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东亚及中日互动视域下审视日本汉字学史,是中日两国学者所面临的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中国学者认知日本汉字学史,并对日本汉字学史的学术脉络进行梳理,能充分展现日本汉字学史理论和应用价值,进一步明确日本汉字学史的研究对象、框架模式、基本目标、研究思路及研究可行性。以东亚汉字文化圈意识为基本原则,寻求日本汉字学史研究之突围方向,可以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日本汉字学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模式。
日本汉字学史在东亚汉字学史中的地位与价值究竟如何,我们只有通过“东亚之眼”透视之,才能对日本汉字学史的情况有一个基本估计。
一 中国学者对日本汉字学史的认知
一般来说,中国学者研究汉字学史,往往会把日本学者的成果纳入自己的视野。这说明,中国学者对日本汉字学史的成果比较重视。
(一) 中国学者认知日本汉字学史的一般情况
中国学者往往从中日两国关于汉字研究的学术关系入手来认知日本汉字学史。罗振玉流亡日本京都期间,与王国维一道潜心学术,出版了极富创见的古汉字学著作,如《殷虚书契前后编》《流沙坠简》《鸣沙石室佚书》等,后人对此评价甚高。由《王国维遗书》等著作可见王国维甲骨金文简牍研究方法,即将地下的出土文字材料与纸上的殷商文献材料进行对比研究,构成“二重证据法
罗、王之后,郭沫若的古汉字学研究与滨田耕作、梅原末治等日本学者关系密切,值得注意。近年来,中国学者关于郭沫若古汉字及古史理论研究的成果不
李
在日本甲骨学史方面,董作宾的《甲骨学六十年》提到了富冈谦藏、后藤朝太郎、高田忠周等的著作,但对林泰辅甲骨文研究的成果关注还不
饶宗颐先生致力于搜集流散国外的甲骨文材料,编有《日本所见甲骨录》等著作。陈珏称饶先生“东走扶桑,西极罗马”,考释东西所见甲骨,是三十年“空窗期”(1941—1970年)中有突出贡献者,成绩斐
王宇信和杨升
在综合性汉字学史研究中,姚孝遂主编《中国文字学史
日本学者在中国学术期刊上发表介绍日本古汉字学及历史学成果的论文也不
(二) 中国学者认知日本汉字学史的重要著作
1 中国学者从传播学角度认知日本汉字学史的重要著作
陆锡兴《汉字传播史》专设“(汉字)向东传播史”一章,涉及汉字在朝鲜半岛、日本的传播问
吕浩《东亚汉字传播史研究(日本卷)》通过汉字在日本各时代传播与演进的统计分析,以及断代描写日本汉字字量、字频、异体字及形义关系变化,以传入、普及、传承和完善为线索,以古辞书为主要脉络,并结合日本金石、木简、古文书等珍稀文献,从字量、异体字、形义关系变化等方面细致地描写了各个历史时期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接受、发展情
何华珍等《俗字在域外的传播研究》专门谈了“日本现行俗字溯源”问题,涉及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关系的认
2 中国学者认知日本汉字学史的专题性著作
这方面著作有刘元满《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
二 日本汉字学史研究成果
日本学者汉字学史研究基础十分雄厚,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 日本汉字学史成果举要
1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
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了《说文解字》等文献传入日本的情况。该书记载了当时日本收藏的大量的中国传统小学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史意义,比如《说文解字》,唐抄本《说文解字》木部、口部残卷等,其《玉篇》文献可与《隋书经籍志》的记载相印
2 “唐船持渡书”相关研究
大庭修以研究日本江户时代“唐船持渡书”而闻名中外。其重要著作《江户时代唐船持渡书的研究
3 早期古汉字研究学术进展
饭山春雄对早期古汉字研究学术进展进行了追
4 探讨古汉字学与历史学等学科关系的著作
1945年以前,许多日本学者在进行汉字学史研究时,往往将古汉字资料与历史学、考古学结合,彰显古汉字学的考史、考古价值。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
5 将古汉字资料与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结合的著作
日本学者将古汉字资料与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结合,力图建立中国古代信史。其中较为有名的学术著作有:内藤湖南《中国上古史》(1915/1944)、饭岛忠夫《中国文字之创作者与其制作之法则》(1932)、出石诚彦《中国上代思想史研究》(1943)、冈崎文夫《古代中国史要》(1944)、贝冢茂树《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1946)、白川静《金文学史》(1975)等。
其中,白川静《金文学史》等论及学者古汉字研究与日本古汉字研究的学术关
日本学者重视日本“京都学派”之学术史梳理,比如砺波护、藤井让治以人物为线索,研究狩野直喜、内藤湖南等的成
6 古汉字学通论性著作
林泰辅《关于中国古代史上文字的源流》是这方面的代表。成家彻郎考证此书于1907年完
7 甲骨文考释及辞书编纂著作
对甲骨文进行编纂与研究,林泰辅、内藤湖南、后藤朝太郎、滨田耕作、中岛竦、贝塚茂树、岛邦男、伊藤道治、林巳奈夫、白川静、松丸道雄等贡献卓著。现今落合淳思用126部首方式对甲骨文进行分类归纳,还设置了派生性的“副部首”91
8 金文考释及辞书著作
江户学者冈崎信好《扶桑钟铭集》(1778)汇集了当时日本各地寺社道场的钟铭汉字,给人们研究日本汉字学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中国金文学研究取得较大成就的是滨田耕作《泉屋清赏》《泉屋清赏续编》《泉屋清赏别集》等。梅原末治也参与到了《泉屋清赏》的研究中。梅原末治关于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学者郭沫若、容庚、陈梦家等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日本学者水野清一、白川静、松丸道雄、林巳奈夫等也贡献卓著。现在年轻一代学者研究中国金文学也有不俗的表现。比如《金文字典》(1974)、《金文集》(三册,1964—1990)、《拓影展大:金文字典》(1989)、《金文:中国古代的文字》(2019)等。引人注目的是浦野俊则《近出殷周金文集成》、高泽浩一《近出殷周金文考释》(4集)收录《殷周金文集成》(1994)以后出土的新发现的殷周金文,并对之进行考释。
9 简帛、古镜铭、古印、古钱币、钟铭等汉字研究
简帛汉字研究方面,大庭修、永田英正、池田知久等的著作是需要深入研究
在中国古镜铭汉字研究方面,富冈谦藏《古镜的研究》等著作具有开拓性意
在古印汉字资料方面,日紫喜诚编《日本古代印文字典》(1999)囊括了中日古印汉字的许多文献,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古印汉字工具书。横田实《中国印谱解题》是最为翔实的中国印谱目录学字典。渡边隆男介绍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珍贵藏品及秦汉封泥汉字的研究历
在古钱币汉字资料方面,日本学者把中日古代钱币汉字研究放入东亚国家经济与政治制度史等中研究。吉田贤辅等编《大日本货币史》40册,引起古汉字学者注
(二) 日本综合性汉字学史著作
关于中国汉字文献传入日本,日本文献有许多记载。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了大量中国传统小学书籍,比如《说文解字》与《玉篇》。大庭修《江户时代唐船持渡书的研究》提到唐船所载《正字通》《康熙字典》等字书入港入库的年代及售卖价
日本注重中国汉字学文献收集整理及研究。樋口勇夫《古碑释文》对中国历代碑文进行了考释,涉及许多正字、俗字考订问
(三) 日本学者构筑现代汉字学理论体系并发掘汉语史文献的成果
日本明治末期、大正、昭和时代,林泰辅、石塚晴通、安达常正、后藤朝太郎、中村不折等就是构筑汉字学现代理论体系的佼佼者。现当代日本学者汉字学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有:
1.石塚晴通的汉字文化圈内汉字研究成果。主要著作有《日本书纪研究篇——图书寮本》(汲古书院1984年版)、《汉字字体史研究》(勉诚出版2016年版)等;主要论文有《汉字文化圈典籍之集积、国际的传播及其之传承:以高山寺本之场合为例》(《国语和国文学》2012年第89卷第2号)、《文献之作成和受容(训读)》(《训点语和训点资料》2012年第129号)、《汉字字体规范数据库(HNG)的现状与展望》(《日本语之研究》2009年第5卷第2号)、《中国周边诸民族汉文之训读》(《训点语和训点资料》1993年第90号)等近百篇。
2.日本辞书。池田证寿《依据日本的古字书来从事汉语史资料研究》谈道:在日本,以中国的字书为资料,利用万叶假名和片假名,编辑了大量日本汉字音与日本语(和训)的对照汉字字
3.对南齐佚书《篆隶文体》、唐代佚书《古今文字赞》等字书文献的发掘。阿辻哲次早就进行过《篆隶文体》研
4.利用敦煌文献资料研究汉语史的成果。比如平山久雄的研
5.安达常正《汉字的研究
6.佐藤喜代治《汉字研究的脚步》所构建的探究模式,是一种将日本汉字学史及中国汉字学史进行一体化研究的做
7.菊地惠太《日本略字体史论考》从日本汉字略字体学史出发,深入研究日本汉字构形
8.笹原宏之《国字的位相与展开》《方言汉字》等著作进行了新的开拓,具有明显的当代日本汉字学理论意
三 日本汉字学史的价值认知及意义
对日本汉字学史的认知是东亚汉字文化圈汉字学史研究中极为薄弱的环节,日本汉字学史成果十分丰硕,但中日学者的认知还不够深入。日本汉字学史是目前全球汉字学史研究亟待重视的一个学术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国学者全方位认知日本汉字学史应从如下方面着力:
1.建立全面而系统的日本汉字学史研究基本模式。就目前来说,虽然有学者对日本汉字学史进行了研究,包括当代断代学史的研
2.揭示日本汉字学史基本面貌。对于中国等国家的学者来说,从发掘基础文献做起,扎扎实实地厘清线索,解决与东亚汉字文化圈汉字学史研究的相关难题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日本汉字学史也不例外。
3.发现日本汉字学史的基本特点。除了汉字学史一般的学术特点之外,日本学者一百多年前就重视用世界的眼光看待汉字学理论问题,是值得中国学者特别注意的。
4.发掘更多的日本汉字学史珍贵文献,纠正汉字学术史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明显误解。比如林泰辅《关于中国古代史上文字的源流》(稿本,1907)被认为是东亚第一篇古汉字学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建构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古汉字学理论框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5.确立日本汉字学史在世界范围内汉字学史研究领域的地位及意义。比如后藤朝太郎《汉字研究》(1910、1933)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古汉字资料研究汉语上古音复辅音所得出的许多结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是学术界并不了解。
6.揭示中日汉字学史关系。比如研究日本学者中岛竦与唐兰古文字构造“三书说”“自然分类法”的理论来源问题。
研究日本汉字学史对今日东亚国家汉字规范及推广、汉字教学等研究来说也十分必要,它是奠定东亚汉字学史理论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日本很早就进行东亚汉字规范的理论研究,出现了许多重要著作,其汉字学意识是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的。
日本汉字的命运跌宕起伏,也有一个“汉字存废之争”的学术史观察问题,比如福田恒存的研
胡以鲁、徐通锵、潘文国、李如龙等学者十分注意汉语与汉字的关系,日本学者对此类理论问题也有讨论,比如石黑修、铃木孝夫
通过今天学者的研究,裨补日本汉字学史研究的缺憾,可达到正确认识日本汉字学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的目的。比如对高田忠周《汉字原理》(吉川半七1904年版)628部首的研究,就可以利用今天古汉字成果加以辨析与验证,其中许多观点与出土古汉字资料相印证,有一些结论是正确的,有一些结论则需要新的出土汉字资料验证。因此,其研究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 日本汉字学史的研究对象、总体框架、基本目标
白川静《中国学研究法》强调了研究中国学中的文字学、文献学、研究法三个学术范
研究日本汉字学史需要建立起中国学者自己的学术认知范畴,有一些问题是必须明确的。其一,日本汉字学史的研究对象。以近现代日本汉字学为研究对象,涉及诸多问题,比如日本学者在这个时段对古汉字学研究特点的认识、古汉字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专题性研究、古汉字学通论架构体系、中日古汉字学史比较、日本古汉字学经典文献、日本重要古汉字学家的研究贡献等内容。其二,日本汉字学史研究的总体框架。包括日本汉字研究理论与方法、日本甲骨学史、日本金文学史、日本简帛汉字学史、日本镜铭汉字学史、日本古印及货币汉字学史、日本汉字字书学史、日本汉字学理论史等。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布局,尽可能地做到系统化、科学化,尽可能真实地反映日本汉字学史的面貌。其三,日本汉字学史的研究难点。(1)日本汉字学史文献特别分散,要跨国收集与整理。(2)对日本汉字学史文献做到有效解读,需要多语种、多学科的背景知识支撑。(3)一些汉字学史争议问题有待正确认识。(4)在梳理浩如烟海的文献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学术系统。其四,日本汉字学史的研究目标。主要目标是形成日本汉字学史研究新模式,为更为完善的日本汉字学史研究奠定范式基础,从而掌握日本汉字学史的中国话语权。
五 中国学者认知日本汉字学史的思路、方法与可行性
(一) 中国学者认知日本汉字学史的基本思路
基本思路如下:
1.探究日本汉字学史自身各个要素的萌芽、生长、形成与变化的历史,形成日本汉字学史研究演化的外部推动力与内部结构运行机制。
2.发掘日本汉字学史文献,确定其学术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考察日本汉字学史理论与方法。有两种:一是日本学者研究汉字学史运用的理论与方法。比如押目传一郎从汉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图画与文字、语源学、比较文字学、出土碑刻文献、宗教学、佛学、日本语言文字学等视野观察象形字,方法论意识明
4.总结日本汉字学史所彰显的日本学者的独特学术贡献及价值。
抓住这些学术主线,就可以将日本汉字学史的基本面貌展现出来。
(二) 中国学者认知日本汉字学史的研究方法
研究汉字学,科学的方法论极为重要。认知日本汉字学史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1.学术史范畴研究方法。2.学术史文献学研究方法。涉及日本汉字学史的汉字学文献目录方法、汉字学文献著录方法、汉字学文献版本方法、汉字学文献辑佚方法、汉字学文献辨伪方法、汉字学文献校勘方法、汉字学文献考据方法、汉字学文献数据库方法等。3.汉字学研究方法。比如:(1)汉字书写分类方法。从汉字的书写载体可分为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玺印文字、碑刻文字、写本汉字等类别。(2)汉字时代分类方法。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战国文字、秦汉文字等。(3)汉字来源分类方法。出土汉字与传世汉字、俗写汉字及文书学文献汉字等。(4)汉字学考释方法。许多学者有过总结,比如字形比较法、谐声分析法、辞例归纳法、综合论证法、历史比较法、语法分析法等。
(三) 中国学者认知日本汉字学史的可行性
根据发掘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与研究,比如按古文字时代和文字的书写载体进行分类整理与研究。在具体的处理方式上,也要注意对这些资料进行著录、辨伪、辑佚(比如甲骨文缀合、竹简文字拼接)等方面研究。对日本学者各类汉字的学术进展进行考察与研究,综合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视角进行辨析,进而得出结论。
第一,以日本汉字学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日本汉字学史研究实际,建立自足的理论与方法。第二,使用日本汉字学史文献之前,还要注意对它们进行文献鉴别与文献整理,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去伪存真的程序。第三,将日本汉字学史文献处理为可利用的数据信息,是科学运用这些文献研究日本汉字学史的当代学术趋势。第四,进行日本汉字学史研究时,要注意日本汉字学史理论和方法运用的有界和无界的关系。第五,在日本汉字学史长期的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成功地运用了一些科学性很强的研究模式,比如日本汉字学史的“双线”“多线”模式、层次分析模式、断代史模式、比较史模式、“演化尺度”模式等。
六 东亚汉字文化圈意识
国际汉字学史研究已有不少,李学勤认为,容庚《海外吉金图录》《商周彝器通考》以及陈梦家《海外中国铜器图录》《西周铜器断代》等都为国际视野下的古汉字学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以东亚为视域,兼顾欧美视角,才会在研究意识上有所改变。青木武助《文字之话
(一) 东亚汉字文化圈意识:东亚汉字学研究的特色
林泰辅《关于中国古代史上文字的源流》古汉字变迁三期说、古汉字构造“象形指事二书说”、古汉字分域研究、古汉字八种分类等学术思想,在东亚古汉字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该书可以修正一些学者的说法。比如曹锦炎就认为容庚《鸟书考》(载《燕京学报》1934年第16期)是最早的系统研究鸟虫书的成
随着青铜器的不断出土,铭文文献材料的不断发现,相关研究也就愈加深入。中日之金文学研究已经构成了互补关系,这也已经成为东亚汉字学史一个极其突出的特色。
朝鲜半岛学者与中日学者构建的汉字学理论研究体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韩国学者李炳官等《中国语言学史》涉及古汉字学研究成果,同时也提到了日本学者的学术贡献,比如对甲骨文的研
樱井义之对伊泽修二编《同文新字典》(1909)进行了解题,基本意图就是收录中、日、朝鲜半岛共通的实用汉字6 000多个。是书经过了日本知名学者高田忠周、中国知名学者张廷彦、朝鲜半岛知名学者俞吉浚的修订,凝结了东亚各国学者的汉字研究心
何华珍与阮俊强、何华珍与刘正印等的著作对越南汉字学史研究作过介
(二) 以东亚视域认知日本汉字学史:以金石学为例
1 日本金石学史
日本金石学史是日本汉字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金石文献传入日本,日本文献有许多记载,比如大庭修提及的《金石碑板考例》《金石索》《金石录》
2 朝鲜半岛金石学史
朝鲜半岛古代的金石学也很发达。李昌世《韩国金石文全书》(1976)“刊行序”就说,古代韩国学者文集中就保存着许多金石资料,金石学与韩国古代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关系十分密
王平、河永三还提到朝鲜时代许穆《金石韵府》一书收录了大量的古文字形,比如籀文字形,该书受到中国明代朱云《金石韵府》的影响,其韵部的编排与中国版《金石韵府》基本相
中国学者也注意研究朝鲜半岛古代金石学,比如黄建
斋藤忠《古代朝鲜、日本金石文资料集成
李俣《大东金石书
金元龙《韩国考古学概论
(三) 由东亚汉字文化圈意识进而具有世界文字意识:日本汉字学史方法特色和理论创新
以国别为视角专门研究汉字学史,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学科方法论意识。具体来看,日本汉字学史范畴下的历史分期方法、学术关系确定法、东亚内部“环流”比较研究法、内外运行机制分析方法、学术互动研究法等,都与众不同。以学术谱系观察近现代日本汉字学史会发现,日本学者与日本学者、日本学者与中国学者、日本学者与朝鲜半岛学者,日本学者与越南学者,各个流派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理论与方法的相似性、相承性与变异性。
东亚汉字文化圈汉字学史研究构成同一范式谱系的典型例证,比如林泰辅与内藤湖南,白鸟库吉与饭岛忠夫,滨田耕作、梅原末治与郭沫若、容庚,出石诚彦与津田左右吉等。中国清代姚际恒疑古思潮对白鸟库吉的影响、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的介入、受到高本汉考古艺术学的浸染、中国甲骨文等出土文献大发现震惊世界,就使得日本汉字学史研究更具个性化,京都大学学派、东京大学学派等学派纷呈,展现出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
高桥龙雄《世界文字学
矢岛文夫、佐藤纯一等翻译的《世界的文字大事典
参 考 文 献
罗振玉编:《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百度学术]
长春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王庆祥、萧立文校注,罗继祖审订,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百度学术]
彭春凌:《章太炎与明治汉学》,《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4期,第120-135页。 [百度学术]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 [百度学术]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5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 [百度学术]
梅原末治:『欧米蒐儲支那古銅精華』,京都:山中商会,1935年。 [百度学术]
容庚:《海外吉金图录》,北平:燕京大学考古学社,1935年。 [百度学术]
陈梦家:《中国铜器综述》,王睿、曹菁菁、田天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百度学术]
李庆:《日本汉学史》(修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百度学术]
刘正:《京都学派》,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百度学术]
刘正:《金文学术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 [百度学术]
刘正:《中国彝铭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 [百度学术]
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 [百度学术]
陈珏:《饶宗颐先生之跨世纪汉学贡献点滴谈》,《汉学研究通讯》2016年第34卷第4期,第12-19页。 [百度学术]
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百度学术]
吴浩坤:《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百度学术]
王宇信、具隆会:《甲骨学发展12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百度学术]
徐义华:《甲骨学研究120年简表》,《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9日,第7版。 [百度学术]
姚孝遂主编:《中国文字学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百度学术]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增订本),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百度学术]
李学勤:《四海寻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百度学术]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百度学术]
日]草野友子、中村未来、海老根量介:《2016—2017年日本学界中国出土简帛研究概述》,见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17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307-323,349页。 [百度学术]
高岛谦一:《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高岛谦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 [百度学术]
日]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濮茅佐、顾伟良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百度学术]
日]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综览》,广濑薰雄、近藤晴香译,郭永秉润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 [百度学术]
陆锡兴:《汉字传播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百度学术]
吕浩:《东亚汉字传播史研究(日本卷)》,天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2年。 [百度学术]
何华珍等:《俗字在域外的传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百度学术]
刘元满:《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百度学术]
何华珍:《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百度学术]
张磊:《〈新撰字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百度学术]
潘钧:《日本汉字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百度学术]
梁晓虹:《日本汉字资料研究——日本佛经音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百度学术]
梁晓虹:《佛经音义与汉字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 [百度学术]
梁晓虹:《日本古写本单经音义与汉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百度学术]
梁晓虹:《日本“无穷会本系”〈大般若经音义〉研究——以汉字为中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年。 [百度学术]
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增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百度学术]
李乃琦:『一切経音義古写本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21年。 [百度学术]
王平主编:《日本明治时代汉文辞书汇刊·玉篇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 [百度学术]
洪仁善:《战后日本的汉字政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百度学术]
陈月娥:《从文化苦旅到凤凰涅槃——日本汉字问题与语言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百度学术]
陈东辉:《汉语史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百度学术]
陈东辉:《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史丛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 [百度学术]
藤原佐世:『日本国見在書目録』,東京:名著刊行会,1996年。 [百度学术]
小長谷恵吉:『日本国見在書目録解説稿』,東京:小宮山出版,1976年。 [百度学术]
矢島玄亮:『日本国見在書目録:集証と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百度学术]
孙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详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百度学术]
大庭脩:『江戸時代にお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京都:関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1967年。 [百度学术]
大庭脩:『宮內廳書陵部藏舶載書目』,京都:関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1972年。 [百度学术]
飯山春雄:「史學界潮向:支那古代史研究の近狀について」,『史潮』1932年5巻2號,160-162頁。 [百度学术]
坪井九馬三:『史學研究法』改訂増補3版,東京:京文社,1930年。 [百度学术]
白川靜:『金文學史』,『白川靜著作集』之別巻『金文通釈5』,東京:平凡社,1975年。 [百度学术]
礪波護、藤井讓治:『京大東洋學の百年』,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2年。 [百度学术]
日]成家彻郎:《日本人研究甲骨的先驱——林泰辅》,见王宇信、宋镇豪编:《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13页。 [百度学术]
中村不折:『三代秦漢の遺品に識せる文字』,東京:美術懇話会,1934年。 [百度学术]
Hirth F.:『支那古代史』,西山榮久譯,東京:雙松書屋,1918年。 [百度学术]
落合淳思:『甲骨文字辭典』,京都:朋友書店,2016年。 [百度学术]
邹芙都、樊森:《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甲骨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 [百度学术]
Samuel Couling述:「河南出土の龜甲獸骨(上)」,石濱純太郎、石濱敬次郎譯,『東亞研究』1915年5卷7號,329-336頁。 [百度学术]
Samuel Couling述:「河南出土の龜甲獸骨(下)」,石濱純太郎、石濱敬次郎譯,『東亞研究』1915年5卷8號,427-440頁。 [百度学术]
石濱純太郎:「殷墟學文献小志」,『龍谷史壇』1934年14號,1-22頁。 [百度学术]
大庭脩:『漢簡研究』,京都:同朋舎出版,1992年。 [百度学术]
日]永田英正:『居延汉简研究』,张学锋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百度学术]
池田知久:『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篇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 [百度学术]
富岡謙藏:『古鏡の研究』,東京:丸善社,1920年。 [百度学术]
駒井和愛:『中國古鏡の研究』,岩波書店,1953; [百度学术]
三木太郎:『古鏡銘文集成:日本古代史研究要覽』,東京:新人物往來社,1998年。 [百度学术]
邊隆男:『中國の封泥』,東京:二玄社,1998年。 [百度学术]
吉田賢輔纂述、大蔵省編:『大日本貨幣史』,本庄栄治郎校訂,東京:大日本貨幣刊行会,1969年。 [百度学术]
樋口勇夫:『古碑釈文』,東京:晚翠軒,1927年。 [百度学术]
岡井慎吾:『日本漢字學史』,東京:明治書院,1935年。 [百度学术]
福田襄之介:『中國字書史研究』,東京:明治書院,1979年。 [百度学术]
日]池田证寿:《依据日本的古字书来从事汉语史资料研究》,见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编:《汉语史学报》第6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3-231页。 [百度学术]
池田證壽:『日本辭書史研究——草創と形成』,東京:汲古書院,2004年。 [百度学术]
阿辻哲次:「萧子良『古今篆隶文体』写卷の研究」,高田時雄編:『中国語史の資料と方法(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報告)』,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4年,1-31頁。 [百度学术]
安達常正編:『漢字の研究』,東京:六合館,1909年。 [百度学术]
佐藤喜代治編:『漢字研究の步み』,東京:明治書院,1989年。 [百度学术]
菊地惠太:『日本略字体史論考』,東京:武蔵野書院,2022年。 [百度学术]
井上辰雄監修、日本難字異体字大字典編集委員会編集:『日本難字異体字大字典(文字編)』,東京:遊子館,2012年。 [百度学术]
福田恒存:『國語問題論爭史』,東京:新潮社,1962年。 [百度学术]
白川靜:『中國學研究法』,『白川靜著作集12:雜纂』,東京:平凡社,2000年。 [百度学术]
押目伝一郎:『日本象形文字語原学』,東京:皇文社,1933年。 [百度学术]
青木武助:『文字のはなし』,東京:宏文館,1903年。 [百度学术]
前田黙鳳:『東亜新字』,東京:博文馆,1904年。 [百度学术]
曹锦炎:《鸟虫书通考》,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百度学术]
肖毅:《古玺文分域研究》,武汉:崇文书局,2018年。 [百度学术]
罗福颐:《近百年来古玺文字之认识和发展》,见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3-254页。 [百度学术]
韩]李炳官、金铉哲、李圭甲等:《中国语言学史》,雷汉卿、胡翠月译,成都:巴蜀书社,2014年。 [百度学术]
櫻井義之:『朝鮮研究文獻志(明治大正編)』,東京:龍溪書社,1979年。 [百度学术]
王平、河永三:《韩国汉文字典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百度学术]
神田喜一郎:「宋代金石書目」,『支那學』1925年12巻3號,989-992頁。 [百度学术]
藤原楚水:『書道金石學』,東京:三省堂,1953年。 [百度学术]
賴惟勤:『中國語學史講義』,水谷誠編,東京:大修館書店,1996年。 [百度学术]
松丸道雄:『新編金石學錄』,東京:汲古書院,1976年。 [百度学术]
李昌世:《韓國金石文全書》,首爾:亞細亞文化社,1976年。 [百度学术]
黄建国:《中朝金石交流史上的奇迹——〈海东金石苑〉成书及佚而复得的经过》,见杭州大学韩国研究所编:《韩国研究》第2辑,杭州:杭州出版社,1995年,第153-162页。 [百度学术]
柳向春:《刘喜海〈海东金石苑〉刊行始末》,见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会编:《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7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50-360页。 [百度学术]
拜根兴:《清代学者对日本古代金石文的探索》,《地域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第85-94,155页。 [百度学术]
齋藤忠:『古代朝鮮、日本金石文資料集成』,東京:吉川弘文館,1983年。 [百度学术]
坂詰秀一:「評齋藤忠著『古代朝鮮・日本金石文資料集成』」,『季刊考古學』1983年1號5巻,93-94頁。 [百度学术]
李俁:《大東金石書》,漢城:京城帝國大學法文學部,1932年。 [百度学术]
葛城末治:『朝鮮金石攷』,大阪:大阪屋號書店,1935年。 [百度学术]
金元竜:『韓国考古学概論』,西谷正訳,東京:東出版株式会社,1972年。 [百度学术]
高橋龍雄:『世界文字學』,東京:同文館,1908年。 [百度学术]
Daniels P. T. & Bright W.編:『世界の文字大事典』,矢島文夫総監訳,佐藤純一、石井米雄、植田覺等監訳,東京:朝倉書店,2013年。 [百度学术]
庄司博史編:『世界の文字事典』,東京:丸善出版,2015年。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