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项关键任务。目前我国乡校空间仍存在普遍难题,在空间建设上面临定位模糊、投入不足、理念偏失和实践指导薄弱等四类短板,亟须优化乡校空间的价值定位,确立校村共同振兴、城乡教育共富、学生更好成长、乡校更具品质等四大价值目标。未来乡校空间建设应以小而美为方向,优化要素、性能、设计和治理等四方面的建设机理:立足社会整体性,实现要素完善且功能互补共生;立足办学发展性,实现空间内生赋能而强基固本;立基育人教育性,实现空间融文教而更好地育人;立基建设实践性,实现全社会协作和联动共治。在空间的达标化、育人化、人性化、数字化、乡土化和开放化等六个路径上协同建设。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以下简称“乡校”)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项关键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持续把乡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再次明确要求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校是广袤乡村教育的根系,是乡民特别是“走不掉的一代”弱势群体保障受教育权与发展机会的核心利益关切。保留必要乡校并提升其空间品质,对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显得愈发重要与迫切。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难点在农村,最艰难的任务在乡校。目前学界对我国乡校的存撤趋势、网点布局、功能配建、师资队伍、质量提升路径等议题已有不少研究,但围绕空间建设的研究亟待加强。在存撤趋势上,有研究认为此类学校将长期常态化存在,是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之
空间是乡校办学的核心要素。从研究层面看,尽管学界已认识到乡校空间存在硬件参差不齐、教学设施陈旧、不符合国家标准等问
一 当前乡校空间建设面临的难题
百余年来,我国乡村学校经历了兴办、普设、撤并、规范的发展历程。自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各地兴办一批新式小学开始,到1978年基本形成“小学不出村”的格局。200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由此拉开了撤点并校的大序幕。然而,过度撤并导致了教育不公平,如引发了城镇学校巨型化、农村生上学不便、乡村文化断
第一,建设定位模糊。(1)乡校校网存撤的迷惘。20世纪初,国家政策力推撤点并校到调整规范的两次大变动,不仅使大量乡校被撤并关停,也给不少地方政府就乡校去留带来执行困扰,并使未被撤并的乡校增加了存撤的迷雾,模糊了发展方向,在原地踏步办学的犹豫中加速了凋敝甚至错过发展机遇。(2)校园建设定位游离于乡村社会发展之外。大部分乡校办学缺乏大视野观,未能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教育现代化的大坐标中进行科学自我定位。从要素看,校园空间振兴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从近期看,美丽校园建设能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同频共振;从长期看,乡校空间可成为乡村的文教中心与精神支柱。
第二,空间投入不足。(1)建设资金历史欠账多。改革开放后,我国较长时间实施“农村教育农民办”的政策,限于观念与财力,绝大部分乡村学校面临资金长期不充裕的问题,特别是校舍建设的累积欠账远大于城镇。有调查发现,小规模学校认为经费短缺的比例高达68.6%,特别是实验室面积、语音室面积与大规模学校相比显著偏低,T检验结果呈显著差

图1 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基本建设支出的城乡差异
第三,建设理念偏失。(1)在建设初心上偏向模仿城区学校。受城区教育崇拜、城区教育文化霸权、决策话语城区占优、现代城市学校设计模式裹挟等因素影响,以及乡村在乡校办学中逐渐失势、缺位与无责,致使大部分乡校在空间建设理念选择上出现明显的城市化思维支配,常唯城市学校马首是瞻。(2)在设计理念上忽视校本与乡土文化。由于理念落后与建设意识淡薄,乡校空间常与办学理念、校史、特色、乡土文化等缺乏关联,并导致富有育人价值的校本与乡土资源退隐乃至离场。在城市现代性取代农村乡土性的过程中,也切断了乡校空间的文化根基,常导致建设呈现逆乡土化的趋
第四,实践指导薄弱。(1)乡校建标的省域覆盖面还不广。虽然国家已颁布《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但它对12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的建设标准未作出明确规定。自《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以来,全国仅陕西等11个省份发布了相关标准,为乡校兜住空间底线提供了政策依据,但全国尚有一大半省份未出台相关标准。(2)省发的乡校建标大部分实践指导性不强。对此类文本展开分析,大部分建标篇幅普遍不长,短则仅500余字,尽管内容大都涵盖选址、校舍设施、装备设施、安全设施等方面,但多数存在原则性意见多、建设标准偏低、实操应用性弱等问题。(3)乡校校长领导空间高品质建设的能力普遍弱。囿于视野、能力与经历,特别是对空间重要性、设计品质把控力、优质施工管控力等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以及外部专业力量支撑缺乏等因素,校长领导乡校空间高质量建设的能力普遍有待提升。
二 乡校空间优化建设的价值目标
乡村学校服务人口众多,校舍基数庞大,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设施。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36.11%的人口居住在乡村。2021年,全国尚有乡村小学81 547所,在校生2 247.4万人,校舍1 208.7万平方米。特别是尚有小学教学点83 623个,几乎都在乡村,在校生303.5万人,校舍575.2万平方

图2 乡校空间优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与实现载体
(一) 校村共同振兴:空间成为共生协同化的物质支点
当今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双促进、双循环的共生格局更为突显,彰显了乡村社会发展视角下校村共生发展的价值导向,而乡校空间则是两者实现共同振兴的关键物质支点。乡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构成,是新中国历次经济危机中成功实现软着陆的重要载体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
面向校村双促进、双循环共同振兴的价值逻辑,要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战略高度,着力凸显校村共同振兴的价值目标,确立共生思维并锚定共兴目标,其实现载体是依托“同一张网规划”强化统筹,依托“协同开发建设”落实空间功能互补。要推进不同发展规划的协同,将美丽乡校空间建设纳入美丽乡村空间价值链,着力提升乡校的公共服务价值,做好乡村建设。为破解乡校不联结乡村的“孤岛”困
(二) 城乡教育共富:空间担当教育更公平的先锋使命
建好乡校空间是共同富裕征程中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核心领域,彰显了公共教育体系发展视角下城乡教育更公平的价值导向,确保了乡村师生可共享教育共富成果。面向教育共富,乡村教育客观上更需缩小办学条件差距。尽管就教育实质而言,并没有乡村与城市之别,只有教育与非教育、好教育与坏教育之
为遵循城乡教育更公平的价值逻辑,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观念,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共富的价值目标,全面落实“办学条件保底”与“空间赋能共富”,让空间成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先锋队。空间要保障乡村师生基本办学条件公平,它是乡校教育共富的底板,在校园安全、校舍达标化建设、功能室及设施配足配齐上,着力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基本一致的公共教育服务。空间也要赋能师生成长机会均等,它是乡校教育共富的“长谋”。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图书室、社团室尤其是空间的信息化建设,为师生的长远发展赋能;另一方面,要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它是乡校的长期弱项,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是乡村紧跟时代同步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特殊价值,要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发挥它在提高课堂质量、促进教师成长、推动资源共享与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的价值。
(三) 学生更好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素养全面且个性化发展
迈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乡村儿童更需要来自空间的支持与守护。提高乡校的空间品质,彰显了人的发展视角下促进乡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价值导向,可通过空间优化夯实素质教育实践的基石,推进空间从“教学温饱型”向“全面育人型”转型。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必然是要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兼具现代素养和乡土自信的学生,并赋予他们自由选择进入城市和留居乡村发展的权利和能
为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现代乡村儿童,乡校空间要夯实以育人为本位的空间建设,确立乡村学生更好成长的价值目标,引入空间形式追随教育功能的建设理念,其实现载体是全面推进空间功能序列完整和空间更能育人。乡校空间以乡村学生全面且个性化发展为基础,扎根本土与适应现代并重,目标是培养既能“走出去”又能“回得来”的健全的乡村个体与乡村文明主
(四) 乡校更具品质:空间支撑校园美丽优质且富有特色
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态,乡村学校未来将长期存在。全面提升乡校空间品质方能支撑乡校的长期卓越发展。在组织发展视角下,乡校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突显了乡校“在乡村”和“为乡村”价值的回归。由此,空间不仅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在乡村留下来的重要条件。反之,若空间不具特色与品质,不仅会滞缓乡校教育的发展,降低乡校办学的竞争力,还会加剧乡校师生流失,进一步降低乡校教育质量甚至令学校消亡,致使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体系落空,最终不利于乡校的可持续振兴。
面对乡村教育的长期振兴和乡校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逻辑,要全面融合持续、动态完善的理念,确立乡校更具品质的价值目标,深入贯彻长远发展思维而谋持续卓越,其实现方式是推进校园美丽优质和空间舒适独特。要推进空间持续追求魅力优质,摆脱乡校建设陷入“仿城市化”的藩篱,引入空间用后评估与完善机制,不断引入更先进、更齐全的装备技术,更好地提升校园空间的环境与品质。要推进空间的特色化建设,深挖所在乡域乡土文脉与乡校办学特色,大力开展乡校文化建设,不断推动乡校的内涵式发展,打造更具育人性、适恰性与独特性的空间。
三 乡校空间小而美建设的关键机理
机理是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结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与原
机理维度 | 建设视角 | 理论基石 | 关键支点 | 建设成效 |
---|---|---|---|---|
要素 | 整体性 | 结构功能理论 | 规划合理效应:形成要素完善的共识,校网布局合理,场地条件良好 | 乡村社会要素结构完善而功能共生 |
性能 | 发展性 | 内生发展理论 | 空间增能效应:完善空间类别链而破解“木桶效应”,提升空间能力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 提升空间性能,实现空间内生赋能和强基固本 |
设计 | 教育性 | 学校建筑理论 | 设计合理效应:先理念、后课程、再空间的设计观,提高空间的课程属性与文化属性 | 丰富空间育人性,空间融文教而更好地育人 |
治理 | 实践性 | 社会系统理论 | 整合共治效应:空间建设的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联系 | 全社会协作联动开展空间建设,实现共治共赢 |
(一) 完善要素与结构:从散小无序到整体有序
学校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要从整体性视角着力解决乡校在社会结构上具有重要教育功能的要素耦合问题。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形式的系统,其构成要素按一定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和作用,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相应功能。该理论强调社会是一个功能完整的有机体,其功能的实现需合理配置各类构成要
由此,要从整体性视角完善乡村社会结构,推动学校深嵌乡村,引导乡村的不同构成要素实现有序耦合,其作用机理是发挥规划合理效应,破解不同构成要素的无效与低效配置。其一,要形成完善乡村社会教育要素的共识,对保留乡校的乡村,立足于根源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推动跨行政层级、跨部门和乡民形成乡校功能互补、共生发展的价值共识。其二,要推进合理的校网布局,推动不同部门和利益主体通过客观评估、充分协商、专业审议、理性妥协等决策机制,展开关涉乡村发展的不同规划的多规合一统筹,谨慎撤并及保留必要的乡校网点。其三,要确保校园场地条件良好,秉持办好每一所乡校的要求,推进空间选址安全、便捷与适用,确保土地面积、绿化率、容积率等关键建筑经济技术指标符合建标要求。
(二) 激活内生性发展:从日趋衰败到可持续发展
乡校空间的未来命运是自立自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从办学发展性视角着力解决空间内生赋能学校优质发展的空间性能问题。近年来,内生发展理论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主流理论。该理论重视内部力量,引入“地方—超地方”的发展框架,通过向本土增能与赋权,实现把外部干预转化为促进内部发展和建设的动力,从而实现自上而下发展与自下而上发展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把地方资源的价值和基于地方优势形成的竞争力作为其关键准
由此,要从发展性视角最大化提升乡校空间的服务能力,着力回应空间性能强的要求,其作用机理是从内生发展角度实现空间增能效应,支撑乡校构建异于城市的活力校园。一方面,要完善乡校空间的类别链,着力加强如食堂、厕所、教师周转房等薄弱空间的配建,有效破解由空间短板引发的乡村师生“留不住、学不安”的“木桶效应”。另一方面,要提升空间的能力链,通过常用空间资源的最大化自给自足、乡村在地资源的特色课程开发以及数字化空间便捷整合外部资源等,多途径提升空间赋能师生的服务能力。
(三) 推动空间更育人:从遮风挡雨到第三任教师
乡校空间是教育思想与文化观念的载体,要从育人教育性视角着力解决空间优质建设的设计理念问题。对此,学校建筑领域的研究认为,为现代教育而建、为学校特色发展而建、为文化传承发展而建,应是空间营建的基本目标。空间应被赋予教育的深度,并彰显文化的魅
因此,要从教育性视角提升乡校空间的设计品质,深入做好空间育人美的文章,发挥所在乡村场域的自然性、文化性和可融合性的禀赋,重视空间与教学、课程、文化等的融合,作用机理是发挥设计合理效应,着力破解空间无课程、校园无文化等顽疾。一方面,提高空间作为课程资源的属性,要重视空间对乡土与校本两类特色资源的统整,引入“处处是资源、时时有课程”的设计观。另一方面,要提高空间作为文化载体的属性,倡导文化兴校,重视校园文化在价值引领、文脉传承、激励约束、示范辐射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引入物质性功能与精神性功能相结合的设计观,加大空间的育人文化开发,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文化人,推进空间育人文化之美。
(四) 全社会协同建设:从势单力薄到协力共治
乡校空间建设是一类涉及部门多、投入资金大、过程较复杂的基建工程,需要整合内外部力量,从实践性视角着力解决协同共建空间的治理机理问题。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其得以存在和持续运行,取决于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联系三大核心要素的有机统一与动态维
由此,要从实践性视角提升乡校空间的建设力量,通过全社会多方利益相关主体的协同联动构建合力,作用机理是发挥整合共治效应,破解人、财、物和外部支持力量单薄的问题。其一,激发共建乡校空间的积极协作意愿,通过激活不同主体,有目的地“增加积极诱因的数量或强度,或减少不利因素的数量或强度
四 乡校空间小而美建设的实践路径
推进乡校空间小而美建设,在办学条件守住底线的基础上,要大力推进空间融合教育性、人本性、智慧性与本土性,促进乡校与乡村的共同振兴,在达标化、育人化、人性化、数字化、乡土化与开放化六大路径上协同展开建设。需特别指出的是,上述路径既是办学主体落实空间小而美建设的关键维度,也是乡校空间现状评估与建设目标评价的重要基准。客观评价并绘制雷达图,有利于建设方向与决策的科学化,从而为建设提供更清晰的路径指引(见

图3 乡校空间小而美建设的实践路径与评价雷达图
第一,实施空间达标化建设,以同一基准守住办学条件底线。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政府对乡校基建经费的投入,推进基于相同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的达标化建设。在具体路径上,其一,地方要出台体现同一基准的建标。各省应对照《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等重大政策和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结合本省实际进一步完善乡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特别是尚未出台标准的省份要尽快出台具体标准。其二,乡校要加强基于建标的合规建设。应严格按照上位建标要求,从最迫切需求和最薄弱环节入手,制定乡校达标化建设的合理方案。要重点落实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办公室、食堂、厕所等空间的达标化建设,加强音、体、美等薄弱教学设施的达标配置,努力让每所乡校的空间符合所在省域的办学条件标准。已有部分地区,如浙江温州市政府牵头研制具有政策执行力的《乡村小而美学校建设指引》,不仅为所在地乡校提供了更具本土适用性的同一建标,也为如何建好乡校提供了一校一案、标准化教室、达标食堂等具有实操性的建设理念与具体措施。
第二,提升空间育人化建设,以“PST设计法”促进空间融合教育思想。育人是乡校空间的核心使命,引入“教育学—学习空间—设施技术”(pedagogy-space-technology,PST)设计法,有利于更科学地指导具体空间背后的教育学、学习空间与设施技术三者的合理耦合,有利于推进富有理念性、课程性、特色性与文化性的空间新场景建设。在具体路径上,其一,提升主要教学用房的育人性。结合乡校小校小班的特征,普通教室、专用教室等专用空间要针对性融合复式教学、项目化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理念,并配好相应教学装备,同时,倡导专用教室“一专多用”复合设计,如美术教室可兼具书法、手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室等功能。其二,提升校园公共空间的育人性。近两年,获教育部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范表彰的不少乡校,重视校舍硬环境与文化软环境的有机结合,尤为重视两类公共空间。一类是门厅、走廊、架空层等室内空间,通过设理念墙、文化廊、成果秀、泛在阅读区等功能提升空间品质。另一类是广场、庭院、绿地、运动区等户外空间,通过设展示舞台、乡土种植、童真趣玩、户外体育等功能,实现了绿化、教化与文化的三合一建设,推动校园从绿化美向育人美转型。
第三,体现空间人性化建设,以儿童友好引领校园温馨建设。人性化是乡校空间以生为本的内在要求,要从儿童需求与使用友好出发,建设安全、卫生、舒适、平等的温馨校园。在具体路径上,其一,空间安全且卫生。空间应守住安全底线,落实相应的物防和技防措施。校园应无D级危房,对C级校舍则应改造加固。对非框架结构进行改造,原则上不得改变原结构荷载,要确保用电、用水安全,食堂、厕所的设置要符合卫生标准。其二,空间人性友好。要推进温馨教室建设,空间采光、照明、通风、声学等须符合《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中小学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等相关标准。师生桌椅等设施体现人体工程学设计,厕所、心理室等空间体现私密性设计。其三,空间平等对待弱势群体。结合乡校留守儿童相对较多的实情,宜在校园中设儿童之家、亲情视频交流室等爱心空间。同时,也要重视空间全纳设计,对有特教需求的校园应设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厕所、资源教室等随班就读设施。
第四,推进空间数字化建设,以软硬并重夯实品质教育基石。提升乡校数字化水平,推进信息化装备平等、内容资源平等与发展机会平等,可更好赋能乡校内生优质发展。小规模学校依托校园数字化,安徽省的全域“智慧学校”、广东省的“爱种子”等项目的实践证明,数字化对提升乡校办学质量具有重大价值。在具体路径上,其一,夯实校园数字化的基础硬件。要大力提升装备的数字水平,全面推进校园连接高速互联网,依需配置实用易维护型数字装备,推进专任教师普配计算机,每个年级至少配一间可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室等。其二,加大智慧教育的深化应用。要保障每位乡村师生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充分用好国家、省级、本地三级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互联网资源,用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等“三个课堂”,立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要创新应用场景,加强数字技术与乡校安全管理、日常课堂、教师常态研修等环节的深度融合。
第五,加强空间乡土化建设,以在地性设计提升校园独特乡韵。乡校往往拥有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民族等资源禀赋优势,要通过在地性设计深挖本乡不同资源的价值,赋予空间更具乡韵特色与场景美学,真正实现乡村学校不仅在空间意义上姓“农”,更在功能意义上“爱土”。地处浙江淳安县青山翠谷中的富文乡中心小学深挖乡脉,在校园改建中坚持自然、多样、独特的定位,使新校园变成了一座五彩斑斓、流光溢彩的“城堡”,并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小学”,成为浙江展示乡村教育新高度的重要窗口。在具体路径上,其一,校园空间风貌要融合在地性特色。要体现浓郁原乡气息,重视与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地域建筑文脉等的有机结合,在建筑造型、符号、色彩、用材、布局、工艺等设计元素与表现手法上,着力体现原乡气息。其二,场室空间设计要衔接在地性资源。要推进校内的各类场室嵌入乡村在地化课程资源,如将美术、劳技、音乐、体育场、绿地等与乡村非遗、文创、风俗文化、民乐、民族体育、本乡农学等资源结合,建构兼具乡村韵味与现代教育气息的空间新样态。
第六,落实空间开放化建设,以整体、有序、共建、共享理念促进校村振兴。以实践开放互融的一体化共建共享服务共同振兴,关键是形成政府、乡村、学校和社会第三方机构等多部门协同共治的合力。在具体路径上,其一,发展规划的共生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整体协调乡村振兴规划与区域校网规划,结合乡村人居、产业、交通、学龄人口趋势、教育公平等因素合理谋划乡村功能与乡村校网,为校村共同振兴奠定完善的社会结构要素基石。其二,空间功能互补与共建共享。要推进校村多种空间资源的开放化共建,形成功能互补、共享共兴的微型资源体系。一方面,引入“一个村就是一所学校”的无边界学习理念,实施学校周边一千米学习环境圈开发,依托乡村的文化圈、生物圈实施在地化情境教学。由此,乡村的村居、文化礼堂、公共体育空间、特色产业基地等可以成为师生的课堂。另一方面,校园向乡村开放共用,校内的图书馆、运动场、计算机教室、会议室等场所也能成为乡村的新型文教场所,成为乡民终身教育的邻里学堂,可通过开放化的共建共享,实现校村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共兴价值。
参考文献
杨东平:《建设小而优、小而美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人民教育》2016年第2期,第36-38页。 [百度学术]
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基本判断与治理思路》,《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第81-86页。 [百度学术]
徐金海:《从历史走向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发展》,《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第24-34页。 [百度学术]
容中逵、杜薇:《新时代乡村学校建设与布局调整研究——论以人口出生率为基础的乡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24期,第39-44页。 [百度学术]
Zhao D. & Barakat B., “The increasingly long road to school in rural China: the impacts of education network consolidation on broadly defined schooling distance in Xinfeng County of rural China,”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Vol. 16, No. 3 (2015), pp. 413-431. [百度学术]
Zhao D. & Parolin B., “School mapping re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implications,”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Vol. 13, No. 4 (2012), pp. 713-726. [百度学术]
钟振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 [百度学术]
庞丽娟、金志峰、杨小敏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原因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22年第24期,第28-35页。 [百度学术]
刘胡权:《底部攻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 [百度学术]
刘善槐、王爽、武芳:《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育研究》2017年第9期,第106-115页。 [百度学术]
周晔:《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结构的问题与对策》,《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第147-153页。 [百度学术]
Wei N., “Decreasing land use and increasing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big data analytics driven integrated online learning framework in rural education,”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 10 (2022), pp. 1-12. [百度学术]
赵丹、范先佐、郭清扬:《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基于集群发展视角》,《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第90-98页。 [百度学术]
任春荣、左晓梅等:《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 [百度学术]
万明钢:《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名义:我国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隐忧》,《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10期,第19-20页。 [百度学术]
陶青、卢俊勇:《农村小班化教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撤点并校十年后的调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9期,第24-26页。 [百度学术]
赵丹、陈遇春、赵阔:《优质均衡视角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第2期,第157-167页。 [百度学术]
姚荣:《从“嵌入”到“悬浮”:国家与社会视角下我国乡村教育变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第27-39页。 [百度学术]
于莎、刘奉越:《城乡关系视域下乡村教育的演进图景与发展展望》,《教育发展研究》2021年第24期,第24-31页。 [百度学术]
高原:《“社会声誉”视角下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创新——基于富文乡中心小学的考察》,《教育发展研究》2022年第6期,第31-38页。 [百度学术]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年。 [百度学术]
温铁军、张俊娜、邱建生等:《国家安全以乡村善治为基础》,《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35-42页。 [百度学术]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百度学术]
薛小平:《从区隔走向共在:乡村学校建设的“空间立场”》,《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24期,第28-33页。 [百度学术]
Casto H. G., Steinhauer A. & Pollock P. M., “Potential synergy: rural school district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 programs,” Rural Educator, Vol. 34, No. 1 (2012), pp. 1-11. [百度学术]
Kalaoja E. & Pietarinen J., “Small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Finland: a pedagogically valuable part of the school net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48, No. 2 (2009), pp. 109-116. [百度学术]
戚万学、刘伟:《乡村教育振兴的内涵、价值与路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第21-28页。 [百度学术]
Ilvento T. W., American Rural Communitie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 [百度学术]
刘铁芳:《探寻乡村教育的基本精神》,《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4期,第15-18页。 [百度学术]
邵兴江、周谷平、王爱国:《质量导向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 [百度学术]
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期,第52-57页。 [百度学术]
凡勇昆、常雪:《“走不掉的一代”:关注乡村小规模学校中的边缘性群体》,《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2期,第51-56页。 [百度学术]
朱旭东、薄艳玲:《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及其综合支持系统的建构》,《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年第3期,第104-120页。 [百度学术]
全晓洁、蔡其勇、谢霁月:《回归与回应: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国乡村教育建设的未来走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12期,第63-72页。 [百度学术]
王怡:《汉语同音词词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1年。 [百度学术]
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52-56页。 [百度学术]
张文明、章志敏:《资源·参与·认同: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第75-85页。 [百度学术]
邵兴江:《学校建筑: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 [百度学术]
朱江:《巴纳德和社会系统理论》,《管理现代化》1992年第4期,第46-47页。 [百度学术]
美]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