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新加坡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化

  • 庄腾腾 1
  • 洪化清 2,3
1.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038; 2.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料库研究院,上海 201620; 3. 南洋理工大学 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新加坡 639798

最近更新:2023-09-25

DOI: 10.3785/j.issn.1008-942X.CN33-6000/C.2023.06.011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新加坡高等教育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产教融合国际化的措施,例如吸引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与本地高等学府建立研究合作伙伴关系、引进跨国企业力量提升高校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国际性、高校与区域性或全球性企业共同开发多维度的人才培养综合项目、积极派遣学生参与跨国公司在本地承担的各类专业建设工程等。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各类保障性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包括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与协调、高校普遍成立与产业界对接的专业部门、跨国企业与本土高校基于优势互补发挥互利互惠性以及新加坡社会高度国际化的多元文化属性等。新时代在我国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以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背景下,新加坡产教融合国际化的启示包括:加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建设以拓展产教融合参与企业的范围,优化政产学关系从而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放权,提高高校开放办学水平以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以及推进高校分类办学以逐步探索产教融合国际化的多样路径。

引 言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5G等先进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亦称“工业4.0”)的到来深刻影响着各个国家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

1。一方面,工业4.0为各国提供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途径,在向智能化、自动化和绿色化的生产转变中有望提高各国的生产力并降低生产成本,科技行业中新兴产业的涌现亦会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增2。另一方面,新一轮产业革命也为各国带来了挑战,传统产业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自动化和智能技术的冲击而导致大量从业人员失3。此外,技术差距和数字鸿沟可能会加剧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和地区间的竞4。各国均需要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和政策制定方面进行整体部署,以有效应对产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而保持各自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优势。

在这一背景下,新加坡出台了多种措施积极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加坡政府在提出了“智慧国家”这一倡议之后,特别制定了《研究、创新及企业2025规划》(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5 Plan),以期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为高端制造业、数字技术等关键领域提供价值250亿新元的研发资金支

5。类似的还有诸如“技能创前程”(SkillsFuture)等全国性的措施计划,以期通过帮助新加坡本地劳动力掌握与工业4.0相关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共同应对产业革命带来的潜在挑战。在高等教育领域,新加坡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科研人才。这些政策包括加强与国际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以及为大学生提供深度实习机会、调整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等措施,积极培养工业4.0背景下符合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6

近年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国际化,是新加坡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实践之一。新加坡高等学府在产教融合国际化方面的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全球竞争力为核心,以推动本地产教融合水平为宗旨。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新加坡产教融合的有关实践措施及保障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意义和启示。

产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国际化

产教融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产教融合被视为一种教育改革方式,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种改革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引入企业和产业资源,促进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发展。在宏观层面,产教融合是指教育发展在结构和规模方面要与产业结构变革同步,学科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在微观层面则指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相融合,人才培养计划与生产活动相衔

7。此类产教融合强调的是一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将产业界的需求、资源和实践经验与教育体系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产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也被视为高等教育与产业合作伙伴之间的战略合作,涉及高等院校与产业之间的互动,以创造、获取和转移知识、技能和技术为目标,旨在促进知识交流,加速研究成果转化,以实际应用推动创新和经济增8。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通过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相关培训和研发项目,分享资源和促进人力资本的整体提9。尽管这些定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但产教融合的核心目标是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界通过紧密结合,以促进知识、技术、思想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人才培养及科研成果方面的创新,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得益于一些理论的支撑,这些理论对解释产教融合国际化方面的具体措施也具有相应的指导意义。

尽管既有研究很少对产教融合国际化给出过明确的定义,但相关研究表明,产教融合国际化是指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高等院校和产业界在研发、创新或人才培养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以创建一个跨国知识分享与合作的国际网络。这种合作促进了跨国界的思想、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交流,涉及各类跨国实体开展的具体活动,如联合研究项目、技术转让、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以及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流动

10-11。国际化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跨国界的多元思想、技术和专业知识间的交流,从而推动创新并提高高校和产业的全球竞争12。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高校和产业界可以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资源,从而极大提升实现突破性研究的概13。产教融合国际化可以提高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流动性,使特定机构或组织从多样化的人才库中受14,并加强在地国政府、高校与跨国产业界之间的关系,扩大三螺旋模型的适用范围,推动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产教融合国际化的实践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与日俱增。例如,欧盟实施的“地平线2020”框架计划旨在促进欧洲地区不同国家间的大学、产业和政府开展合作研究和创新项

;葡萄牙的大学技术企业网络(UTEN)旨在促进葡萄牙的高等学府基于国际合作开发新技术并将之在国际范围内商业15;麻省理工学院—葡萄牙项目作为一项国际联合学位项目,则为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了与不同国家的产业界进行深度合作的机16。这些例子表明,随着全球许多高校认识到多样化的知识网络和资源对推动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重要价值,各国对产教融合国际化的重视程度也在相应提高。

新加坡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的实践

近年来,新加坡推进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的实践方式较为多元,主要包括吸引跨国公司与高等学府建立研究合作伙伴关系、提升高校课程体系的实践性与国际化、校企合作开发多维度人才培养综合项目、派遣学生参与跨国公司的工程项目等。产教融合的聚焦点既包括科学研究领域,也包括人才培养方面。

(一) 吸引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与本地高等学府建立研究合作伙伴关系

吸引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与新加坡本土高等学府建立研究合作伙伴关系是新加坡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的第一种实践方式,该方式更侧重于科学研究方面的产学合作。多年来,基于不断的积累和深耕,新加坡高等学府纷纷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产学合作。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已与众多全球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尖端研究项目的开展,创建并完善区域创新中心。仅以南洋理工大学为例,其最重要的产业界跨国合作伙伴单位分布于众多国家,既包括本土的胜科海事集团,又包括国际行业巨头劳斯莱斯、索尼、IBM、戴森、西门子、宝马、特斯拉、英飞凌、博世、德国宇航中心、腾讯、阿里巴巴、鲁商集团、庄信万丰等500多家公司,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涉及行业包括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化学品研发、信息技术、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多个领

17。这些战略联盟不仅有助于提升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研究能力,也能培养一大批面向实践和应用的高技能毕业生,进而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旨在寻求利用创新生态系统并获得高技能劳动力的跨国公司加入。

劳斯莱斯在南洋理工大学设立合作实验室是新加坡产教融合国际化的一个典范,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促进技术进步和培育创新。该实验室于2013年成立,得益于劳斯莱斯公司、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共同投资8 800万元新币,聚焦航空航天业相关的重要科研领域,如数据分析、复杂系统和先进制造。通过整合南洋理工大学的学术专长和劳斯莱斯的行业经验,该合作旨在开发提高航空航天系统效率和可靠性的尖端技术,并为知识传递和劳动力培训创造机会。自成立以来的十年里,实验室经历了从研究数据分析、复杂系统到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应用于提高航空航天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同时为知识传递和劳动力培训创造了良好的平台。目前,该实验室取得的众多研究成果包括专利、学术论文专著等,体现了产教融合国际化在推动创新进步及提升新加坡作为航空枢纽地位方面的有效

18

类似于劳斯莱斯合作研发实验室,南洋理工大学与其他众多企业的联合实验室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师资和学生资源,与他们共同研究企业所关心的特定问题,开展与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探索性项目。合作企业可以利用南洋理工大学积累的学科优势、科技实力和研发能力,开发新产品和创新服务;而南洋理工大学则可通过为产业面临的问题提供尖端解决方案来实现自身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有助于参与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获得行业经验,为其在高附加值行业就业做好准

(二) 引进跨国企业力量提升高校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国际化

新加坡实施产教融合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借助跨国企业的力量来提升高校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国际化。新加坡高等教育在跨国企业的资助与合作下,开发出一系列面向产业需求的实践性课程以提升本国产教融合的国际化。新加坡管理大学近年来尤为强调增强其课程体系的国际适用性和产业相关性,该校与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将真实的国际商业情境和工程情境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例如,其计算与信息系统学院携手全球专业战略咨询公司埃森哲以及云服务供应商亚马逊,联合推出全新的工学结合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投入为期六个月的学习时间,深入研习最新的亚马逊的AWS云技术,并结合所学研发创新性的云端解决方案以应对现实工程情境中的问题。该项目每年开放给计算与信息系统学院的所有学生,一方面由埃森哲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习资格,另一方面则由埃森哲和亚马逊共同支持新加坡管理大学开发云端课程。在六个月的时间里,两家跨国公司为该学院学生提供免费的云计算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做好专业准备以获取行业认可的资质证书,进而获得本地及国际化市场急需的技术岗

19。此外,新加坡管理大学近年推出的SMU-X项目也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强调高校与国际产业合作伙伴之间通过合作来更新校内的课程体系和提升学生的课程体验。该课程体系的国际化体现在参与该计划的合作伙伴来源于全球的不同产业,以及这一项目所关注的问题本身的全球挑战性,这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体验工作和学习,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国际商业实践与合作的认

(三) 与区域性或全球性企业共同开发多维度人才培养综合项目

新加坡国立大学与东南亚领先的超级应用平台Grab共同推出的人工智能项目,旨在通过在产学研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为东南亚地区培养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Grab的基础功能类似我国的滴滴应用程序,总部位于新加坡,是东南亚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约车和送餐平台,如今已覆盖东南亚8个国家将近500个城市,已然发展成为东南亚该领域的独角兽企业。“NUS-Grab AI for SEA”项目成立于2018年,自推出以来,已对新加坡及周边地区的人工智能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该项目的运作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研究、实习、研讨会和培训。该项目的研究机会使学生得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实验室与顶级人工智能研究员一起开展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在各种行业和场景中的应用潜力。此外,该项目还通过与Grab公司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了诸多实习机会,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该项目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培训活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智能专家和行业领袖,分享其各自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见解和经

20。自成立以来,该项目一方面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培养了大批人工智能硕士博士研究生,推动了该地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成功地为学生提供了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实践应用经验,包括金融科技、智能交通、物流和医疗保健等,还为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的各类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提供了支持,促进这些公司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21

(四) 积极派遣学生参与跨国公司在本地承担的各类专业建设工程

新加坡高等学府也积极派遣自己的学生参与到一些世界著名企业在新加坡本土的建设和改造工程实景中来。例如,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尽管是一所于2009年才建立的新兴高等学府,但该校推进产教融合国际化的一项显著措施是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实地项目以让学生获得深度实习的机会。通过派学生参与行业伙伴的实景工程项目,努力确保学生所学能够紧跟全球市场的快速变化需求。这些公司通常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和社交机会,使他们能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并与行业关键参与者建立联系。例如,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与欧洲达索系统集团在3D设计方面开展合作,将达索系统的3DEXPERIENCE平台融入本校的工程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使用该公司的设计工具和仿真软件,获得行业实践经验。3DEXPERIENCE平台提供了一个基于协作的三维虚拟环境,利用虚拟孪生体验创建产品和服务,使企业能够以全新的方式可持续创新。达索系统集团在承担新加坡丹戎巴葛火车站虚拟现实体验打造项目的过程中,招收多名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学生共同参与,为他们提供关于CATIA和3DEXITE应用程序的三维建模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培训,这些学生使用3DEXPERIENCE平台对数据进行建模优化,呈现出一个火车站逼真的三维虚拟建筑模型,从而切实获得了将建筑技能与下一代数字技能相结合的体

22

新加坡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的保障性因素

新加坡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的实施和推进离不开多层面的保障性因素,既得益于积极的政策引导引领产教融合国际化的整体方向,又离不开数量不多但世界排名普遍靠前的高等学府与世界著名跨国企业的专业衔接,也植根于新加坡社会本身高度的国际化属性及开放的创新文化。

(一) 新加坡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与协调

新加坡政府在推进产教融合、鼓励跨国公司参与本地高等教育事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显著的举措就是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家研究基金会,旨在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合作性研究的资助效率,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协作,从而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国家研究基金会通过了重要的企业实验室计划等倡议,促成许多学术机构与产业界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是推动了在高校内部设立企业实验室以开展合作研究项

23。国立研究基金会通过五年发展计划“研究、创新与企业2025计划”(RIE2025),推动重点战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提升先进制造业、保健及生物医学、可持续性和城市解决方案以及数码科技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近年来,该基金会逐渐扩大创新平台,协助业界将研究成果转为商业用途,确保这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成果能促进新加坡和全球科技发展。与大学合作方面,该基金会持续鼓励更多年轻人从事与科学或科技相关的工作,通过“新心相连”培训计划,为他们提供在实验室、高科技初创公司、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地的培训机会。这些措施能扩大RIE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联系24

作为推动企业创新的一部分,新加坡政府有意识地通过研发资金的投放来促进产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政府积极倡导企业与公共机构(如研究所、高等院校、医院和其他公共资助的研究组织)开展合作,以满足其研发需求,并建立连接产业与大学学者的机制。相较于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公司,中小企业通常资源有限,往往不愿在研发上投入。为了促进它们对产教融合的参与以及集中力量开展研发,政府会提供补助金或减税来抵消咨询、培训和设备的部分费用,最高可达70%,以鼓励产业界通过寻求外部帮助来提高业务能力、解决技术问题或提升创新能

25。新加坡教育部也设立了技术转移基金,以支持大学与产业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两者之间的密切互动,并为产业资金提供配套补26。此外,新加坡其他政府部门如经济发展局,也积极制定和推出相关政策或措施来鼓励跨国公司对本地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进行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对高等院校的经费资助与该校和产业界在联合研发、寻求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合作程度密切相关,高校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程度越深,政府所提供的相应的配套资助也越多。同时,能够获得更多政府资助的高校有进一步吸引产业界与之合作的意愿,因而进一步推动了产教融合的生态质

26

(二) 高校普遍成立与产业界相对接的专业部门

新加坡产教融合国际化的推进也得益于参与的高校与企业内部都设置有专业化的组织或部门来确保产教融合的衔接顺利。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有一个专门的机构NUS Enterprise来负责帮助该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工作,以及将校内师生与适当的企业资源进行对接,在推动该校的创新和创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一部门通过体验式创业教育、积极的行业伙伴关系、全面的创业支持和催化创业发展的协同作用,积极促进该校师生开展创业,培养创新人才。这些举措增强和补充了该校本身的学术课程,并充当了通向新加坡境外企业的独特桥梁。该部门通过为初创企业、技术转让和创新咨询提供支持来促进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NUS Enterprise这一机构内部设置有细分的专业部门来负责产教融合不同方面的事宜,如技术转移与创新部专门负责将本校师生的研究成果商业化,以及将校外企业和校内学术及技术资源对接,以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特定技术的专利化,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等各方面事

。类似的产教对接部门在新加坡的其他高校中也都有设置,如南洋理工大学创新中心NTUitive是该大学全资持有的下属企业,旨在管理该校的知识产权,促进校内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研究成果的商业。新加坡管理大学则依靠其专门的创新与创业学院来与行业合作伙伴开展合作,以在创业、商业化和研究合作方面确定特定的解决方。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则更是借鉴全球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相关经验,与该校一道成立了国际设计中心,来推进该校与产业界共同开展跨学科联合研究项目、举办专业性的旗舰大师班与工作坊、为本校人员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举办设计与创新大赛以及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商业

此类对接部门通常直接向学校的领导层汇报工作,如校长、教务长或负责科研的副校长,部门员工通常必须在合同谈判、知识产权管理和特定重点行业方面具有行业经验和专业水准。这些部门的运营机制通常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转让、行业合作、创业支持和评审及提供研究资金,管理大学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申请、专利组合管理和许可等,也协助将高校开发的技术转移给企业进行商业化,并促进高校建立和加深与行业合作伙伴的关系,寻找合作研究、咨询和联合开发项目的机会。同时,这些部门也通过提供商业发展服务及将创业者与资金和企业导师等资源连接起来,以支持高校创建研究型初创公司和衍生公司,并帮助研究人员寻找并成功申请到产业界提供的资金和补助金,因而其在运营过程中需要法律事务、财务融资、信息技术、宣传推广等多方面的团队协同合

(三) 跨国企业与本地高校基于优势互补的互惠性

新加坡高等教育系统对本土和跨国企业均具有较强的合作吸引力。新加坡高校尽管总体数量不多,但其综合或专业排名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普遍靠前,院校的科研投入力度和科研水平均优势明显,因而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域外的跨国企业都较为重视与新加坡的高校开展产学合作,一方面助力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则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成果及资

27。此外,鉴于新加坡位于东南亚中心区域的地缘优势,许多跨国企业都纷纷寻求在新加坡发展,或以之为跳板进一步提升在东南亚各经济体中的影响2。与新加坡高等学府开展合作可以促使这些跨国企业利用高校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建立广泛的知识网络,直接或间接促进其产品和服务适应该地区消费者多样化的需29-30

而企业所拥有的市场、资本和技术也是产教融合的另一重要保障,许多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都是资源和技术密集型的大型跨国企业,有助于将高校的研究成果实现商业化转化,同时为高校提供较大力度的资金支持。凭借既有的资金与前沿技术,跨国企业得以帮助新加坡高校在学生实习、高质量就业、课程体系更新、教师交流、实践能力培养以及科研合作等方面实现模式创新和内涵建

31

(四) 新加坡社会高度国际化的多元文化属性

除了产教融合的各类政策及专业性保障因素之外,新加坡与国际社会交往的密切程度、高等教育与跨国公司的紧密关系也归因于新加坡社会的文化属性。尽管华人是新加坡社会的主流人群,但其社会总体则由华族、马来族、印度族以及欧亚族四大种族共同构成,形成了不同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的多元文化,这一社会文化特性使得新加坡人普遍善于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互

32。虽然不同种族的人群会使用其本族母语,如汉语、马来语、泰米尔语、英语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但将英语设定为全社会的工作语言不仅促成了新加坡用最短的时间与西方国家思维同步、吸引大量的外国企业和跨国科技人才在新加坡投资就业以实现本国的经济腾飞,也有助于促进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33。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人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为新加坡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34。作为东南亚贸易、金融、交通的重要枢纽,高度国际化已成为新加坡社会的固有属性,也深刻影响着其高等教育系统在保留本土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际化的战略抉35

新加坡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的启示

近年来,产学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基于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等多主体协同实施的各类产学合作项目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的产业技术元素在合作中被广泛引入高校课堂,成为国家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的重要环

36。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并特别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

然而,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包括特别需要开展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企业伙伴的选择对接和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方面仍存在不少困

37。新加坡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和质量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 加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建设,拓展产教融合参与企业的范围

新加坡高等院校得以成功吸引到许多跨国企业参与本校的产教融合,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高等学府本身的国际排名和品牌价值。新加坡为数不多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创新、国际化程度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而对跨国企业而言,与新加坡高等学府合作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可以获得更多学术、技术、人才资源,以及增强自身品牌建设的有益途径。相较而言,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众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客观上制约了学校吸引跨国企业及推进自身产教融合国际化的能力。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首先夯实自身的内功,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秉持“立足国内,着眼国际,以国内为主导,以国际为追求”的理念,力求拓展有意愿深度参与到本校人才培养事业的企业网络范围。

(二) 优化政产学关系,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放权

在促进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的进程中,新加坡政府的不同部门都纷纷出台相应的支持性政策,通过提供相应的配套性资源来激励高校和企业参与彼此事业的内驱力。然而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表示的那样,做研究往往不能先预设答案,政府无法给高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制定特别详细的研究计划,因而新加坡政府将具体产学对接的方向、主动权以及合作领域的决定权主要下放给了高校与企业,政府所扮演的更多的是一种支持性和监督性的角色。事实上,三螺旋理论在阐释政府、高校与产业界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存在不同的具体模式,例如在高度集权模式下,政府同时控制学术界和企业界,在提供资源的同时主导有关项目的具体进程,这一模式在苏联、法国和许多拉美国家较为普

38。而在自由放任模式下,政产学三者几乎完全分开而彼此独立,各方仅在边界之间进行非常有限的交互,这种模式在美国居38。而在全球范围内,政产学之间的互动模式更趋向于一种重叠模式,即三者从相互独立逐渐过渡到彼此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提供足够的支持,但同时又保持特定的界限,避免形成完全主导或过分干预的状39。新加坡政府与产、学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较为理想的重叠模式,政府既能够对高校和企业实现引导,又不过分干涉校企之间的自主融合,可为我国进一步优化政产学关系,并为政府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以及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产教融合的事业提供借鉴。

(三) 提高高校开放办学水平,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

新加坡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化充分体现了开放创新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适用性。开放创新理论认为,组织通过与外部资源和知识的有效结合,可以加速创新进程,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新加坡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化正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国际资源、知识、技术引入高等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教育创新和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鉴于此,我国高校也应着力提高自身的开放办学水平,尽力与国内和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引入外部资源、技术和知识,促进高校对最新技术和市场前沿动态的获取,促进教师和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合作,并将之转化为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催化剂,争取能在跨国企业的支持下,开发面向产业需求的课程和教材,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也应努力寻求机会,与跨国企业共同开发多维度人才培养综合项目,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宽广的专业领域的全球化视野,使学生能够在真实工程情境的项目中锻炼自身的专业能力,提高专业国际竞争力。

(四) 推进高校分类办学,逐步探索产教融合国际化的多样路径

在当前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下,产教融合国际化可在输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提供科技创新机遇与资源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为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提供助力。然而,我国高校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产教融合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须根据各自的办学类型和层次,逐步探索适应本校发展定位的产教融合国际化路径。对“双一流”研究型高校而言,不仅应注重与国际顶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也应进一步注重加强与国际领先的技术密集型跨国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以进一步引进国际一流的实践性科研与教育资源,增强我国“双一流”高校在全球科技应用方面的能力和影响力。对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在提升自身内涵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与区域或全球产业界进行深度合作,将最新的产业技术、管理模式、人才培训体系引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应在推进普职融通的基础上注重与国际同行及国际产业界的交流,拓展职业教育的产业资源筹措渠道和能力,进一步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Schwab K.,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Edmonton: Portfolio, 2017. [百度学术] 

2

Baldwin R., The Great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New Globaliz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百度学术] 

3

Frey C. B. & Osborne M. A.,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 114, No. 1 (2017), pp. 254-280. [百度学术] 

4

Hilbert M., “The bad news is that the digital access divide is here to stay: domestically installed bandwidths among 172 countries for 1986-2014,”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Vol. 40, No. 6 (2016), pp. 567-581. [百度学术] 

5

Singapor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Research, Innovation, Enterprise 2025 Plan,” 2020-12-11, https://go.gov.sg/rie-2025-handbook, 2023-05-08. [百度学术] 

6

Centre for the New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18,” 2018-09-14,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Future_of_Jobs_2018.pdf, 2023-06-01. [百度学术] 

7

胡志军、沙力争、郭大亮等: 《产教融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以轻工类专业为例》,《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第368-373页。 [百度学术] 

8

Perkmann M. & Walsh K.,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open innovation: 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Vol. 9, No. 4 (2007), pp. 259-280. [百度学术] 

9

Este D. & Patel P.,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UK: 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 Research Policy Vol. 36, No. 9 (2007), pp. 1295-1313. [百度学术] 

10

Merey G. & Alkan R. M.,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n important factor o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The Online Journal of 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 Vol. 5, No. 4 (2015), pp. 37-40. [百度学术] 

11

Corsi S., Feranita F. & Hughes M. et al., “Universities as internationalization catalysts: reversing roles i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1467-8551.12676. [百度学术] 

12

Etzkowitz H. & Leydesdorff L.,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Research Policy Vol. 29, No. 2 (2000), pp. 109-123. [百度学术] 

13

Perkmann M., Tartari V. & McKelvey M. et al.,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commercialis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Research Policy, Vol. 42, No. 2 (2013), pp. 423-442. [百度学术] 

14

Chellara G., Maskus K. E. & Mattoo A.,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to US innov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16, No. 3 (2008), pp. 444-462. [百度学术] 

15

Gibson D. V. & Naquin H., “Investing in innovation to enabl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Portugal,”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 78, No. 8 (2011), pp. 1299-1309. [百度学术] 

16

Pfotenhauer S. M., Jacobs J. S. & Pertuze J. A. et al., “Seeding change through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artnerships: the MIT-Portugal program as a driver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networking, and innovatio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Vol. 26 (2012), pp. 217-242. [百度学术] 

17

Meng H.,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the world’s top young university from cosmopolitan city of Singapore,” 2015-02-02, https://www.theworld100.com/wp-content/uploads/2015/10/09.35-Er-Meng-Hwa-NTU-The-Worlds-top-young-university.pdf, 2023-06-01. [百度学术] 

18

Khaing H. H.,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rip unit for converter protection: modulation for cascaded H-bridge inverters under fault operations,” 2016-02-04, http://hdl.handle.net/10356/67751, 2023-06-01. [百度学术] 

19

Chan A., “SMU collaborates with Accenture and AWS to launch a new Work-Study Elective Programme,” 2023-05-17, https://qs-gen.com/smu-collaborates-with-accenture-and-aws-to-launch-a-new-work-study-elective-programme/, 2023-06-01. [百度学术] 

20

Anon., “Grab and NUS open AI lab to transform cities and transportation in Southeast Asia,” 2018-07-19, https://news.nus.edu.sg/grab-and-nus-open-ai-lab-to-transform-cities-and-transportation-in-southeast-asia/, 2023-06-01. [百度学术] 

21

An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launched to improve transport in Southeast Asia,” 2018-07-24, https://www.intelligenttransport.com/transport-news/70021/ai-laboratory-southeast-asia/, 2023-06-01. [百度学术] 

22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Celebrating 50 monumental years of preserving Singapore’s built heritage,” 2021-11-12, https://www.nhb.gov.sg/-/2023-9-18/media/nhb/files/2023-9-18/media/releases/2021/media-release--celebrating-50-monumental-years-of-preserving-singapores-built-heritagefinal.pdf, 2023-06-01. [百度学术] 

23

Suseno Y. & Standing C., “Evaluating nat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the case of Australia and Singapore” https://www.proquest.com/openview/a3d9011a2ef22c6ddecad4623af1b121/1?pq-origsite=gscholar&cbl=2040562, 2023-06-01. [百度学术] 

24

李思敏: 《通过NRF五年计划 创造冠病后新机遇》,2020年8月27日,https://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200827-1079980,2023年6月1日。 [百度学术] 

25

Wang J., “Innovation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 comparison of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Research Policy Vol. 47, No. 2 (2017), pp. 399-412. [百度学术] 

26

Hooi R. & Wang J., “Research funding and academic engagement: a Singapore case,”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Vol. 18, No. 2 (2020), pp. 162-174. [百度学术] 

27

Mok K H., “The quest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in Singapor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Vol. 28 (2015), pp. 91-106. [百度学术] 

28

Yusuf S. & Nabeshima K., “Can Malaysia escape the middle-income trap? a strategy for Penang,” https://documents1.worldbank.org/curated/en/743561468283149014/pdf/WPS4971.pdf, 2023-05-17. [百度学术] 

29

Wong P., Ho Y. & Singh A., “Towards a ‘global knowledge enterprise’: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model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n Cheltenham E. E (ed.),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 Asia: The Rise and Impact of Universitie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165-198. [百度学术] 

30

Nam J.,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in biotechnology cluster: the case of Singapore,”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Korea, Vol. 17, No. 4 (2014), pp. 801-816. [百度学术] 

31

Huggins R., Izushi H. & Prokop D. et al.,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s, London: Routledge, 2014. [百度学术] 

32

赵虹: 《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成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52-56页。 [百度学术] 

33

李光耀: 《李光耀观天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百度学术] 

34

Bochner S., Cultures in Contact: 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Amsterdam: Elsevier, 2016. [百度学术] 

35

刘晓亮、赵俊峰: 《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第98-105页。 [百度学术] 

36

吴明晖、刘珊珊、颜晖: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进情况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年第10期,第35-40页。 [百度学术] 

37

李凤: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困境、机理、方向》,《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9期,第57-59页。 [百度学术] 

38

Cai Y. & Liu C., “The roles of universities in fostering knowledge-intensive clusters in Chines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Vol. 42, No. 1 (2015), pp. 15-29. [百度学术] 

39

Etzkowitz H., “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evaluation,” https://www.donorth.co/appurtenancy/pdfs/etzkowitz_triple_helix.pdf, 2023-06-0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