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基于AIMS模型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构想

  • 徐小洲 1,2
  • 江增煜 1
1.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2.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最近更新:2023-09-25

DOI: 10.3785/j.issn.1008-942X.CN33-6000/C.2022.11.071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全球化浪潮以来的研究热点,也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支撑点。基于实证调研,可提炼出高等教育国际化AIMS一体融合发展模型,AIMS模型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系统性战略设计与整体性改革方案。其中,价值追求、利益考虑、发展逻辑奠定了国际化目标确立的基础,并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从利益共享体向命运共同体演进。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应树立共赢互惠、多边多元、竞争共享、包容互鉴等新发展理念,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增值与可持续发展;健全权责分配机制、质量保障机制、依法治教机制,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机制;通过深化国际化能力建设、促进高新科技深度合作、加强智能国际化建设等重点策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全方位、全领域、深层次、多途径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成效显著。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肩负着新目标新使命,也面临一系列亟须应对的新挑战新难题。许多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起始动因、理论框架、形式类型、政策体制、发展问题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前期研究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政策导向强,为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了重要研究基础。但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依据、国际趋势、实证研究等思想性、战略性、实证性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步入新全球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理念、机制、策略等一系列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亟须深入思考,高等教育国际化须系统谋划、扎实推进,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夯实基础、提供动力。为此,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高等教育国际化AIMS一体融合发展模型(简称AIMS模型),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愿景与发展路径,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AIMS模型的建构

通过对教育国际化研究热点的定量考察和可视化分析可知,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并主要从概念、特点、现状、趋势、绩效、政策、影响、课程、策略等视角开展研究,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态势与特征、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等领域,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调查研究与策略分析,如比利时学者Seeber等在对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和国家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体制力量、组织目标和内部参与者等影响因

1;西班牙学者Delgado-Márquez等调查了顶尖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与声誉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质量、教学质量与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关联程度论证国际化对大学声誉产生的积极影2;加拿大学者Yesufu在案例研究基础上,分析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机,并使用奈特国际化跟踪测量(Knight Internationalisation Tracking Measure)检测大学国际化的质量和进3。我国学者牛华勇等采用软系统方法论,构建了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从高等教育机构的顶层战略出发,将组织目标转化为战略路4;陆菁等以2004—2014年来华留学主要生源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出口及留学生来华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5;刘进等基于访谈研究,认为后疫情时期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后发国家入局国际化竞争、区域与在地国际化模式创新、数字国际化技术创新、多极化发展这四大新常6。在借鉴有关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围绕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挑战与策略等问题,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开展了实证调研。

(一)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目的与设计,课题组于2022—2023年对28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进行访谈。访谈对象主要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国家留学基金委等组织和单位。访谈对象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属性类别数量属性类别数量
性别 25 单位类别 高校 22
3 管理部门 6
职称 教授/研究员 22 研究方向 比较高等教育 8
副教授/副研究员 6
高等教育理论 8
高等教育战略 5
具有省部级人才称号专家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
国际组织 2
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1
高等教育管理 3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5
高等职业教育 2
四个一批人才 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

(二) 研究方法与操作程序

笔者根据质性研究方

7,采用扎根理论生成性归纳方8,对原始资料进行逐级编码,从中提炼核心概念和范畴,在数据中建构理论。研究过程主要采用半结构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等方法。为了保证数据分类、排序和整理的工作效率及研究数据的可信度,本研究使用ATLAS.ti 7.5.16质性分析软件与人工编码相结合的方式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与分析,并采取两阶段编码的方法,考察理论的饱和度。根据扎根理论,本研究停止搜集数据的标准是理论“饱和”,即当搜集新数据不再能产生新的理论,也不能提示新的概念范畴时,评定为理论“饱和”。访谈资料采用三级编码,逐级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核心编码。具体操作程序为:研究者仔细阅读资料,对每一个句子进行识别、命名,并通过不断比较形成具体概念和范畴。在此基础上,将不同概念或范畴进行分类,提炼出主要的概念或范畴,分析不同的主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关系,确定核心概念或范畴。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研究结果:高等教育国际化AIMS模型的形成

笔者使用ATLAS.ti 7.5.16质性分析软件,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从中归纳出制度维度、教学维度、科研维度、合作维度、文化维度等五个维度,得出三级五维编码结果(见表2)。

表2  高等教育国际化三级五维编码分析表
核心编码主轴编码开放性编码
制度维度 政策设计

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前瞻性;系统化性;政策制定;稳定性;及时性;差异性;法制化;可操

作性

评价制度 评价标准;政策评价;对外教育援助评估;考核机制
交流机制 双向机制;反馈机制;联动制度
保障制度 政策与资源支撑;风险控制机制;审查机制;质量监控机制;资格认证、学历互认制度;配套措施
治理制度 政府角色和定位;市场主体地位;学校自主权;基层积极性;赋权结合问责;大学内部治理制度;差异化管理制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教育开放体系
教学维度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高层次人才;人才交流;双向人才支撑;优化人才计划;人力资源储备;教师培训;终身学习;人才投入
质量标准 提质增效;高质量教育体系;留学生招生体系;留学生投入;重量轻质;中外学生培养管理一体化;评估体系;学风建设
课程设置 课程融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实践;国际化师资队伍
科研维度 科研领域 高精尖领域;卡脖子技术;重点学科;人文社科交流
科研方式 开放共享平台;队伍建设;学术规范;国际资源;国际规则;实质性科研合作
科研能力 科研创新;科研实力;学术话语权;学术影响;综合实力
合作维度 全球视野 全球教育治理;国际组织研究;国际政策制定;国际教育体系衔接;教育援助;人文教育交流
开放程度 开放力度;开放度评价
开放方式 内外交融;交流互鉴;全方位开放;国别研究;宣传与推广;协同发展;组织机构;研究平台;在地国际化;实质性合作;职业教育开放
文化维度 文化自信 立足本国;文化自信;教育自信;文化强国;中国文化;多元理解;国际话语权;项目与品牌
价值取向 国际化;多元化;价值自信;发展观;价值观;以人为本
思想观念 解放思想;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观念环境

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访谈对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难点与焦点问题高度关切。其中,三级五维结构表呈现出的核心范畴与高频次核心概念包括:

第一,制度维度:访谈对象聚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设计、评价制度、交流机制、保障制度、治理制度等五个核心范畴。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概念有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整体性与具体化政策设计、双向机制、双循环政策、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障制度等。有的受访专家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力度不够、竞争力不强、具体举措不足,缺少大的总体开放目标与战略决策”,“缺乏系统性制度设计,整体政策的宏观协调性缺失,教育治理和标准与国际对接存在问题”,“开放是一种文化、一种制度,在法制层面上需要制度保障”等。

第二,教学维度:访谈对象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课程设置等三个核心范畴。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概念有人才培养目标、高层次人才、人才交流、提质增效、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等。有些受访专家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核心是人才问题”,“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吸引全世界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相关的人才”,“建立更强大、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关注学生群体多样性,建立更加国际化与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等。

第三,科研维度:访谈对象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科研领域、科研方式、科研能力等三个核心范畴。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概念有高精尖领域、科研合作、平台建设、科研创新、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有的受访专家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发挥出来”,“优先考虑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和高精尖领域合作,如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等领域”,“推动对外开放要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科研合作”。

第四,合作维度:访谈对象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球视野、开放程度、开放方式等三个核心范畴。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概念有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开放力度、交流互鉴、人文交流、全方位开放等。有的受访专家提出:“教育要率先发展,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就是教育国际化”,“进行软性的交流,更多地交流治理的理念,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治理、学校治理”,“研究对外开放的双向性——怎么走出去、以什么方式走出去”,“加强人力资源的储备,各层次人才、科技人文交流”。

第五,文化维度:访谈对象关切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的文化自信及其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三个核心范畴。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概念有文化自信、多元化、立足本国、解放思想等。有的受访专家提出:“要构建中国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和软实力体系,包括文化价值与专业水准”,“建设文化强国,未来的国际合作是一个双向过程,要输出中国文化、中国软实力,把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说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走出去参与全球治理”,“需要把握好借鉴吸收与输出的平衡,要有文化自信,在国际平台上发声”。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深度概念分析,本文进一步提炼出高等教育国际化AIMS一体融合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强调4个层次18个要素之间的一体性、融合性、发展性的整体关系。其中,目标(aim)是发展指向,理念(idea)是发展基础,机制(mechanism)是发展保障,策略(strategy)是发展抓手。这些要素相互联系、交互影响,制约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性质与进程。由于访谈问题主要集中于现实问题分析与解决,因此,AIMS模型具有明显的问题与实践导向,而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要素结构模型。

fig

图1  高等教育国际化AIMS一体融合发展模型

2 发展难题:来自现实的挑战

在访谈过程中,受访专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认识的覆盖面广、问题意识与针对性强,既反映出前瞻性、战略性和使命感,又体现出多元思维、多重视角与学科差异。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受访专家尤其提出要着力破解以下五个方面的难题:

(1)理念冲突:不同国家社会理念与教育理念存在差异,造成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文化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与冲突。

(2)价值错位:不同合作方的价值与利益追求错位引致国际合作的行为选择与结果导向偏差,进而导致合作的不可持续。

(3)体制鸿沟: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差异使得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制度障碍,亟须深化国际沟通与协作制度。

(4)基础差异:不同国际合作主体的发展基础与条件存在差异和差距,造成国际合作内容与方式不匹配,最终影响合作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效果。

(5)质量矛盾:不同合作主体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保障机制之间存在矛盾,引起对教育质量与效能的争议。

根据AIMS模型,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亟须在愿景重构中促进目标(A)与理念(I)认同,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完善国际化机制(M),推进利于共同发展的优先发展策略(S)。下文分别从目标和理念、机制和策略两方面阐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路与路径。

愿景重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与理念认同

高等教育国际化愿景是国际化领导者与参与者对未来发展的情景描绘,深受信仰、价值、理念影响,并具有方向性指导与激励作用。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与效益,必须在促进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与理念认同中重构发展愿景。

(一) 目标:从利益共享体到命运共同体的三大支点

不同区域和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具有独特性和不对称性,但价值追求、利益考量、发展逻辑等三大支点奠定了国际化目标确立的基础,并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从利益共享体向命运共同体演进。

1 价值追求:目标认同的思想基础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尤其随着各种矛盾与挑战的出现,探究其认识根源与价值追求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们不难发现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负面影响的指责。如德国卡塞尔大学的Kehm等认为:“国际化进程会影响国家和学术的价值体系,因此加剧国家和地区之间现有的不平等。

9]262但整体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向价值的主导性不容否认。美国马里兰大学的Stromquist等提出:“教育国际化有助于重新配置社会、经济和政治进程的全球格局,在全球范围内与跨国空间上塑造社会。10]6香港教育大学吴顺荣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助于建立一个在经济、政治上更具竞争力的国家,对追求全球城市地位、人类和谐、全球和平的氛围至关重要。11]455

正是由于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向价值的普遍肯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日益引起各国普遍关注,国际交往的呼声与实践也持续高涨。

2 利益考量:目标认同的现实基础

从现实角度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利益考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目标和核心诉求。英国萨里大学的Olssen等提出:“在全球新自由主义环境中,大学被视为知识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高等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政策舰队中的新星舰。政府非常看重高等教育对经济的重要作用,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在一系列新的风险合作伙伴关系中拓展与工业和商业的联系。

12]313英国卡迪夫大学的Brown等学者对“教育福音”(educational gospel)的特征开展研究后认为:“随着教育的扩张,在知识经济体中,知识价值持续上升,工业化对科学技术创新的依赖性更强。教育不仅被认为是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社会正义和社会凝聚力的基础。13]131

事实表明,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据美国教育部、美国商务部和门户开放报告,国际学生不仅为美国大学和当地社区带来不可估量的学术和文化价值,而且还做出了重要的经济贡献。2021—2022学年,在美国高校学习的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338亿美元,并支持了335 423个工作岗位。每3个国际学生在高等教育、住宿、餐饮、零售、交通、电信和健康保险部门的支出就创造并支持了一个美国工作岗

14

3 发展逻辑:目标认同的理性基础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逻辑试图总结和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规律与特点,主要包括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两个方面,反映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理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表现形式上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逻辑注重应然,侧重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理论、规律性认识;实践逻辑更强调实然,更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目标、运行过程、问题解决与发展策略。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越吻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认同度越高。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与运行模式错综复杂,很难找到公认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为此,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Beck主张加强对全球化理论中重要议题和问题的讨论,对国际化开展更具批判性的分析,以厘清国际化内涵与改善国际化实

15

实际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内部不仅存在矛盾,而且也经常出现冲突,并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寻找新的目标平衡点。从全球视野看,各国参与主体往往基于实践需求思考发展问题,这种实践逻辑导向既体现出现实合理性,也暴露出一些非理性倾向。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轨迹,亚洲基督教大学与学院协会的Chan曾结合Knight和de Wit的“国际化周期”模型及Liu的“成功战略联盟”模型,描绘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进程和策略循环图”,从动机、合作伙伴选择、治理和组织结构、实施和审查、精化和改进等维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开展分

16。回顾我国发展历程,我国在西学东渐与中学西渐的交互影响中踏上了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也一直在实践中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逻辑。进入新时代,总结实践经验与发展教训,提出符合国际趋势、中国实际与教育规律的发展模式,促进国际化目标认同,成为当前关注的难点与热点。

(二) 理念:促进价值增值与可持续发展

理念是政策的根源,制度是思想的反映。如果一味沿袭传统的思想与理念,即便有良好的愿望和成功的经验,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也只能在原有的藩篱中徘徊,其制度与政策也只能在墨守成规中修修补补。为此,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树立共赢互惠、多边多元、竞争共享、包容互鉴等新发展理念,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理念与主体、对象、内容、方法、作用等全要素融合,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生态系统,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增值与可持续发展。

1 把握合作共赢,促进互惠认知

发展是人类社会和教育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与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博弈。为了促进国际共同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设立和实践过程要大力倡导合作共赢理念,反对片面追求狭隘民族主义或单方面的利益。对此,英国Jones等指出,“国际化不应该遵循以西方化、盎格鲁-撒克逊语、英语为主导的范式

17]28。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Childress提出,“国际化计划制定的过程以及该计划本身要成为促进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工具18]291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资源交换的过程,互惠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系的认知基础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美国学者Gouldner和Blau认为,人与人在交换过程中遵循的互惠原则是社会交换持续产生的重要前

。实践表明,违背共享互惠的政策和行为往往是不可持续的,促进互惠认知至关重要。

2 尊重多边主体,促进多元融合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织、类型与范围不同,有关国家、高校等合作主体的教育治理理念、模式也存在差异,这种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多边主义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以约翰·鲁杰和江忆恩为代表的“观念论”认为,多边主义“指一种在广义的行动原则基础上协调三个或者更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制度形式

19]125。荷兰学者Enders从治理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或全球化的政策与挑战,强调治理理论应向多层次、多参与者发展,并阐述该理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优势和劣20。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充分凝聚多边主体的合作共识,构建多边性高等教育国际化制度和政策体系,促进不同参与主体的力量耦合,在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中不断调适与磨合,推动国际合作效益最大化。

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在尊重多边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府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性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角色与定位,充分发挥国际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释放不同合作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促进办学资源与要素的多元融合、效益放大。

3 鼓励有序竞争,推动资源共享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合作的重要领域,也是国际竞争前沿领域,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态势越来越明显。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性尤其引人注目。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Hans de Wit教授认为:“在学生、学者、知识经济人才、研究资金、进入全球排名前500名、获得高影响力出版物等方面的竞争,体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合作到竞争的范式转变。

21]12

资源共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要求,衡量共享的重要标准是是否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价值增值。我们知道,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三种基本属性,检验共享效益是多维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在资源共享中推动各合作主体实现多元价值目标,促进国际合作的价值溢出,发挥高等教育在国际社会创新发展中的关键作用。de Wit等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跨文化或全球维度融入中学后教育的目的、功能和实施的过程,以提高所有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教育和研究质量,并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22]35。西班牙学者Brandenburg等十分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引领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批评了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可交易商品,在国际化实践中经济和商业表现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忽视创新发展23等不良倾向。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把握竞争与合作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教育、科技、文化竞争,以世界先进的教育生产力提高我国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努力体现大国担当,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4 提倡文化包容,促进文明互鉴

文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灵魂,大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文明对话的交汇地,是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排头兵。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Lumby等指出:“认识文化演变对国际化本质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因为国际化是一种文化项目,它既能促进对差异的认知,也能促进对关系的认知,国际化意味着文化和跨文化转型的必要性。

24]95

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既不能盲目迷信西方文化,也不能故步自封,要在多元文化融合中促进文明互鉴,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国际化是人类命运所系,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条漫长的渐进之路,人们既不应丧失未来信心,也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只能说明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之艰辛,而丝毫不能否认国际化目标之重要。判断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具有先进性的标准是其能实现价值增值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人类共同的目标使命,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在愿景构建、价值取向、教育标准、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打造全球化思想源与动力站,努力推动国际人才与创新体系大循环,协力推进人类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

路径再造:优化机制与重点策略

根据AIMS模型及调研中发现的关键问题,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以目标为导向优化发展机制,以问题为导向推进重点策略。

(一) 优化机制:完善体系与激发活力

体制机制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的依据和保障,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焦点与热点。根据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理念和调研中发现的关键问题,要着力完善权责分配机制、质量保障机制、依法治教机制,在补机制短板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力。

1 权责分配机制:统一领导与扩大权限

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高等院校、学术组织等相关利益群体,合理高效的权责分配机制是提高国际化效益的合作基础。美国波士顿学院著名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家Altbach等认为,“国际化包括政府、学术系统和机构,甚至个别部门或机构为应对或利用全球化而采取的特殊政策和计划

25]6。英国约克大学Trilokekar教授强调政府外交政策对教育国际化的贡献和挑战,主张政府和学术界之间要加强政策对26。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事务教授Keohane和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Nye教授以相互依赖为核心要素,以系统化框架分析和解释国际化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认为国际合作是有规则的行为,各国通过谈判相互协商、相互调整,协调国际权力结构、利益权衡与国家行为、跨国交往等关27-29。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化政策与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

从国际实践看,一方面,各国政府通过国际化政策制定与社会治理决定或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进程与走向,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许多国家政府设立了国际化协调机构,如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奥地利交流中心(OeAD)、挪威国际教育合作中心(SIU)等。另一方面,各国高校通过自主组织学术活动,制定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决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与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Stein提出,高等教育应制定一个围绕教学和研究实践的方案,为学生和社会应对前所未有的生态、经济、教育和其他系统性全球变化和危机做好最佳准

30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国外政府与高校的国际化政策时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要综合考虑不同国家的国际合作条件与各种权责制衡关系,并根据新时代需求,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中及时修订完善权责分配机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高校扩大开放、市场依法治理的权责分配新格局。一方面,政府统一领导要明确守住办学底线、保障办学质量、完善法制体系等权责;另一方面,高校扩大开放要明确守牢政策红线、依法自主办学、提升创新能力等权责,提高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拓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质量保障机制:组织管理与评价体系

保障质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共同诉求,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国际组织、不同区域与国家等纷纷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保障机构与项目,并积累了丰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保障经验。如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ENQA)、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网络(INQAAHE)、中东欧质量保证机构网(CEENQA)、东盟质量保证框架(AQAN)、非洲质量保障网络(AfriQAN)等,通过提供高水平专业知识和能力建设,推动不同区域质量保证体系之间的相互认可与交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联合发起全球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行动计划(GIQAC),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提供支32。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和传播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改进和维护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协助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制定、资格认证、学分转移、学生流动、质量评估等,促进世界各地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交流合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高质量为发展指针,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保障机制。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保障机制要根据赋权与问责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管理和监测机构,优化教育国际化评价标准,构建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政府评估、同行认证、社会监督、学校自律相结合的质量保障机制。

3 依法治教机制:法制基础与法治能力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法律法规体系是依法治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法治建设要夯实外向型国际化与内向型国际化的法制基础,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法治体系与能力建设。日本广岛大学黄福涛教授指出:“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跨国高等教育活动的法律地位存在差异,如联合学位等课程作为新型的跨国高等教育国际活动,如何对其进行合法定位、监管和控制等,仍然是中央政府面临的一大问题。

34]430

当前,依法治教体制机制建设的核心使命是针对高等教育“走出去”与“引进来”中凸显的政策和法制失衡问题,保障高等教育国际化安全稳定的局面,促进高水平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为了维护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秩序,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研判、防范等制度,强化法治保障。首先,重视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教育主权,保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合法性;其次,优化海外教育风险防控法治体系,落实教育对外开放安全风险防控措施,依法保护出国留学生、境外办学机构的安全;再次,完善国内对外开放保障制度,维护国际人才、来华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合法权益。

(二) 重点策略:瞄准前沿与提升水平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所查强教授指出:“国际化必须深入文化、政策、规划和组织等过程中,才具有成功性和可持续性。

35]257-258新时代教育国际化要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重点策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1 深化国际化能力建设,提升全球高等教育治理能力

刘宝存教授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的理念逐渐赢得共识,基于共同核心价值的新的公共管理方式来实现全球的善治。

36]75在新全球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要进一步明确全球治理理念,精心谋划不同区域与领域的介入策略,不断提升参与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的能力。如:进一步强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东盟等国际机构或区域组织的多边合作,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国际组织活动、国际政策制定等,全面提升与国际机构合作的深度、高度与广度。

国际化人才是国际教育竞争力的核心。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要着力谋划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目标、新渠道,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中心。一方面,厘定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与人才需求,确定教育国际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与任务,分步实施各区域、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了解多元文化、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国际对话、讲好中国故事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着力培育青年国际化人才,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分批分层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籍青年学术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培育一批具有爱国情怀、报国精神的青年国际化人才。

2 促进高新科技深度合作,提升关键领域创新能力

深度合作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合作成效的有力抓手。其中,促进高新科技领域深度合作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难点和重点。

当前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高精尖技术领域合作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根据科技、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谋划打造世界创新高地的愿景、目标和任务,瞄准若干关键领域的核心需求,创新国际合作体制机制,优先配置发展资源,在科研团队、科研平台、学术交流等环节聚焦突破,通过深度合作提升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实力和学术影响力。

3 加强智能国际化建设,提升数字化发展能力

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副主任Rumbley认为,未来二十年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是“智能国际化

37。智能国际化为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科技基础与前所未有的广阔合作空间。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不断普及与深入,国际化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出国留学“独木桥”,在地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荷兰阿姆斯特丹应用科学大学Beelen等认为,通过在地国际化课程可以“在国内学习环境中,有目的地将国际和跨文化因素纳入所有学生的正式和非正式课程中,培养其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

38]70。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及时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国际化新机遇,全面推动教学、科研、文化等领域在地国际化项目整合,拓展国际合作的新机会与新领域,打造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场景。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复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肩负崇高的新使命新要求,必须在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开拓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格局,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牢固的智力基石。

本文提出的AIMS模型试图立足新全球化大背景,根据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需求,针对当前亟须破解的发展理念、制度设计、资源配置、政策创新等难题,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性战略构思与系统性改革方案。其中,目标和理念是方向指导与理论基础,着重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同国家与群体面临的价值追求、利益诉求等冲突与调适,阐述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逻辑、理论基础,为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创新提供认识基础;机制和策略分析着重探讨未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制保障与改革策略,尤其是对新时代国家战略目标与实证调研中普遍关注的发展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提供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

Seeber M., Cattaneo M. & Huisman J. et al., “Why do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iz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ultilevel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rationales,” Higher Education, Vol. 72 (2016), pp. 685-702. [百度学术] 

2

Delgado-Márquez B. L., Escudero-Torres M. A. & Hurtado-Torres N. E., “Being highly internationalised strengthens your reput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op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igher Education, Vol. 66, No. 5 (2013), pp. 619-633. [百度学术] 

3

Yesufu L. O., “Motives and measur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sation: a case study of a Canadi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7, No. 2 (2018), pp. 155-168. [百度学术] 

4

牛华勇、金菁华、宋阳等: 《基于软系统方法论构建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江苏高教》2018年第5期,第98-107页。 [百度学术] 

5

陆菁、凌慧、潘修扬: 《全面开放格局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国际化——高等教育服务出口与留学生来华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1期,第22-27页。 [百度学术] 

6

刘进、林松月、高媛: 《后疫情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常态——基于对菲利普·阿特巴赫等21位学者的深度访谈》,《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第112-121页。 [百度学术] 

7

Service R. W., “Book review: Corbin, J. & Strauss, A. (200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Vol. 12, No. 3 (2009), pp. 614-617. [百度学术] 

8

Corbin J. & Strauss A.,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14. [百度学术] 

9

Kehm B. M. & Teichler U.,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Vol. 11, No. 3-4 (2007), pp. 260-273. [百度学术] 

10

Stromquist N. P. & Monkman K., “Defining globalization and assessing its implications for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revisited,” in Stromquist N. P. & Monkman K. (eds.),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ntestation Across Cultures,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14, pp. 1-21. [百度学术] 

11

Ng S. W., “Rethinking the miss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Vol. 42, No. 3 (2012), pp. 439-459. [百度学术] 

12

Olssen M. & Peters M. A., “Neoliberalism,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from the free market to knowledge capitalism,”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Vol. 20, No. 3 (2005), pp. 313-345. [百度学术] 

13

Brown P., Lauder H. & Ashton D. et al., “Education, globalisa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Vol. 7, No. 2 (2008), pp. 131-156. [百度学术] 

14

NAFSA, “Benefits from international students,” 2022-03-11, https://www.nafsa.org/sites/default/files/2023-9-5/media/document/EconValue-2022.pdf, 2023-06-08. [百度学术] 

15

Beck K., “Globalization/s: reproduction and resistance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 35, No. 3 (2012), pp. 133-148. [百度学术] 

16

Chan W. W. 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Vol. 8, No. 1 (2004), pp. 32-55. [百度学术] 

17

Jones E. & de Wit H., “Globalized international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IIENetworker, No. Spring (2014), pp. 28-29. [百度学术] 

18

Childress L. K., “Internationalization plan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Vol. 13, No. 3 (2009), pp. 289-309. [百度学术] 

19

胡宗山: 《国际关系中的多边主义:概念、理论与历程》,《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第125-128页。 [百度学术] 

20

Enders J.,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the nation-stat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to governance theory,” Higher Education, Vol. 47 (2004), pp. 361-382. [百度学术] 

21

de Wit H.,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critical review,” SFU Educational Review, Vol. 12, No. 3 (2019), pp. 9-17. [百度学术] 

22

de Wit H. & Altbach P. G.,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global trend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ts future,” Policy Reviews in Higher Education, Vol. 5, No. 1 (2021), pp. 28-46. [百度学术] 

23

Brandenburg U. & de Wit H., “The 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No. 62 (2011), https://ejournals.bc.edu/index.php/ihe/article/view/8533/7667. [百度学术] 

24

Lumby J. & Foskett 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Vol. 44, No. 1 (2016), pp. 95-111. [百度学术] 

25

Altbach P. G., “Globalis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myths and realities in an unequal world,” Tertiary Education & Management, Vol. 10, No. 1 (2004), pp. 3-25. [百度学术] 

26

Trilokekar R. 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 soft power? the contributions and challenges of Canadian foreign policy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Vol. 59 (2010), pp. 131-147. [百度学术] 

27

Keohane R. O. & Nye J. S., Jr. (ed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百度学术] 

28

Keohane R. O.,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百度学术] 

29

Keohane R. O. & Nye J.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Survival, Vol. 15, No. 4 (1973), pp. 158-165. [百度学术] 

30

Stein S.,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an uncertain future: tensions, paradoxes, and possibilities,”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41, No. 1 (2017), pp. 3-32. [百度学术] 

31

ENQA, “ENQA work plan 2023 and draft work plan 2024,” 2020-02-08, https://www.enqa.eu/wp-content/uploads/Work-plan-2023.pdf, 2023-06-08. [百度学术] 

32

UNESCO, “Global Initiative for Quality Assurance Capacity (GIQAC),” https://observatoriorh.org/sites/default/files/webfiles/fulltext/unesco_quality_2008.pdf, 2023-06-08. [百度学术] 

33

INQAAHE, “INQAAHE Strategic Plan 2018-2022,” 2017-12-18, https://www.inqaahe.org/sites/default/files/FINAL%20VERSION%20-%20INQAAHE%20Strategic%20Plan%202018_18Dec2017.pdf, 2023-06-08. [百度学术] 

34

Huang 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countries: a focus on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Vol. 11, No. 3-4 (2007), pp. 421-432. [百度学术] 

35

Qiang Z.,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 Vol. 1, No. 2 (2003), pp. 248-270. [百度学术] 

36

刘宝存、臧玲玲: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教育:机遇、挑战与使命》,《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第74-83页。 [百度学术] 

37

Rumbley L. E., “‘Intellig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a 21st century imperative,”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No. 80 (2015), pp. 16-17. [百度学术] 

38

Beelen J. & Jones E., “Redefi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n Curaj A., Matei L. & Pricopie R. et al. (eds.),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Between Critical Reflections and Future Policies Cham: Springer, 2015, pp. 59-7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