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信息服务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预印本过刊 |  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栏目 |  留言板 |  English Version
在线办公系统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 作者投稿系统
 · 专家审稿系统
 · 编委审稿系统
 · 远程编辑系统
 · 主编审稿系统
在 线 期 刊
 · 最新录用
 · 当期目次
 · 下期目次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全年目录
 · 按栏目浏览
 · 摘要点击排行
 · 全文下载排行
 · Email Alert
 ·
下 载 排 名
更多>>  
下 载 中 心
 · 投稿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版权及投稿注意事项
  (1)欢迎来稿,稿件一经刊用,即按本刊标准酌致稿酬及著作权使用费(一次付清)。
  (2)本刊1998年起采用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制,凡为本刊赐稿者,请不要在文中(含英文)标著姓名等事项,作者简况请另纸附上。
  (3)本刊不办理退稿,也不奉告评审意见。
  (4)凡向本刊投稿者均同意文章经本刊刊登后,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即让与本刊。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来稿中申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刊同意,不得转载、转录本刊文章(含图表)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5)投稿作者承诺文责自负,如有侵权等行为,与本刊无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 40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0-05-10

栏目
栏目
5 [英]韩德
一个早期的世界网络:欧亚宗教

横亘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宗教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200年间得到了创造性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思想、艺术、实践得以集中共享。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于西方文化长廊末端的基督教与东方佛教之间的联系在大约5-15世纪间开始大量减少,15世纪以后,这种关系进入了重建期。基督教和佛教这两种彼此“分离”的宗教看起来十分不同。尽管每种宗教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但就其本质而言,诸宗教之间则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关联。信仰间的对话不是必须的,但欧亚宗教最好被视为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在这个网络里,制度化的“宗教”是这个复杂网络的服务器。宗教的“象征符号”可被视为某种类似于DNA解码序列的东西。

2010 Vol. 40 (3): 5-14 [摘要] ( 3910 ) [HTML 1KB] [PDF 1230KB] ( 3910 )
15 [美]黎惠伦
重提多马传道会个案:从21世纪的视角看1世纪
跨对话的方法论允许对话各方把各自在世界中存在的冲突作为开放的探索进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相遇,即基督教和佛教的相遇,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丝绸之路上。从基督教的视角看,是多马传道会改变了佛教的特点,把佛教引向了有神论的一边(因此有了大乘佛教),并首次将佛法介绍到了西方;从佛教的视角看,则是阿育王的使团将佛法带到了西方世界,并启发了艾赛尼派思想,耶稣接受最初来自该教派随后又离开该教派的施洗约翰的洗礼,把福音带到了另一个方向。佛教和基督教在东西方文明的相遇上都有一些正确的说理。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寓言故事可视为我们今天开创多声音的文明对话而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找到的一个历史见证。
2010 Vol. 40 (3): 15-20 [摘要] ( 3437 ) [HTML 1KB] [PDF 1198KB] ( 3437 )
21 陈剑光
中国亚述教会的莲花与万字符:佛教传统抑或雅利安遗产?

作为基督教一个分支的亚述教会于7世纪(唐朝)传入中国,始称波斯经教,后称景教。亚述教会的波斯传教士似乎是借用佛教中莲花这样的标志,向中国民众介绍这种新的宗教。莲花的出现也使人们对于两者之间的联系产生了猜想。自9世纪开始,亚述教会开始在中国衰落,直到13世纪的元朝都没能成为一种有影响的宗教。元代亚述教会信徒身上佩戴的铜质十字架上出现的万字符标志也成为两种宗教间密切关联的一种证据。而在中国发现的亚述教会的标志----莲花和万字符,可能是波斯人从中亚带来的雅利安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不一定是取自中国本土佛教并与之结合的产物。由此看来,两种宗教间的联系可能要比原本设想的少得多。

2010 Vol. 40 (3): 21-29 [摘要] ( 4500 ) [HTML 1KB] [PDF 8553KB] ( 4500 )
30 赖品超
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回应:从后殖民对东方学的批判着眼
虽然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诠释受到他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影响,甚至是受到传教使命驱使,但他的进路迥然不同于具殖民色彩的东方学,并且在动机和态度上颇为符合大乘佛教的精神。他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没有强调东西方宗教观念之间的差异,反而突出它们的相通之处,希望以此作为基督教与佛教建立合作或友谊的共同基础,而不是使佛教徒皈依基督教。基于他的著述,可以发现他实际上实践了一种后殖民的批评,与殖民势力是对抗的。他的终极目的是全人类的解放,但进路与心态截然不同于那种解救东方人的殖民主义式思维,因为他从来不曾假设西方文明更为高等。就萨义德对东方学或东方主义的批判来说,李提摩太对大乘佛教的响应可以说是一个例外,甚至是反例。
2010 Vol. 40 (3): 30-39 [摘要] ( 3060 ) [HTML 1KB] [PDF 1233KB] ( 3060 )
40 [德]佩里·施密特-洛伊克尔
走向创造的佛—耶神学
未来的信仰间对话是否应转向信仰间神学的方向尚存争议。信仰间神学尝试把不同的信仰见解整合起来,寻求诸信仰最终的兼容性。根据W.C.史密斯的理解,诸宗教之间的冲突能够且也应该被视为一种“综合的邀请”。进行宗教间对话是宗教间神学发展的需要。佛教对神圣创造者的否定和基督教对神圣创造者信仰的肯定表明,从解释学上看,尽管佛教和基督教具有明显的不兼容性,但两者在世界起源问题上的猜想具有共同的关注点和目的。
2010 Vol. 40 (3): 40-50 [摘要] ( 2017 ) [HTML 1KB] [PDF 1391KB] ( 2017 )
51 龚鹏程
现代文明的反省与伦理重建
现代文明把时间切割成传统与现代两段。传统若要予以保留,则须证明或显现它具有现代性,能与现代社会之体质、结构、价值标准相适应、相结合,或能对现代社会产生积极作用,否则便会遭到鄙夷。现代社会伦理在欧美已面临被批判或重建的命运,在欧美以外的世界也无法维持其霸权及正当性,还遭到了其他伦理形态的挑战。东方的佛教以及其他宗教对此提供了不少思想资源,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在此情境之下当然也可大有作为。
2010 Vol. 40 (3): 51-58 [摘要] ( 2182 ) [HTML 1KB] [PDF 1215KB] ( 2182 )
59 刘清平
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墨家兼爱观在强调“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的正当原则,主张“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平等观念,提倡“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民主意识等方面,具有儒家仁爱观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克服当代西方权利、平等观念的某些缺陷。因此,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中国现代文化理念的创造性研究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从作为“民间小宗教”的墨家那里汲取可贵的思想资源。
2010 Vol. 40 (3): 59-65 [摘要] ( 3384 ) [HTML 1KB] [PDF 1208KB] ( 3384 )
66 [韩]朴永焕
反思韩国儒家文化的当代表现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自身选择及发展之需,韩国形成了一个比中国还要典型的儒家文化社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这其中必然有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在起作用。但韩国对儒家思想从来没有彻底予以反思。从古至今,韩国社会不仅注重形式和拘泥于名分,而且受儒家观念影响强化了韩国人的家国意识和集体意识,过分强调血缘、地缘、学缘,极度强化男尊女卑的理念等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当代多元化社会的健康发展,并成为韩国进入名副其实的先进国家的障碍。最近,中国社会出现了儒家文化复兴热潮,对于这种儒学热,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有选择地继承。
2010 Vol. 40 (3): 66-76 [摘要] ( 5630 ) [HTML 1KB] [PDF 1246KB] ( 5630 )
77 金健人 许心宏
基于文字的中西思维差异新解
中西思维差异之原因可以基于文字来探讨,大多数人认为汉字的象形和汉语的形象性是导致中西思维差异的原因,这是不对的,主要在于字形与思维对位的识别标志、标志数量和标志规则问题。三百多个通用部件,构成了汉字不同于世界上任何文字的形声化体系。该体系如一巨大网格,把世界整体定位,然后条分缕析,形成了汉人思维的整体性、经验性、稳定性特点。而就最小单位----字来说,文字的学习和使用的经济学成本问题必须上升到思维的精度和强度的认知学功能上来。音素字母的不表意与汉字的表意,拼音构词的无限与常用汉字的有限,构成了中西思维的实质差异。
2010 Vol. 40 (3): 77-87 [摘要] ( 3797 ) [HTML 1KB] [PDF 1245KB] ( 3797 )
88 吴勇敏 胡斌
对我国保险人说明义务制度的反思和重构----兼评新《保险法》第17条

我国保险人说明义务制度在实际适用的过程中屡屡被投保人滥用,成为投保人抗辩保险人合法利益的“万能事由”。在我国,该项制度的范畴仅指保险条款本身,其法理基础应是合同法对格式合同的规制原则。我国保险人说明义务制度需要重构,其基本思路是:说明对象为除“法定免责条款”之外的“权利义务条款”和“准权利义务条款”;说明方式原则上为“口头和书面”,“约定免责条款”例外;说明标准在“主动说明”时为“一般理性人理解”,而在“被动说明”时为“投保人理解”;法律后果则为“该条款不订入保险合同”。新《保险法》第17条仍需要修正,在说明对象上应排除“法定免责条款”,在说明方式上应增加对“被动说明”的法律规制,在法律后果上则应采用“不订入合同”规则。

2010 Vol. 40 (3): 88-96 [摘要] ( 2630 ) [HTML 1KB] [PDF 1228KB] ( 2630 )
97 李寿初
论现代国家权力的合法性
关于国家权力的合法性,虽然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有各种观点,但关键在于社会的公认与否。在现代社会,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观念基点是人民主权与法治观念上的共识,形式渊源是相关法律制度,现实基础在于公平对待人们的利益。观念、形式和现实独立存在但又相互影响,三者的差别反映了一个国家权力的实际状况,差别越小说明一国的权力状况越好。只有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三者关系,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国家权力的和谐状态。
2010 Vol. 40 (3): 97-106 [摘要] ( 2305 ) [HTML 1KB] [PDF 1299KB] ( 2305 )
107 李金珊 叶托
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结构及其代价----透视浙江县政扩权的新视角

过去三十年里,浙江通过县政扩权改革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次省级政府的激励结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省管县财政体制扩大次省级政府的范围;实施一系列以GDP增长为导向的财政政策;推行以扩大强县经济管理权限为主要内容的强县扩权以及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正是这套激励结构与民营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的互利耦合关系培育出了浙江发达的块状经济。但是,随着市场供求关系从供给短缺转变为产能过剩,要素禀赋结构从资本稀缺转变为资本溢出,由县政扩权带来的区域分割和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等问题使浙江经济难以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因此,适时地发展出新的次省级政府的激励结构来推动次省级政府的行为转型,对于浙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2010 Vol. 40 (3): 107-115 [摘要] ( 2348 ) [HTML 1KB] [PDF 1237KB] ( 2348 )
116 赵伟 江东
ODI与中国产业升级: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

借助ODI促成国内产业升级是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经济学界面对的一个较新论题。借助现有研究文献和典型案例,可构建一个ODI之母国产业效应机理系统,借以厘清ODI与母国产业变迁之间的逻辑联系,并据以提出一个简单的实证检验模型。鉴于中国企业ODI起步较晚,迄今规模不大,实证研究只能针对典型省域及典型产业进行。尝试性实证检验显示,ODI对典型区域的产业升级确有一定正效应,且与区域ODI规模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010 Vol. 40 (3): 116-125 [摘要] ( 6369 ) [HTML 1KB] [PDF 1772KB] ( 6369 )
126 黄祖辉 陈林兴
浙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系统函数的稳定性检验
从1983年到2007年,浙江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模型参数稳定性检验表明,构成需求系统的八个消费支出等式中,只有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杂项类消费支出五个等式发生了短暂和小幅的结构性变化,食品、居住、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等式保持稳定。因此,总体来看,这段时期浙江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本身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显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归因于价格和收入的变化,而非偏好的变化。
2010 Vol. 40 (3): 126-137 [摘要] ( 3449 ) [HTML 1KB] [PDF 1536KB] ( 3449 )
138 吴惠芳 叶敬忠
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
通过以社区为基础的微观社会学研究视角,可分析农村男性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及其原因。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有较大的生活压力感;两地分居的婚姻状态也导致她们处于性压抑状态,且具有强烈的孤单感;她们的不良情绪如烦躁、压抑等在丈夫外出务工后明显加剧;不安全生活事件、性骚扰以及对丈夫的担心导致她们的安全感很低。这种丈夫流动、妻子留守的家庭策略使得农村婚姻和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大大削弱。为了缓解留守妇女承受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外务工的丈夫应尽量为妻子提供情感支持和慰藉;农村社区应组织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
2010 Vol. 40 (3): 138-147 [摘要] ( 2878 ) [HTML 1KB] [PDF 1227KB] ( 2878 )
148 葛丹东 华晨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城乡统筹是“城”和“乡”的互动发展,乡村规划应充分考虑城乡统筹的社会大背景,在分析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寻求发展的新方向:从强制“植入”走向村民“主导”,从“个体”规划走向“系统”规划,从“自上而下”的“蓝图”规划走向“上下结合”的“过程”规划。
2010 Vol. 40 (3): 148-155 [摘要] ( 3477 ) [HTML 1KB] [PDF 1578KB] ( 3477 )
156 王端旭 陈帅
减员真能增效?多层面情境因素研究

减员越来越多地成为企业优化员工队伍、提高劳动效率、增强组织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尽管国内外不乏对减员效果的研究,但关于减员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结论并不一致。事实上,减员有效性受多种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从权变理论的视角,对影响减员有效性的行业、组织、个体因素进行系统识别与全面剖析尤为必要。就行业层面而言,行业类型、行业动态性和行业增长性等因素会对减员有效性产生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就组织层面而言,组织冗余、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减员策略等因素会调节减员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就个体层面而言,领导者、被裁者与幸存者的特征都会影响减员的有效性。针对这些情境因素,企业应综合调整策略方针,以尽可能实现减员增效的目的。

2010 Vol. 40 (3): 156-163 [摘要] ( 3383 ) [HTML 1KB] [PDF 1246KB] ( 3383 )
164 范柏乃 龙海波
我国地方政府失信形成机理与惩罚机制研究

地方政府失信已成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最大障碍。通过对失信形成机理框架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分析发现:经济人自利是失信形成的意识诱因;行为主体的强势直接导致了失信形成;公共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失信的信息鸿沟;信用文化缺失促使行政价值的偏离;监督机制不足导致行政权力的泛滥。当政府系统总熵达到某阈值时,系统会向低级平衡系统转移,使地方政府走向最终平衡状态,形成地方政府的失信。在此基础上,可从管理协同的视角构建以信息公开、失信测评、责任追究、危害补救、守信激励、申诉复核六大子系统为主的地方政府失信惩罚机制。

2010 Vol. 40 (3): 164-173 [摘要] ( 2215 ) [HTML 1KB] [PDF 1434KB] ( 2215 )
174 褚超孚
基于变革型领导理论的科研团队绩效影响机制模型
基于变革型领导理论,可分析科研团队的绩效影响机制。模型中团队领导行为是前因变量,团队动力氛围(共享愿景、归属承诺、人际信任、工作授权、功能性冲突)和团队行为特征(团队凝聚力、有效沟通、冲突管理)为中介变量,团队工作结果为结果变量。模型由三条因果主线构成:(1)变革型领导的理想感召行为可以激发科研团队的共享愿景和归属承诺,进而促进团队内聚力的提高,最终提升团队绩效;(2)变革型领导的个性关怀可以激发科研团队的人际信任和工作授权,进而促进团队有效沟通,最终提升团队绩效;(3)变革型领导的智力激发可以激发科研团队的功能性冲突,功能性冲突越多,越有可能提高冲突管理能力,最终提高团队绩效。
2010 Vol. 40 (3): 174-179 [摘要] ( 2656 ) [HTML 1KB] [PDF 1276KB] ( 2656 )
180 蔡乐苏 刘超
政术 心术 学术----梁启超、严复评王安石之歧异探微
梁启超和严复可称晚清民初思想界双峰并峙的两位巨人,他们的学术和思想有许多相同点,但亦有明显差异。1908年,两人对改革家王安石的集中评论为我们认识其异同提供了极佳的视点。两人当时各自的处境不同,严复地位极高,而正值壮年的梁启超游亡海外,希望得到清廷重用,因此,他们对王的评议也就有所差异。在政术方面,梁启超对王安石新政以肯定为主,辅之以批评;严复对王安石的评议前后一贯,有肯定也有批评。在心术方面,梁启超对王安石称颂不已;严复对王安石有褒有贬,认为其理想本身就有问题。在学术方面,梁启超关注王安石的经学思想,强调“求大义以经世”;严复则侧重于文学和哲学两方面,从哲学的高度来考察王安石的思想,故批评多于赞许。上述歧异不仅彰显了梁启超、严复思想的各自情状和不同内涵,也体现了两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与方法,折射出晚清思想界的复杂面相。
2010 Vol. 40 (3): 180-191 [摘要] ( 3013 ) [HTML 1KB] [PDF 1268KB] ( 3013 )
192 谭新红
宋词的题壁传播
题壁是宋词传播的重要方式。很多时候,词人都将作品题写在亭台楼阁、驿站邮亭、僧寺道观的墙壁及桥梁道路的柱石上,供来往行人观览传播。就书面单篇传播而言,题壁比写在单页纸张上要保存得更长久,其传播范围也更广泛。而由于人为破坏或大自然侵蚀的原因,题壁在传播的时效性上又不及书册和刻石。
2010 Vol. 40 (3): 192-200 [摘要] ( 2661 ) [HTML 1KB] [PDF 1475KB] ( 2661 )
1
2010年第3期目录
2010 Vol. 40 (3): 1- [摘要] ( 31 ) [HTML 1KB] [PDF 0KB] ( 31 )
4
主持人语
2010 Vol. 40 (3): 4- [摘要] ( 28 ) [HTML 1KB] [PDF 0KB] ( 28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本刊荣获第30届浙江树人出版奖
一刊一文!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期刊和优秀文章名单出炉
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热点与趋势研讨会举行
第一届“制度性话语与国际治理”高层论坛在杭州举行
休闲城市,美好生活——第四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和2019世界休闲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围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Q1区
本刊再次荣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本刊综合评价总分位居全国综合性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第一
本刊第三次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团与浙大社科学报举办“构造学术全媒体传播体系”研讨会
“共产主义观念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表征”国际研讨会邀请函(第一号)
人工智能与法学论坛(第1期)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中西比较文献学与书籍史研究工作坊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四届中国数字贸易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数字贸易研究奖颁奖礼成功举办
“跨语言与跨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 浙江获奖作品一览
本刊主编罗卫东教授组织翻译的书上了习主席办公室的书架
本刊三次蝉联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喜获树人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美学问题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刊与TrendMD签订服务协议
“首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圆满召开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专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
“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中的美学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跨文化与区域研究高层论坛”顺利举行
浙大社科学报连续四次蝉联“中国国际品牌学术期刊”称号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获2016年度三项国家社科基金期刊资助项目、四项省重点期刊扶持项目
浙大社科学报综合评价总分居全国综合大学学报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项目组调研考察本刊
本刊再次荣获“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称号
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道:本刊成为“CCTSS中国图书国际推广计划”首个期刊成员单位
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道:本刊与美国数字发行公司签订首个中国期刊全球推广协议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调研本刊
本刊再次入选中国“百强社科期刊”
本刊入选“2015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
本刊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
本刊获总局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刊号
本刊协办的2015年嘉兴市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专家研讨会在嘉兴市召开
媒体报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努力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例
本刊在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交流期刊数字化经验
本刊与华艺数位等成功举办“在大数据时代掌握学报竞争优势说明会”并成为我国最早采用ORCID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之一
本刊率先采用ORCID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全力打造领先数字期刊
全国高校出版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
本刊再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光明日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两年及五年影响因子跃居全国综合性学报第一
本刊两年及五年影响因子跃居全国高校综合性学报第一
本刊2013国际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第一
本刊2013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前三
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拟收录目录(共533种)
本刊荣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考核本刊成绩优秀
本刊跻身全国“百强报刊”
本刊2012年影响因子继续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一
我刊荣获第5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我刊连续三次入选“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本刊荣获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首批资助名单
本刊被“核心期刊国际认证协会”收录为国际核心期刊
方汉文教授2012年元旦题赠浙大社科学报
本刊被七家重要国际数据库的14个国际索引收录
本刊影响因子位居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类期刊第一
国际著名公共管理专家马克·霍哲教授(Marc Holzer)受聘为本刊国际编委
本刊郑重声明
浙江大学历史系与本刊拟联合举办“史学研究新趋势高层论坛”
本刊被美国MLA收录
我刊获2010年度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浙大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位居全国高校综合性人文社期刊前三
本刊开通微博
本刊2010年部分媒体专文、专访报道辑录
本刊2009年部分媒体专文、专访报道辑录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名刊工作”会议上表扬本刊
本刊开通手机版
我刊获2009年度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本刊网站改版
本刊受到教育部工作简报的表彰
本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编辑部公告-20220216
浙大社科学报在“名刊建设”中探索前进
本刊在“中信所”高被引期刊排名中名列前茅
本刊已于2009年3月推出在线优先出版论文
本刊2008年各项数据继续名列前茅
本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哥白尼索引”收录
本刊建立双重防线: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采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编委会
更多>> 
 

     为促进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推进学术文献资源的有效传播,本刊全文资料已入网中国知网(CNKI)、台湾华艺思博网(CEPS)、中国移动阅读基地、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如作者有异议,请来函说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本刊提醒投稿者注意:来稿凡经本刊使用, 如无数字版、有声版等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等方面的特殊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及发行,同时,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稿费。特此通告。

更多>> 
 

 · 中国知网(CNKI)
 · 万方数据
 · 中国期刊协会网
 · 教育阅读网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发表一流的成果,传播一流的发现,提供一流的新知

浙ICP备14002560号-5
版权所有 © 200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ICP备05074421号
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 邮编:310028 电话:0571-88273210 88925616 E-mail:zdxb_w@zju.edu.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