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信息服务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预印本过刊 |  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栏目 |  留言板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全年目录
 · 按栏目浏览
 · 摘要点击排行
 · 全文下载排行
 · Email Alert
 ·
下 载 排 名
更多>>  
下 载 中 心
 · 投稿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版权及投稿注意事项
  (1)欢迎来稿,稿件一经刊用,即按本刊标准酌致稿酬及著作权使用费(一次付清)。
  (2)本刊1998年起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凡为本刊赐稿者,请不要在文中(含英文)标著姓名等事项,作者简况请另纸附上。
  (3)本刊不办理退稿,也不奉告评审意见。
  (4)凡向本刊投稿者均同意文章经本刊刊登后,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即让与本刊。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来稿中申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转录本刊文章(含图表)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5)投稿作者承诺文责自负,如有侵权等行为,与本刊无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 3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7-03-10

栏目
栏目
1
浙大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二期目录
2017 Vol. 3 (2): 1- [摘要] ( 736 ) [HTML 1KB] [PDF 1426KB] ( 736 )
3
主题栏目: 词学研究
2017 Vol. 3 (2): 3- [摘要] ( 34 ) [HTML 1KB] [PDF 0KB] ( 34 )
4
主持人语
2017 Vol. 3 (2): 4- [摘要] ( 26 ) [HTML 1KB] [PDF 0KB] ( 26 )
5 沈松勤
从“蓓蕾初放”到“烂漫极矣”——明清之际词坛中兴历程

继两宋以后的词坛再盛始于明万历后期,止于清康熙二十年前后。在此期间,就词的“体格性分”的演进而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约自万历后期至崇祯年间,《诗余图谱》《啸余谱·诗余谱》以及其他词谱盛行于词坛,改变了入明后词失“法度”之弊而词学复明,词体体制意识趋向自觉,为词的中兴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约自明天启至清顺治年间,词坛开始突破以往唯《草堂》《花间》是从、唯婉约“正声”是尊的单一逼仄的局面,“变调”始行其道,给词坛吹入了一阵清健之风,初步构建了“正”“变”兼尊并举和众体兼备的多元格局;约自顺治末年至康熙二十年前后,这一多元格局得到了充分发展,尤其是各类“变调”得到了发扬光大,形成了强劲的态势,与各类风雅“正声”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呈现出“正”“变”交相辉映的鼎盛景象。

2017 Vol. 3 (2): 5-19 [摘要] ( 1370 ) [HTML 1KB] [PDF 1620KB] ( 1370 )
20 陶然 周密
唐宋步虚韵的词学观照

道教音乐中的步虚韵与汉魏清商乐尤其是南方祀神歌有密切渊源,与佛教梵呗也存在同源互通的关系。唐宋时期步虚韵渗入燕乐并迅速流衍盛行,步虚词的齐言、杂言变化对考察声诗、曲子词的转变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不少词调如《捣练子》《步虚子令》《忆江南》及《西江月》等都与步虚韵、步虚词相关。

2017 Vol. 3 (2): 20-29 [摘要] ( 1387 ) [HTML 1KB] [PDF 1571KB] ( 1387 )
23
主题栏目:宋学研究
2017 Vol. 3 (2): 23- [摘要] ( 32 ) [HTML 1KB] [PDF 0KB] ( 32 )
30 周统权 刘振标
定中结构的加工研究: 回顾与展望

定中结构是自然语言中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结构之一,这种结构在词汇层面叫作复合词,在句法层面叫作定中短语。影响定中结构加工的因素既有共性(语义透明度、使用频率、成分间的匹配性和兼容性、成分间可切分性),亦有差别(形成机制不同,加工难度有别)。名—名结构和形—名结构研究相对深入,而动—名结构相对薄弱。总体上看,三类定中结构的加工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够,与英语等有标记语言相比,汉语定中结构的加工研究更加滞后。

2017 Vol. 3 (2): 30-41 [摘要] ( 1259 ) [HTML 1KB] [PDF 1584KB] ( 1259 )
31
主题栏目: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
2017 Vol. 3 (2): 31- [摘要] ( 32 ) [HTML 1KB] [PDF 0KB] ( 32 )
42 马利军、张积家
汉语谚语语义性质及其关系研究

As the oldest and most frequently used conventional expressions,Chinese proverbs usually represent the way of think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Metaphors,one typical type of Chinese proverbs,try to establish a relation of equality between two relatively dissimilar entities, such as time and money.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to use figurative language is related to one's social competence and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In order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proverb processing,the current study takes a close look at the nature of semantic propertie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proverbs.522 Chinese sentential proverbs(the two clauses of the proverb are of the same syntax,e.g.,“人活脸,树活皮”)were presented to 360 university students.They were asked to rate the familiarity(1 for least familiar, 7 for most familiar), predictability(1 for least predictable, 7 for most predictable),agreement(1 for least matched between the two clauses,7 for most matched between the two clauses),degree of being understandable(1 for least understandable,7 for most understandable),and imaginability(1 for least imaginable,7 for most imaginable)based on a 7-point Likert Scale,as well as age of acquisition(AOA).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se ratings. The results show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iarity and each of the rest semantic properties,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indings of the previous work.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ge of acquisition and each of the rest semantic properties is also observed in the current study.However,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familiarity and degree of being understandable,which might be due to the low rating of familiarity and the wide dispersity.In order to further reveal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semantic properties,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are carried out and show that familiarity,imaginabiltity,agreement,and age of acquisit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degree of being understandable,while familiarity and age of acquisit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predictability of proverb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familiarity and age of acquisition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roverbs. In addition, the semantic consistency between two clauses of a Chinese sentential proverb and degree of imagination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idiomatic strings.Imaginability is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Dual Coding,″which argues that visual and verbal information are processed differently and along distinct channels in the human mind, creating separate representations for information processed in each channel.The mental codes corresponding to these representations are used to organize incoming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acted upon,stored,and retrieved for subsequent use.Both visual and verbal codes can be used when recalling information.The ability to code a stimulus in two different ways increases the chance of remembering that item compared to if the stimulus is only coded one way.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ocessing of a Chinese proverb partially relies on the accessibility to visual code of a proverb which is primarily affected by culture. Therefore, Chinese culture could influe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roverbs. Specifically,in the creating process,a number of concrete concepts are used to express the abstract inter-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ir similarity,e.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erson(人)and his/her reputation(脸)is similar to that between a tree(树)and its bark(皮).In other words,the reputation of a person is as important as the bark of a tree.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understand the Chinese proverbs,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about the deeper meanings of″face″and″reputation″in Chinese culture.That explains why the comprehension of a proverb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one's culture understanding.Based on the current study,more studies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a focus on the understanding process of proverbs,which will help reveal the mental mechanism of Chinese and preserving Chinese culture.

2017 Vol. 3 (2): 42-54 [摘要] ( 1789 ) [HTML 1KB] [PDF 1564KB] ( 1789 )
43
主题研究: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研究
2017 Vol. 3 (2): 43- [摘要] ( 32 ) [HTML 1KB] [PDF 0KB] ( 32 )
53
主题栏目: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2017 Vol. 3 (2): 53- [摘要] ( 40 ) [HTML 1KB] [PDF 0KB] ( 40 )
55 周生春 李华
北宋钱荒的内在成因新探

学界对北宋钱荒的研究往往认为,钱价低于铜价所造成的铜钱的熔化、外流和窖藏等是导致钱荒的主要原因。但若从北宋时宏观货币供求和微观经济运行来探讨北宋铜钱体系下的物价变动及货币供给问题,会发现单一铜铸币制度是北宋钱荒的根本原因。而技术落后导致铜钱铸造成本高,使得北宋政府自身货币供给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北宋社会日渐增长的货币需求,则是这一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决策者们试图通过打破单一铜铸币制度,铸造铁钱、发行纸币和使用贵金属等方式解决货币供给不足问题,但效果有限。

2017 Vol. 3 (2): 55-65 [摘要] ( 1426 ) [HTML 1KB] [PDF 1552KB] ( 1426 )
58
主题栏目:中国人口学问题研究
2017 Vol. 3 (2): 58- [摘要] ( 44 ) [HTML 1KB] [PDF 0KB] ( 44 )
66 陆敏珍
宋代草市镇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

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宋代草市镇研究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研究者通过爬梳历史文献,注重讨论草市镇的性质;后一时期则利用量化方法,从多维度来解释草市镇及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概况。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框架下,历史文献中杂乱无章的草市镇记载被规划在井然有序的图画之中。草市镇经由点、线、面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萌芽走向了后来的繁荣。但是,单一的经济发展的结构化叙事让研究者忽略了文献中关于草市镇更为丰富多彩的记载,这些记载除了提供经济解释所需的要素之外,也包含价值、观念、习俗、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等其他方面超出经济层面的内容,它们难以定量,更需要在不同的体系中重新定性。从这个角度去看,只有改变已有的研究习惯和思维定势,未来的草市镇研究才能走得更远。

2017 Vol. 3 (2): 66-75 [摘要] ( 1571 ) [HTML 1KB] [PDF 1566KB] ( 1571 )
76 胡铭 王廷婷
法律援助的中国模式及其改革

政府主导下的“政府责任、律师义务、社会参与”构成了法律援助的中国模式,推动了我国法律援助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实证研究显示,该模式还存在明显不足: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增加无法突破公共服务的成本限制;法律服务市场逐利性与法律援助公益性的矛盾使律师免费法律服务的资源输入方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政府对法律援助大包大揽,导致了法律援助行政效率低下、供给结构失衡、社会参与不足。以上缺陷使我国的法律援助始终无法摆脱供需矛盾的约束:供给无法满足需求,且供给质量不高。围绕“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援助质量”的改革目标,应当将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转变为国家责任,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协同治理的法律援助新模式。

2017 Vol. 3 (2): 76-92 [摘要] ( 1291 ) [HTML 1KB] [PDF 1626KB] ( 1291 )
93 赵骏 张丹丹
最高人民法院与条约司法适用机制的完善

国际条约的司法适用是实现条约法律效力的要求,但现有宪法、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条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效力位阶的规定尚不明确。法院的司法活动可以在法律规定模糊、存在漏洞时,在不违背立法原意的情况下起到明确法律内涵和填补法律漏洞的作用。因此,为了保障我国切实履行条约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率先采取完善国际条约司法适用的措施,包括出台司法解释、公布相关指导案例、建立逐级汇报制度、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等,从而为将来时机成熟之时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这些内容做好准备。

2017 Vol. 3 (2): 93-106 [摘要] ( 3160 ) [HTML 1KB] [PDF 1576KB] ( 3160 )
107 龚缨晏
中国第一艘轮船的由来

“宝顺”号轮船是近代中国引进的第一艘轮船,但许多基本史实尚不清楚。中外史料表明,宝顺轮是英国在华公司宝顺洋行委托美国John Gray公司于1851年在纽黑文建造的,建成之时就根据公司的名字被命名为“宝顺”。这是一艘由螺旋浆推进的轮船,而不是像现代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明轮轮船。该轮船1852年3月从英国驶抵香港,此后主要航行于香港与印度之间,为宝顺洋行贩运印度所产的鸦片。1854年冬,宝顺洋行决定将宝顺轮出售给宁波北号商人。1855年7月,宝顺轮完全为宁波北号商人所有,并且进入了宁波港,但依然沿用其原名“宝顺”。宝顺轮是第一艘属于中国人的轮船,它标志着中国轮船时代的到来。

2017 Vol. 3 (2): 107-114 [摘要] ( 1344 ) [HTML 1KB] [PDF 1435KB] ( 1344 )
115 陈伟英
论禅宗语言交际的终极合作

禅宗典籍中最有魅力的是公案,公案语录属于对话交际的一种,禅师通过公案接引后学,学人凭借公案验证佛理。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来看,公案语言充满对合作原则四个准则的背离,却处处体现着禅师的良苦用心。这些看似违背合作原则的言语实际上却是以表面不合作达到终极合作,其宗旨是实现心灵主体的超越,达到回归本心的境界。要保证公案交际的成功,交际内容、主体和语境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只有禅师用原发自创的个性化方式,在日常性的禅修中应机接物,交流禅体验,才是合作原则的终极体现。执着于表面文字,无法摆脱言语羁绊,或是学到皮毛后程式化地仿效祖师言句,都是背道而驰,离悟道之门愈行愈远,灭失了禅宗的独立精神。

2017 Vol. 3 (2): 115-125 [摘要] ( 1472 ) [HTML 1KB] [PDF 1587KB] ( 1472 )
126 周鲁耀
统合治理”模式下的高廉政风险及其制约监督研究

“统合治理”是指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利用公司化平台进行经营性运作的治理模式,其典型的组织化治理工具是“管委会—公司”架构的政府项目平台。“统合治理”模式具有较高的治理绩效,但随之而来的是公权力“遁入私法”现象,从而导致廉政风险不断增加。公权力“遁入私法”在一定程度上绕过了一统体制下自上而下的制度约束,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自主性,并使其经济权力得以扩张;但同时由于制约与监督制度未能有效构建,导致权力失控危险增加,集中体现在公权力可以在政府与企业的双重身份中切换,使公权力能够借由“遁入私法”的方式摆脱传统的控权制度。“统合治理”模式能否避免高廉政风险并继续保持较高的治理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现有制约监督机制的重构。

2017 Vol. 3 (2): 126-137 [摘要] ( 830 ) [HTML 1KB] [PDF 1573KB] ( 830 )
138 杨雨莲 张国清
庸官懒政的博弈分析

庸官懒政或行政不作为是近年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法学、政治学界讨论的热点。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务员通过劳动或服务完成政府分配的工作任务,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与其他行业的从业者相比并无特别之处。从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可知,惩罚力度过小和奖惩激励不明确是导致庸官懒政的两大原因。工作竞争博弈模型则表明,存在公务员工资奖励制度的最优性,它将为有效解决庸官懒政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有别于庸官懒政或行政不作为的法律分析和政治分析,经济分析或博弈分析将为研究其成因和对策提供新路径。

2017 Vol. 3 (2): 138-147 [摘要] ( 1495 ) [HTML 1KB] [PDF 1539KB] ( 1495 )
148 周洁红 刘青 王煜
气候变化对水稻质量安全的影响——基于水稻主产区1 063个农户的调查

气候变暖不仅直接影响粮食产出,还可能通过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数量和使用效果威胁粮食质量安全。基于水稻主产区1 063份农户调查数据,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气候变化对水稻影响的感知越强烈,农户增加农药化肥投入的比例就越高,农药化肥施用量平均增加7千克/亩。此外,风险态度、参加农业产业化组织也会对农户的农药化肥使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加强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明显地区农户农药化肥使用行为的引导,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潜在风险,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尤其是合作社的建设,在提升数量安全的同时保障质量安全。

2017 Vol. 3 (2): 148-160 [摘要] ( 1188 ) [HTML 1KB] [PDF 1577KB] ( 1188 )
161 原华荣 张祥晶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地域性的再研究

当代人口学特征的民族性是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的积淀,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环境的烙印,是一种“历史地域性”。教育水平以及为“边缘效应”“胁迫效应”所强化的人口空间分布离散度,是民族人口学特征的主要环境塑造力。地域性内涵包括相互关联的“地域趋异性”“民族趋同性”和“聚居地烙印”。对民族人口学特征空间分布地域性的论证,理论上来自地域性内涵,以及“地域因子综合作用原理”“离散效应”和“教育效应”;实证上表现为人口学特征的东(部)西(部)、(西)南(西)北差异,离散度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显著相关,以及聚居地分类与人口学特征综合因子聚类(东部与西部)、聚居地分类与综合因子设定分类(西南与西北)之间十分显著的地域重叠度。

2017 Vol. 3 (2): 161-173 [摘要] ( 1342 ) [HTML 1KB] [PDF 1584KB] ( 1342 )
174 郭夏娟 郑熹
国外反家庭暴力政策框架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欧美各国相继开始制定反家庭暴力政策以来,三十多年间,这些国家的政策框架发生了多种变迁。一些国家经历了从性别框架向性别中立框架的转变,而另一些国家则朝着相反方向转变。导致这些转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国家制度、政治倾向、女性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国际环境等。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国采用不同的政策框架并非仅仅基于该政策框架本身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而是基于影响政策的不同走向的力量或因素之间的博弈结果。在当今中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生效之际,国外反家庭暴力政策变迁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完善反家庭暴力政策法规提供诸多借鉴,不仅可以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可以在反家庭暴力工作的协调责任、政府与妇女组织的合作、女性参政以及公共意识提升等方面提供实践层面的借鉴。

2017 Vol. 3 (2): 174-183 [摘要] ( 1605 ) [HTML 1KB] [PDF 1552KB] ( 1605 )
184 徐刚 卢艳红
体制化“空转”: 发展悖境中社区工作站运行的组织行为分析——以S市X社区为例

社区工作站作为承接政府社区公共服务职能的新型社会组织,似乎并未真正摒弃行政化积弊及普遍性怠政现象,凸显出事实与价值背离的发展悖境态势。在当前新工作情境下,社区工作站无论是窗口、街头还是社区,其实都呈现出无工作负荷的“空转”状态,并彰显惯习性运作的体制化印记,而体制化“空转”的致因逻辑又在于情境暗示效应下的规章制度软性约束、街道办“示范效应”及社区工作“应付法则”。对此,有必要由情境反思予以解悖,从“干净的石板(clean slate)”出发,在政策原点上破解社区工作站的运行困境,尝试社区工作站的机构撤并及职能删减,以摒除社区公共服务工作中本不该有的体制化“空转”状态,力促基层组织体制改革去行政化的不二取向。

2017 Vol. 3 (2): 184-199 [摘要] ( 671 ) [HTML 1KB] [PDF 1613KB] ( 671 )
200 刘志军 朱月
继母的当代类型、身份认同与社会认知——基于245个样本的分析

对 185 个访谈个案及 60 个网络贴吧材料的梳理分析表明,继母群体在当代呈现类型多样化、认同多元化、形象去污名化的特点。她们大多源于家庭解体后的婚姻重组,分为“传统续弦”、“正常二次婚配”和“第三者上位”三种类型。虽然存在认同畏惧、认同放弃、认同拒绝的问题,但认同融入已占据主流,多数继母能以社会妈妈的身份与继子女保持比较和谐友爱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刻板印象在继母身份建构的过程中依旧起着重要作用,但大众也逐渐从先入为主地拒斥继母转变为关注其个体差异和立体性的社会身份,呈现去污名化趋势。这一趋势是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与继母群体的发展壮大、女性意识的觉醒、婚姻家庭等社会观念的变迁、公众认知的日益理性及立体化等因素紧密相连,是不同群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不过,这一进程仍因生物与文化因素及历史污名化形象的羁绊而发展缓慢。

2017 Vol. 3 (2): 200-216 [摘要] ( 1785 ) [HTML 1KB] [PDF 1613KB] ( 1785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本刊荣获第30届浙江树人出版奖
一刊一文!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期刊和优秀文章名单出炉
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热点与趋势研讨会举行
第一届“制度性话语与国际治理”高层论坛在杭州举行
休闲城市,美好生活——第四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和2019世界休闲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围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Q1区
本刊再次荣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本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居全国综合性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第一
本刊第三次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团与浙大社科学报举办“构造学术全媒体传播体系”研讨会
“共产主义观念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表征”国际研讨会邀请函(第一号)
人工智能与法学论坛(第1期)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中西比较文献学与书籍史研究工作坊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四届中国数字贸易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数字贸易研究奖颁奖礼成功举办
“跨语言与跨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 浙江获奖作品一览
本刊主编罗卫东教授组织翻译的书上了习主席办公室的书架
本刊三次蝉联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喜获树人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美学问题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刊与TrendMD签订服务协议
“首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圆满召开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专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
“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中的美学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跨文化与区域研究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浙大社科学报连续四次蝉联“中国国际品牌学术期刊”称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获2016年度三项国家社科基金期刊资助项目、四项省重点期刊扶持项目
浙大社科学报综合评价总分居全国综合大学学报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项目组调研考察本刊
本刊再次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
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道:本刊成为“CCTSS中国图书国际推广计划”首个期刊成员单位
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道:本刊与美国数字发行公司签订首个中国期刊全球推广协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调研本刊
本刊再次入选中国“百强社科期刊”
本刊入选“2015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
本刊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
本刊获总局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刊号
本刊协办的2015年嘉兴市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专家研讨会在嘉兴市召开
媒体报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努力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例
本刊在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交流期刊数字化经验
本刊与华艺数位等成功举办“在大数据时代掌握学报竞争优势说明会”并成为我国最早采用ORCID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之一
本刊率先采用ORCID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全力打造领先数字期刊
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
本刊再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光明日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两年及五年影响因子跃居全国综合性学报第一
本刊两年及五年影响因子跃居全国高校综合性学报第一
本刊2013国际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第一
本刊2013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前三
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拟收录目录(共533种)
本刊荣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考核本刊成绩优秀
本刊跻身全国“百强报刊”
本刊2012年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一
我刊荣获第5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我刊连续三次入选“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本刊荣获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首批资助名单
本刊被“核心期刊国际认证协会”收录为国际核心期刊
方汉文教授2012年元旦题赠浙大社科学报
本刊被七家重要国际数据库的14个国际索引收录
本刊影响因子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一
国际著名公共管理专家马克·霍哲教授(Marc Holzer)受聘为本刊国际编委
本刊郑重声明
浙江大学历史系与本刊拟联合举办“史学研究新趋势高层论坛”
本刊被美国MLA收录
我刊获2010年度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浙大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综合性人文社期刊前三
本刊开通微博
本刊2010年部分媒体专文、专访报道辑录
本刊2009年部分媒体专文、专访报道辑录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名刊工作”会议上表扬本刊
本刊开通手机版
我刊获2009年度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网站改版
本刊受到教育部工作简报的表彰
本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编辑部公告-20220216
浙大社科学报在“名刊建设”中探索前进
本刊在“中信所”高被引期刊排名中名列前茅
本刊已于2009年3月推出在线优先出版论文
本刊2008年各项数据继续名列前茅
本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哥白尼索引”收录
本刊建立双重防线: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采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编委会
更多>> 
 

     为促进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推进学术文献资源的有效传播,本刊全文资料已入网中国知网(CNKI)、台湾华艺思博网(CEPS)、中国移动阅读基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如作者有异议,请来函说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本刊提醒投稿者注意:来稿凡经本刊使用, 如无数字版、有声版等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等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同时,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费。特此通告。

更多>> 
 

 · 中国知网(CNKI)
 · 万方数据
 · 中国期刊协会网
 · 教育阅读网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发表一流的成果,传播一流的发现,提供一流的新知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200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ICP备05074421号
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邮编:310028 电话:0571-88273210 88925616 E-mail:zdxb_w@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