF 2127KB] ( 287 )
5 胡铭, 陈高鸣
数字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困境与程序法回应 Hot!
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已由立法中心转向法律适用,从个人控制转向社会协同共治,但依然面临结构性困境,不仅私益诉讼效果不良,公益诉讼也面临具体规范阙如之局面。从程序设计和目的论角度来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具有区别于其他公益诉讼的独特价值,因此在程序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司法实践中的相关争议主要集中在适用条件的实质性判断标准、检察机关适格主体地位、不同程序被告主体的确定以及诉讼请求类型和刑民责任的交叉等问题上。个人信息保护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路径应当是加强法律供给,构建完善的公益诉讼法律体系,细化程序处理的相关规范,合理定位检察机关在诉讼中的地位和监督职能,同时也要注重各种诉讼类型之间的协同共治,进而从程序法治角度加强个人信息的司法保护。
2023 Vol. 53 (6): 5-25 [摘要] ( 422 ) [HTML 1KB] [PDF 2017KB] ( 422 )
主题栏目:数字时代的法学理论与法治建设
26 张弛, 王好
论流量造假的行为类型与刑法治理 Hot!
根据以目的为主、以手段为辅的分类原则,流量造假行为分为合意型、中介型、欺诈型、诋毁型四种基本类型。合意型流量造假包括外源性合意造假与内源性合意造假,对前者应当根据案件事实与证据情况分别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的计算机犯罪诸罪名认定;对后者通常不以犯罪论处,但内部工作人员犯罪或者平台违背用户意志、擅自操纵其账户实施流量造假的情形除外。中介型流量造假又可划分为组织型、盗用型、掮客型三种类型,其中组织型中介流量造假和盗用型中介流量造假应分别以非法经营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论处,掮客型中介流量造假因不具备法益侵害性而应当被出罪。以骗取广告推广费用为目的的欺诈型流量造假行为原则上应以合同诈骗罪认定,而诋毁型流量造假则根据其目的分别构成敲诈勒索罪或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除了明确的罪名适用指引之外,流量造假的系统化治理还需理论界与实务界就刑法介入的必要性达成共识,对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做进一步释明,进一步配套完善相关法律规章。
2023 Vol. 53 (6): 26-45 [摘要] ( 417 ) [HTML 1KB] [PDF 849KB] ( 417 )
跨学科与交叉学科栏目:神经科学与美学研究
46 胡俊
论蔡仪的“典型意象说”及相关神经美学思考 Hot!
蔡仪“典型意象说”认为审美认知是从感觉上升到典型意象的过程,审美情感是一种对典型意象的智性愉悦。蔡仪还提出典型意象包含象和意的丰富和发展;美感是在美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感情活动;审美过程中的智性愉悦是从快感升华而来。依据神经美学的实证研究,蔡仪的“典型意象说”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审美愉悦不仅可以从喜悦等快感中升华而来,也可以由悲伤等不快感,经推理、判断、反思、记忆、想象、共情等高级认知皮层的激活校准而产生;审美脑神经机制中感情评估流和认知加工流是即时互动的;审美过程是从“观物取象”到“澄怀味象”,再到创构审美意象和领悟审美意境的过程,其中审美意象是象、意、情三体合一的审美中介体。
2023 Vol. 53 (6): 46-57 [摘要] ( 305 ) [HTML 1KB] [PDF 740KB] ( 305 )
58 孟凡君
美学、艺术与神经科学的交融互鉴 Hot!
神经美学作为美学、艺术与神经科学交融互鉴而产生的新兴领域,正在逐步纳入美学与艺术研究的历史传统,形成汇流发展的趋势。泽基和主要神经美学研究者的总体成果为提炼与分析“艺术脑”与“生物脑”、“审美脑”与“情绪脑”四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和关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由此,神经美学的核心观念、基本方法和主要问题得以深度呈现,审美与艺术的内部规律、相互区别、关联范畴等问题的探索也获得了崭新的思路。经过实证立论与辩证批判,神经美学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在前提性的反思和回应式的辩护中,形而下与形而上相结合的融合式研究方法,特别是不同美学流派视角相综合的整体研究理念,应当成为未来神经美学发展的重要参照。
2023 Vol. 53 (6): 58-70 [摘要] ( 545 ) [HTML 1KB] [PDF 833KB] ( 545 )
□管理学研究
71 薛天航, 肖文, 唐楠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企业所有制类型的视角 Hot!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转换为全要素生产率(TFP)驱动型,是应对人口结构转型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重要路径。研究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企业TFP的提升,且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促进作用存在非平衡性。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TFP的促进强度依次递减,递减程度随企业要素密集度的提升而提高,随所处地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TFP竞争优势,造成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产出、就业份额下降。推动市场化改革,优化各类企业主体的营商环境,有助于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冲击,为TFP提升和经济可持续增长释放内生动力。
2023 Vol. 53 (6): 71-84 [摘要] ( 301 ) [HTML 1KB] [PDF 758KB] ( 301 )
85 窦军生, 游夏蕾
从“齐家”到“治企”:儒家文化视角下家族和谐对家族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Hot!
基于儒家文化传统中推己及人的逐层外推逻辑,企业家的家族和谐通过家族成员对企业的参与塑造组织文化,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的两条路径。研究发现,家族和谐对家族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顾客关爱和礼制规范对这对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将组织文化嵌入特定的儒家文化传统中进行刻画和分析,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组织文化影响企业创新的底层逻辑的理解,也为理解文化传统影响国家或区域创新的微观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同时,对家族系统中关系和谐维度的考量,也是对家族企业战略与行为研究中重所有权和管理权等量化权利与权力维度、轻关系和谐等质量维度局限性的一种弥补。
2023 Vol. 53 (6): 85-102 [摘要] ( 575 ) [HTML 1KB] [PDF 926KB] ( 575 )
主题栏目:公共卫生与心理健康研究
103 章伟芳, 陈乐怡, 王慧慧, 杨廷忠
我国城市男性居民心理压力变化研究 Hot!
社会压力理论将心理压力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并强调要从社会系统中去理解和处理压力问题。其实,压力所反映的是社会系统的功能。研究结果显示:2001年三个省会城市(太原、杭州、广州)男性居民高压力率为42.9%(95%CI:36.3%,49.3%),2008年为43.7%(95%CI:36.4%,51.5%),2016年为31.6%(95%CI:25.1%,38.1%)。经分析比较,高压力率在不同观察时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别。社会经济增长与心理压力变化趋势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背离社会经济压力关系规律,折射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致心理压力增量的因素。目前近1/3的城市男性居民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压力变化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存在明显差别。当部分社会阶层压力随着社会经济增长而呈下降趋势时,中年群体、受教育水平高的群体、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压力则保持不变。中年专业人员压力现况和变动与社会经济压力关系规律不相符合。太原市居民高压力率持续处于高位,杭州市和广州市居民的高压力率则呈下降趋势。
2023 Vol. 53 (6): 103-115 [摘要] ( 328 ) [HTML 1KB] [PDF 1210KB] ( 328 )
主题栏目: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研究
116 杨琼
中晚唐高氏家族的学术与仕进 Hot!
高少逸墓志是近年新见的又一方高士廉家族成员墓志,撰者为志主侄男、晚唐宰相高璩。墓志不仅可以补充和纠正史籍对高少逸生平记载的缺误,还为研究高氏家族在中晚唐的学术与仕进提供了重要资料。高少逸明经及第,是中晚唐以经史进用的典型代表。他在文宗朝曾两次担任经学考官,亲历了大和年间科考中的经学、文辞之争,其与弟高元裕、叔父高重相继出任翰林侍讲则是高氏成员以经学仕进的又一标志。会昌年间,黠戛斯入朝,武宗欲辨明诸藩之详情,高少逸又以史才进用,与吕述、韦宗卿、林赞诸人入集贤院修撰《四夷立国记》。高氏家族作为以经史传家的山东士族,在赓续家族传统旧学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文辞进身的主流。高元裕既以经术闻名,又颇擅文学并以词科取仕,为维持家族政治地位提供了保障。
2023 Vol. 53 (6): 116-131 [摘要] ( 494 ) [HTML 1KB] [PDF 1902KB] ( 494 )
□文学研究
132 刘召明
从杨维祯入吴看元末古乐府运动的演进与文坛格局的重建 Hot!
杨维祯一生多次入吴。从泰定五年(1328)自京南下驻足吴中,与李孝光唱和古乐府,到其后多次入吴,再到晚年定居松江直至终老,杨维祯入吴的经历对元末古乐府运动的演进与文坛格局的重建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杨维祯通过授学生徒、交游唱和、主持文会等形式,聚集了大量本地或外来游学、避难的诗人,进一步扩大了古乐府运动的影响,把古乐府运动的中心由钱塘转向松江,并推向高潮。在他的影响下,东南地区跃升为元末诗坛中心,大量布衣文人、普通市民积极参与杨维祯发起的古乐府唱和等文学活动,促进了诗歌在社会下层的繁荣,带动了文学重心的下移,文学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局与转向。
2023 Vol. 53 (6): 132-141 [摘要] ( 345 ) [HTML 1KB] [PDF 1007KB] ( 345 )
142 林家骊, 汪妍青
论许敬宗的辞章理论与《文馆词林》的编纂 Hot!
唐太宗中后期至唐高宗前中期,唐初文场由重经义向重文辞转型。以许敬宗为代表的颂声制作,作为政治变革的辅助,在权力的博弈中获得执政者的认可,逐渐成为文坛的主流。与颂声制作相伴而生的辞章理论,既有对儒家传统文论观的继承,又有对南朝以来宫廷文学写作观的延续与新变。文道观念上,提倡以文扬道,意在将颂声纳入“天人合一”的系统。文辞审美上,以雅为审美核心,提倡丽则,崇尚宏奥的文风。音声观念上,整合韵部,完善格律,注重音声和谐。其理论客观上赋予了应制类辞章在唐代文学发展中的积极意义。而《文馆词林》的编纂则与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政治变革及许敬宗本人的辞章理论具有一致性。
2023 Vol. 53 (6): 142-156 [摘要] ( 386 ) [HTML 1KB] [PDF 947KB] ( 386 )
□哲学研究
157 毕梦曦
朱熹对程颐中和学说的继承与重构 Hot!
程颐释“中和”有很强的辟佛老意识,他不认为心理活动存在一个虚静而天道显露的阶段,也不希望学者在思虑和情感都未生发之时寻找纯粹的天道。朱熹认为程颐就中和问题曾进行过自我修正,这一观点在今天值得重新考察与检视,《与吕大临论中书》中“凡言心者皆指已发”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等文献细节也应放回二程文献语境重新考察与理解。朱熹的中和旧说在具体字句的训诂上虽与程颐存在龃龉,但从思想上基本继承了程颐的主要心性论观点。到了中和新说阶段,朱熹则在继承程颐中和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对程颐心性论的结构性重构,不仅认为未发与已发存在体用关系,而且认为在未发阶段学者可以体会到“一性浑然,道义全具”,将道学的心性理论推向完备与精致。
2023 Vol. 53 (6): 157-168 [摘要] ( 413 ) [HTML 1KB] [PDF 788KB] ( 413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本刊荣获第30届浙江树人出版奖
一刊一文!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期刊和优秀文章名单出炉
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热点与趋势研讨会举行
第一届“制度性话语与国际治理”高层论坛在杭州举行
休闲城市,美好生活——第四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和2019世界休闲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围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Q1区
本刊再次荣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本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居全国综合性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第一
本刊第三次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团与浙大社科学报举办“构造学术全媒体传播体系”研讨会
“共产主义观念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表征”国际研讨会邀请函(第一号)
人工智能与法学论坛(第1期)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中西比较文献学与书籍史研究工作坊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四届中国数字贸易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数字贸易研究奖颁奖礼成功举办
“跨语言与跨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 浙江获奖作品一览
本刊主编罗卫东教授组织翻译的书上了习主席办公室的书架
本刊三次蝉联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喜获树人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美学问题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刊与TrendMD签订服务协议
“首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圆满召开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专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
“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中的美学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跨文化与区域研究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浙大社科学报连续四次蝉联“中国国际品牌学术期刊”称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获2016年度三项国家社科基金期刊资助项目、四项省重点期刊扶持项目
浙大社科学报综合评价总分居全国综合大学学报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项目组调研考察本刊
本刊再次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
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道:本刊成为“CCTSS中国图书国际推广计划”首个期刊成员单位
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道:本刊与美国数字发行公司签订首个中国期刊全球推广协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调研本刊
本刊再次入选中国“百强社科期刊”
本刊入选“2015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
本刊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
本刊获总局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刊号
本刊协办的2015年嘉兴市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专家研讨会在嘉兴市召开
媒体报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努力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例
本刊在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交流期刊数字化经验
本刊与华艺数位等成功举办“在大数据时代掌握学报竞争优势说明会”并成为我国最早采用ORCID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之一
本刊率先采用ORCID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全力打造领先数字期刊
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
本刊再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光明日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两年及五年影响因子跃居全国综合性学报第一
本刊两年及五年影响因子跃居全国高校综合性学报第一
本刊2013国际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第一
本刊2013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前三
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拟收录目录(共533种)
本刊荣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考核本刊成绩优秀
本刊跻身全国“百强报刊”
本刊2012年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一
我刊荣获第5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我刊连续三次入选“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本刊荣获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首批资助名单
本刊被“核心期刊国际认证协会”收录为国际核心期刊
方汉文教授2012年元旦题赠浙大社科学报
本刊被七家重要国际数据库的14个国际索引收录
本刊影响因子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一
国际著名公共管理专家马克·霍哲教授(Marc Holzer)受聘为本刊国际编委
本刊郑重声明
浙江大学历史系与本刊拟联合举办“史学研究新趋势高层论坛”
本刊被美国MLA收录
我刊获2010年度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浙大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综合性人文社期刊前三
本刊开通微博
本刊2010年部分媒体专文、专访报道辑录
本刊2009年部分媒体专文、专访报道辑录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名刊工作”会议上表扬本刊
本刊开通手机版
我刊获2009年度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网站改版
本刊受到教育部工作简报的表彰
本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编辑部公告-20220216
浙大社科学报在“名刊建设”中探索前进
本刊在“中信所”高被引期刊排名中名列前茅
本刊已于2009年3月推出在线优先出版论文
本刊2008年各项数据继续名列前茅
本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哥白尼索引”收录
本刊建立双重防线: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采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编委会
更多>> 
 

     为促进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推进学术文献资源的有效传播,本刊全文资料已入网中国知网(CNKI)、台湾华艺思博网(CEPS)、中国移动阅读基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如作者有异议,请来函说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本刊提醒投稿者注意:来稿凡经本刊使用, 如无数字版、有声版等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等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同时,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费。特此通告。

更多>> 
 

 · 中国知网(CNKI)
 · 万方数据
 · 中国期刊协会网
 · 教育阅读网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发表一流的成果,传播一流的发现,提供一流的新知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200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ICP备05074421号
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邮编:310028 电话:0571-88273210 88925616 E-mail:zdxb_w@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