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宋代新兴词调名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韵

  • 姚逸超
浙大城市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最近更新:2023-08-18

DOI: 10.3785/j.issn.1008-942X.CN33-6000/C.2023.03.231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宋词是宋人表现社会生活、情感空间与心灵世界的重要载体。词调名作为词的重要表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韵。宋代新兴词调名的制名特点、事类分布、审美意韵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诸多面向,折射出士人独特的审美取向与精神追求。调名的雅化与新拟也展现了宋词从歌艺小道到情志载体的定位变迁,透露出宋人词体观念的演变。

词发端于唐,完备极盛于宋。作为新的音乐环境下产生发展的新兴诗体,词成为文人抒怀游艺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宋人多元的生活面向,折射出其丰富的情感空间与心灵世界。宋词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数以百计的新兴词调上。词调由曲调转化而来,又规定着一个曲调的歌词形式,如句读之长短、字声之变化、韵位之安排

。而词调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表明一首乐歌或一套词律,词调名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词调名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产物,折射出历史的生动场景与一时风尚,体现了士人的审美取向与精神追求,由不同时期新兴词调名的命名趋向,亦可窥见社会情形之变迁。

古人很早就对词调名予以关注,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三至卷五考证词调源流、调名本事,可以看作最早对调名进行探究及阐释的著作。如《夜半乐》,《碧鸡漫志》引《唐史》《乐府杂录》,将之与唐玄宗自潞州还京师,夜半举兵诛韦皇后之事相联

1]84。相比于王灼的分调探源,明代杨慎在《词品》中对调名集中观照,得出了“词名多取诗句”的认识。杨慎对词调名的认识虽不全面,但其对词调名的系统观照,寻求调名制名规律的努力,将调名研究从词调研究中剥离出来,赋予了调名研究独立性与可拓空间。此外,对词调“名”与“辞”关系的探讨也是古人调名研究的重要内容。宋代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于五代李珣《巫山一段云》词下注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失题远矣。如此二词,实唐人本来词体如此。2]21缘题而赋的申说在后世词论中亦不鲜见,但多举例而少有深究,殊为可惜。与之相关的,还有对填词择调、同调异名、另拟调名诸问题的考察。宋代张炎《词源》云:“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3]258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更是阐释词调名、考证各调创始者与调名缘起流变的专门之作。清代沈雄《古今词话》也有考察调名缘起与异名的内容。而康熙年间的《钦定词谱》则是词调考证的集大成之作,依调排比,为调名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词学体系逐步确立,词调作为词学研究的本体内容,其声情、词律等得到了深度探究。近二十年来,随着词学本体研究的回归,词调研究更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但作为词调表征的调名研究,仍显零散。如何跳出单调溯源的研究模式,对词调名进行系统的理论观照,是当下应该解决的问。故本文以宋代新兴词调名为研究对象,在古代音乐文学制题传统中认识其调名创制的源流与新变,重视词调名的社会文化内涵,考察其所反映的世换时,同时就调名审美的雅俗之辩及其背后的文学文化因子进行探究。

源流与新变:词调名的制名特点

唐宋时期,新声繁盛,大量的词调得以创制,也催生了丰富的调名。因本文主要考察词调名承载的文学审美、文化内涵与时代信息,故统计时同名异调、同调异体不做重复计数,且主要统计词调最初的调名,新拟调名等问题将在本文第三节着重探讨。经统计,北宋共产生新兴调名441

,其中北宋前期(960—1067)202个,北宋中后期(1068—1127)239个;南宋共产生新兴调名174个。相比于唐五代时期的140个词调名,两宋调名数量的激增折射出词体在两宋的繁荣,这些调名的命名方式在延续前代风格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考察宋代词调名的命名特点,不仅要在唐宋词调的小传统中进行对比研究,还应当将之放置在中国音乐文学制题传统的长河之中,方能更加清晰地看到词调命名的源流与新变。

大凡诗歌都有题目,诗题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概括或关键意象的提取。但词很不同,在词体发生的最初阶段,往往有调无题,词作内容赋调名本意,可以看作“以调代题”。随着词乐与创作的发展,词作内容去调渐远,于是词人逐渐为词作增加了“自注”“自序”,以对词作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寻求解释空间,产生了“以注代题”“以序代题”的新形式。词调虽不同于词题,但在词体创生期及每一个新调流行的初期,调名事实上起着词题的功用。所以有必要在诗题传统中对调名的特点予以考察。乐府诗是词体产生之前重要的音乐文学形式,在乐府诗的构成要素之中,乐府诗题是类似于词调名的存在。

乐府诗题起初是乐府曲名,后来曲亡而辞存,曲名转化为诗题。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主要辑录了汉魏至唐代的乐府诗,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12个大类,下又各分若干小类。这些乐府诗有着形形色色的诗题,从语音结构来讲,有二音节的,如《宫引》《江南》等;有三音节的,如《陇头吟》《箜篌引》等;有四音节的,如《青骢白马》《雉朝飞操》等;有五音节的,如《玉树后庭花》《湖边采莲妇》等;有六音节的,如《日出东南隅行》《从军有苦乐行》等;此外还有七音节诗题《登高丘而望远海》,十音节诗题《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等。汉唐时期乐府诗题最主要的样式是三字题,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其中不少采用某某曲、某某吟、某某行、某某歌的形式,保留了鲜明的音乐色彩。“从文学发生、发展的角度言,三字题是最具原始性特点的一种乐府诗诗题。

4]84随着乐府诗的发展,三字题有的被扩充为五字题或六字题等,形成了“前后相续式”的命名方式,如《塘上行》衍生出《塘上苦辛篇》,《东门行》衍生出《西门行》《却东西门行》《顺东西门行》等。还有部分长题是直接截取乐府诗中的成句,尤其是首句,如《冉冉孤生竹》《乌生八九子》《登高丘而望远海》等。而由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乐府诗中有不少长诗题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如《当欲游南山行》《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等。总体而言,乐府诗题的情况较为复杂,因乐府诗具有音乐文学的性质,“乐府诗题更主要是在音乐上的意义而非对诗歌内文的总括5]11。但作为早期的音乐诗体,乐府诗题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不少原本是无题的,在命名方式上延续了《诗经》以首句命题的传统,有些则是整理者根据内容代拟的。这些后创题目展示了部分乐府诗歌创作初始的无题状态,也保留了乐府诗题流播过程的文献面貌。故乐府诗题语音结构特点本文也予以统一观照。

词调名的命名特点也主要采用三音节的语音结构。唐五代时期140个词调名中,仅有《河传》《竹枝》《解红》《歌头》《调笑》《渔父》6调为二音节词调名,《麦秀两歧》《卜算子慢》2调为四音节词调名,仅《巫山一段云》为五音节词调名,此外的词调名皆采用三音节的语音结构。两宋新创的词调名在语音结构上承继唐五代的特点,以三音节为最主要的形式。这一点是与乐府诗题相一致的。尤需注意的是两宋四音节、五音节词调名的增多及其制名特点及演变轨迹。北宋前期新兴词调名202个,其中三音节调名共162个,四音节调名有26个,五音节调名有6个,这些新兴词调名在语音结构上基本延续唐五代时期三音节为主的特点,而四、五音节调名的增多则是此阶段的新趋势。若进一步分析北宋前期四、五音节的词调名之构成,会发现其中三音节加乐体名称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即令、引、近、慢、转声、近拍、促拍等与三音节调名之组合,如《婆罗门令》《秋蕊香引》《诉衷情近》《木兰花慢》《小镇西犯》《转声虞美人》《促拍满路花》等。究其原因,乃是北宋前期新声竞奏,令、引、近、慢、转声、促拍等音乐形式集中爆发,这些具备音乐特点的名词附于三音节后,逐渐形成了新的调名语音构成形式。北宋前期词调名新生的语音结构特点,在北宋中后期直至南宋都得到了延续与发展,产生了不少多音节词调名。北宋中后期有四音节调名25个,五音节调名15个,六音节调名4个,七音节调名1个。北宋中后期,产生了不见于之前阶段的六音节及以上的词调名。同时,不少长调名的产生机制并不源于音乐性名词的附着,也不同于乐府诗题截取首句或“前后相续式”的衍生调名,这些长调名的内涵也不以叙事为指向,而倾向于构成完整的意境表达,如《雪夜渔舟》《清风满桂楼》《凤凰台上忆吹箫》等。南宋时期,这种以诗境造名的特点愈加明显,构成长调名命名的主流方式,如《湘春夜月》《南州春色》《无月不登楼》《甘露滴乔松》《东风齐著力》《送我入门来》《金菊对芙蓉》《绿盖舞清风》《莺声绕红楼》《新雁过妆楼》《五彩结同心》等。

纵观整个唐宋时期,大部分词调名采用三音节的语音结构,这与乐府诗题的语音特色是相一致的。若将探视的目光再度后移,元曲曲牌中除继承而来的词调名外,其本生曲牌也呈现出三音节牌名为主的特点,如《月照庭》《脱布衫》《绿窗愁》等。中国传统民歌中歌名也以三音节结构为多见,其中著名者如《孟姜女》《茉莉花》《无锡景》《叠断桥》《九连环》《七字唱》等。较之二音节结构,三音节结构音韵变化更为多样,题目所能容纳的内涵也更加丰富。而比之四音节及以上的长调名,三音节调名文辞简洁凝练,便于记忆,音韵朗朗上口,易于传播。这或许是音乐文学样式多喜用三音节制题名曲的重要原因。这种命名特色经乐府到词体,并延续至元明清曲词、小调、民歌之中,在音乐文学的长河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除三音节主流语音结构外,在不同的词体发展阶段,调名又显示出不同的语音特色,北宋前期开始将乐体名称大量带入词调的命名中,造成此阶段词调名音节的增多,这一特点一直延续至北宋中后期直至南宋,但长调名的制名动因却发生了改变。北宋中后期,随着词体雅化,出于构造诗境而产生的长调名渐次增多,到南宋时期,更成为长调名命名的主流方式,这与乐府诗长题名的产生机制已大不相同。所以词调名的语音特色受到音乐特点、文学审美、词学观念等因素的复合作用,各元素此消彼长,在不同的阶段主导因素不尽相同。

世换与时风:词调名的事类分布

宋陈旸《乐书》有云:“古者命歌之名,大抵即事实而号之,非有深远难知之义也。故仰以取诸天,则《白露》《晨露》《白云》《卿云》《玄云》《步云》《白雪》《南风》《大风》之类,无非取诸天也;俯以取诸地,则《江南》《淮南》《南阳》《阳陵》……之类,无非取诸地也;中以取诸人,则《驾辩》《采菱》《采葛》《采莲》《巴人》之类,无非取诸人也。日有《白日》《朝日》歌,夜有《子夜》之歌,时有《阳春》《四时》之歌,月有《十二月》之歌,年有《百年》之歌,山则《枞阳》《箕山》《西山》,水则《白水》《绿水》《前溪》,动物则《天马》《白麟》《朱雁》,植物则《芝房》《白纻》《桃叶》,声则《上声》《同声》,数则《八阅》《九曲》,若此之类,盖不可胜举。

6]833陈旸之说大致道出了歌曲命名的最初逻辑。任半塘在《教坊记笺订》中延续陈旸《乐书》之意,根据曲名字义将教坊曲进行事类归纳,分自然、人事、物情等类,此分类探究之法对于调名研究亦具有重要启7]251-258。词调名是一时社会风尚的产物,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词调名事类分布情况的考察,可以窥见唐宋社会之现实情形与文化变迁。据词调名之含义,可将调名分为自然、人事两大类进行考察,自然下又可分为天地日月、四时季候、草木鸟兽等小类;人事下可分士女、恋情、旅情、乐舞、游艺、酒筵、颂祝、节令、地域、劳作、神仙、名物、典故等小。词调名事类分布详见表1表4

表1  唐五代词调事类分布(140调)
类别调名
自然(37调)
天地日月(8调) 浪淘沙 西溪子 应天长 河传 风光好 小重山 舞春风 拜新月
四时季候(7调) 好时光 凤楼春 春光好 宫怨春 玉楼春 月宫春 喜秋天
草木鸟兽(22调) 连理枝 杨柳枝 竹枝 隔浦莲 玉蝴蝶 喜迁莺 木兰花 一叶落 芳草渡 赤枣子 解红 满宫花 蝴蝶儿 柳含烟 杏园芳 后庭花 鹊踏枝 乌夜啼 望江梅 山花子凤归云 摘得新
人事(103调)
士女(12调) 谪仙怨 何满子 薄命女 醉妆词 虞美人 柳青娘 内家娇 点绛唇 天仙子 阿曹婆郑郎子 子夜歌
恋情(20调) 长相思 诉衷情 离别难 阳台梦 感恩多 望江怨 巫山一段云 纱窗恨 恋情深风流子 怨王孙 相见欢 忆仙姿 忆秦娥 思越人 莫思归 阮郎归 别仙子 送征衣怨春闺
旅情(5调) 归自谣 归国谣 思帝乡 望远行 还京乐
乐舞(10调) 欸乃曲 纥那曲 南歌子 歌头 三字令 黄钟乐 八拍蛮 八六子 清平调 清平乐
酒筵(9调) 宴桃源 荷叶杯 上行杯 醉花间 醉桃源 三台令 调笑 抛球乐 倾杯乐
颂祝(15调) 定西番 谒金门 贺明朝 赞成功 接贤宾 贺圣朝 谢新恩 献衷心 定风波 感皇恩中兴乐 破阵子 回波乐 寿山曲 麦秀两歧
地域(12调) 忆江南 怨回纥 菩萨蛮 酒泉子 遐方怨 蕃女怨 赞浦子 南乡子 江城子 婆罗门甘州曲 甘州遍
劳作(8调) 渔父 生查子 拨棹子 采桑子 捣练子 渔家傲 浣溪沙 卜算子慢
神仙(6调) 潇湘神 河渎神 女冠子 金浮图 洞仙歌 临江仙
名物(5调) 金错刀 一斛珠 更漏子 苏幕遮 剑器近
节令(1调) 斗百草
表2  北宋前期词调事类分布(202调)
类别调名
自然(70调)
天地日月(17调) 雨霖铃 夏云峰 彩云归 望汉月 望海潮 满江红 透碧霄 十二时 蓦山溪 夜厌厌 越江吟 家山好 泛清苕 霜天晓角 浪淘沙近 望南云慢 过涧歇近
四时季候(14调) 锦堂春 洛阳春 越溪春 武陵春 惜芳时 玉堂春 恨春迟 沁园春 汉宫春 塞垣春 画堂春 惜春令 谢池春慢 撼庭秋
草木鸟兽(39调) 鹤冲天 黄莺儿 雪梅香 早梅芳 看花回 柳初新 荔枝香 击梧桐 菊花新 爪茉莉 燕归梁 双燕儿 剪牡丹 芳草渡 行香子 惜琼花 甘草子 踏莎行 鹧鸪天 多丽 滴滴金 折红梅 映山红 霜叶飞 赏南枝 花心动 瑞鹧鸪 雨中花 山亭柳 江南柳 碧牡丹 折新荷引 秋蕊香引 木兰花慢 踏莎行慢 一丛花令 于飞乐令 促拍满路花 转声虞美人
人事(132调)
士女(18调)

念奴娇 戚氏 端正好 杜韦娘 师师令 好女儿令 系裙腰 拂霓裳

inlinegraphic人娇 柳腰轻 佳人醉 西施 安公子 二郎神 惜双双 郭郎儿近拍 醉红妆 祝英台

恋情(17调) 昼夜乐 两同心 永遇乐 阳台路 留客住 隔帘听 如鱼水 惜春郎 红窗迥 凤凰阁 怨春郎 桃源忆故人 好事近 迷神引 迷仙引 诉衷情近 相思儿令
旅情(9调) 梦还京 归朝欢 驻马听 引驾行 归去来 忆帝京 塞孤 少年游 少年游慢
乐舞(16调) 尾犯 笛家弄 征部乐 西平乐 合宫歌 双声子 思归乐 夜半乐 六幺令 清商怨 导引 扫市舞 水调歌头 法曲第二 凤箫吟 鼓笛慢
酒筵(11调) 凤衔杯 金蕉叶 传花枝 尉迟杯 宴瑶池 离亭宴 劝金船 品令 醉垂鞭 山亭宴慢 宴春台慢
颂祝(18调) 满朝欢 受恩深 御街行 长寿乐 朝中措 圣无忧 御带花 睿恩新 喜朝天 千秋岁 朝玉阶 喜长新 庆金枝 破阵乐 贺圣朝影 于飞乐令 法曲献仙音 宣清
节令(5调) 斗百花 迎新春 鹊桥仙 迎春乐 庆佳节
地域(12调) 轮台子 小镇西 小镇西犯 六州 阳关引 甘州令 梁州令 熙州慢 青门引 六州歌头婆罗门令 八声甘州
劳作(5调) 摸鱼儿 盐角儿 胡捣练 采明珠 采莲令
神仙(10调) 醉蓬莱 祭天神 洞天春 解仙佩 望仙门 梦仙乡 长生乐 洞仙歌令 玉女摇仙佩 临江仙引
名物(11调) 慢卷紬 一寸金 竹马子 玉阑干 剔银灯 玉山枕 锦香囊 八宝装 合欢带 双韵子 曲玉管
表3  北宋中后期词调事类分布(239调)
类别调名
自然(92调)
天地日月(24调) 风入松 蕙清风 醉春风 甘露歌 雪花飞 脱银袍 无闷(催雪) 白雪 雪夜渔舟 雪明鳷鹊夜慢 飞雪满群山 黄河引 望江东 簇水近 西河 向湖边 望明河 瑶池月海月谣 拜星月 明月逐人来 期夜月 渡江云 步蟾宫
四时季候(20调) 庆春时 留春令 花发沁园春 绛都春 楚宫春 春晴 金明春 帝台春 望春回 万里春庆春宫 春从天上来 恋春芳慢 添春色 探春 春晓曲 上阳春 秋霁 玉京秋 贺新凉
草木鸟兽(48调) 梅花曲 花发状元红慢 桂枝香 蜡梅香 望梅花 忆黄梅 江城梅花引 落梅花 撼庭竹荷华媚 惜黄花 醉花阴 惜花容 玉叶重黄 并蒂芙蓉 红林檎近 遍地花 小梅花 夜合花 扫花游 隔浦莲 四园竹 蕙兰芳引 丁香结 一剪梅 双头莲 春草碧 芰荷香柳梢青 桂华明 凤孤飞 扑蝴蝶 瑞鹤仙 凤凰枝令 燕山亭 黄鹂绕碧树 瑞龙吟 聒龙谣 丹凤吟 夜飞鹊 双inlinegraphic inlinegraphic 凤来朝 粉蝶儿慢 满庭芳 倦寻芳慢 杏花天 红芍药 折丹桂
人事(147调)
士女(12调) 昭君怨 祝英台近 醉翁操 七娘子 下水船 吊严陵 兰陵王 眼儿媚 塞翁吟 忆东坡黑漆弩(奴) 侍香金童
恋情(30调) 忆闷令 喜团圆 解佩令 思远人 高阳台 人月圆 惜余欢 夜游宫 过秦楼 定情曲 惜奴娇 望湘人 薄幸 忆旧游 意难忘 忆王孙 梦玉人引 别瑶姬慢 相思会 忆瑶姬极相思 恨来迟 情久长 百宜娇 恋绣衾 恋香衾 绮寮怨 惜分钗 握金钗 忆故人
旅情(9调) 望云涯引 梦扬州 潇湘忆故人慢 忆少年 梦横塘 远朝归 孤馆深沉 琐窗寒无愁可解
乐舞(23调) 古调歌 声声令 声声慢 换遍歌头 三部乐 哨遍 鼓笛令 吴音子 安平乐慢 兀令琴调相思引 拥鼻吟 玲珑四犯 侧犯 倒犯 大酺 花犯 六丑 踏歌 徵招调中腔 钿带长中腔 喝火令 大有
游艺(7调) 锦标归 卓牌儿 泛兰舟 泛清波摘遍 最高楼 江楼令 红楼慢
酒筵(7调) 宴琼林 玉楼宴 金盏倒垂莲 金盏子 献金杯 宴清都 醉思仙
颂祝(14调) 万年欢 虞神歌 上林春 庆寿光 寿星明 黄河清 舜韶新 醉太平 齐天乐快活年近拍 寰海清 五福降中天 庆清朝慢 八节长欢
节令(4调) 踏青游 怨三三 金莲绕凤楼 撒金钱
地域(9调) 阳关曲 天门谣 石州引 氐州第一 南浦 婆罗门引 沙塞子 秦刷子 伊州令
劳作(1调) 归田乐
神仙(5调) 散天花 逍遥乐 瑶台第一层 绕佛阁 度清霄
名物(19调) 天香 翻香令 皂罗特髻 百宝妆 茶瓶儿 青玉案 金凤钩 锦缠绊 解连环 垂丝钓 解蹀躞 玉烛新 红罗袄 玉团儿 玉漏迟 西地锦 孟家蝉 紫玉箫 月下笛
典故(7调) 华清引 金人捧露盘 宝鼎现 凤凰台上忆吹箫 华胥引 解语花 传言玉女
表4  南宋词调事类分布(174调)
类别调名
自然(88调)
天地日月(24调) 瑞云浓 月上海棠慢 松梢月 清风满桂楼 青山远 无月不登楼 月当厅 步月 芭蕉雨冉冉云 清波引 城头月 高山流水 霜花腴 花上月 春风袅娜 春云怨 梅子黄时雨 月边娇 倚风娇近 露华 楼心月 甘露滴乔松 月中桂
四时季候(19调) 阳春 峭寒轻 曲游春 凤时春 锦园春 锦帐春 探芳信 春归怨 昼锦堂 一枝春 春声碎 玉女迎春 东风齐著力 送我入门来 曲江秋 秋夜雨 秋思 惜秋华 秋宵吟
草木鸟兽(45调) 十样花 倒垂柳 玉抱肚 四槛花 东风第一枝 夹竹桃花 二色莲 柘枝令 折花三台 金菊对芙蓉 梅弄影 寻芳草 秋兰香 鬲溪梅令 玉梅令 暗香 疏影 惜红衣 芙蓉月梦芙蓉 瑶华 古香慢 被花恼 青房并蒂莲 惜寒梅 垂杨 绿盖舞清风 淡黄柳 瑶阶草 亭前柳 宜男草 竹香子 舞杨花 雁侵云慢 双雁儿 射雕歌头 孤鸾 彩凤飞莺声绕红楼 双双燕 换巢鸾凤 新雁过妆楼 凤鸾双舞 赏松菊 饮马歌
人事(86调)
士女(4调) 东坡引 湘灵瑟 水仙子 倚阑人
恋情(9调) 五彩结同心 红窗怨 别怨 酷相思 梦行云 个侬 云仙引 三姝媚 千金意
旅情(2调) 梦兰堂 长亭怨慢
乐舞(15调) 楼上曲 玉人歌 锯解令 八音谐 三登乐 有有令 唐多令 且坐令 醉吟商小品 霓裳中序第一 八归 角招 徵招 凄凉犯 琵琶仙
游艺(5调) 教池回 斗鸡回 清夜游 绕池游慢 翠楼吟
酒筵(4调) 索酒 酒令 醉瑶池 飞龙宴
颂祝(13调) 天下乐 大椿 保寿乐 国香 长寿仙促拍 太清歌 太常引 应景乐 遥天奉翠华引 石湖仙 升平乐 福寿千春 十六贤
节令(4调) 拾翠羽 龙山会 澡兰香 紫萸香慢
地域(13调) 蜀溪春 南州春色 入塞 西吴曲 扬州慢 六桥行 湘春夜月 西子妆慢 江南春 玉京谣 凤池吟 西湖月 浦湘曲
劳作(1调) 使牛子
神仙(2调) 蕊珠闲 翠羽吟
名物(14调) 玉连环 真珠帘 绣停针 辊绣球 雪狮儿 绮罗香 玉簟凉 西窗烛 鸣梭 玲珑玉 珍珠令 结带巾 金钱子 水晶帘

(一) 宋人的审美好尚与宋代自然类调名的繁荣

由唐入宋,自然类调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五代共有此类调名37个,宋代新增此类调名250个,其中北宋前期70个,北宋中后期92个,南宋时期88个。无论是天地日月、四时季候还是草木鸟兽,就意象择取的广度及搭配的丰富程度而言,两宋自然类调名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1.四 时天地:意象增衍与多元内涵

涉及四时季候的调名,唐宋呈现出一定的连贯性,皆喜以“春”名调。唐五代含有“春”语素的调名共有7调,命名思路主要限定在季候本身与闺怨情思,如《春光好》《玉楼春》等。北宋前期产生了18个含有“春”语素的新调名,从命名方式来看,呈现出一定的格式化与类型化,地点与春字的组合是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命名思路,如《洛阳春》《越溪春》《武陵春》等。春季和煦,万物生发,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之下,古人认为春是天之喜气,是吉祥喜乐的季节:“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春,喜气也,故生。

8]302这一时期的春字调名中,《锦堂春》《玉堂春》《沁园春》等也往往洋溢着北宋统一宇内、太平兴盛之气象。此外词调名中也包含了“迎春”“惜春”“怨春”等更加多元的情绪体验,如《迎春乐》《恨春迟》《惜春令》等。北宋中后期承继而来,产生了《留春令》《绛都春》等20个含有“春”语素的词调。南宋共有16个包含“春”语素的词调名,这一时期产生的新调名《春云怨》《春声碎》《春风袅娜》《湘春夜月》等具有鲜明的婉约诗性,较之北宋调名,“春”所蕴含的审美意韵在调名中得到了更丰富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唐五代至北宋以“秋”名调的词调很少,南宋时期集中产生了《曲江秋》《秋夜雨》《秋思》《惜秋华》《秋宵吟》等数调,呈现出哀婉凄凉的审美格调,与唐五代敦煌词的《喜秋天》、北宋的《秋霁》绝不相类。此数调于伤春之外,增加了士人悲秋的情感内涵,这与南宋时词体进一步文人化的趋势是一致的。此外,两宋时期天地日月类调名中有不少具有混合意象,开拓了春秋之外的季节元素,如《夏云峰》呈现了对夏季风物的观照。有些虽于调名中未直接点明季节,但所言意象具有较明确的季节指向,如《梅子黄时雨》《雪明鳷鹊夜慢》《白雪》《霜花腴》等。由此可见,较之唐五代调名,春夏秋冬四时之景、多元的情感体悟在宋代调名中都得到了更丰富的呈现。

四时季候类调名的意象增衍、内涵扩容也体现在天地日月类调名中。如唐五代此类调名能够概括出的意象种类只有“月”“水”“山”等,而宋代此类调名不仅体量大,而且能够概括出的意象种类有“天”“月”“云”“霞”“雪”“风”“水”“山”“星”等,多有唐五代调名中不曾出现的意象种类。某类调名之下,其细化的程度、涉及的范畴也不一样,如与“水”意象相关的调名,宋代可以细分为“雨”“江”“海”“河”“溪”“湖”“池”等多种具体的事物类

2 花卉:生活化取向与艺术性审美

中国诗词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除了天地季候,花卉草木更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它们呈现出自然世界的缤纷多彩,也寄托着文人的雅俗好尚。

唐五代时期,植物类调名便是自然类调名中的主角,所涉类别有:杨柳、竹枝、芳草、木兰、莲花、杏花、梅花、红枣等。两宋时期,此类调名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主要以花卉类调名的增衍为主,涉及梅花、菊花、茉莉、牡丹、琼花、映山红、荷花、桂花、木兰、芍药、夜合花、兰花、丁香、莲花、夹竹桃花等,梅花之下又有蜡梅、红梅之属,牡丹之下尚列“玉抱肚”之种,可谓华彩炫目。从涉调频率而言,又以梅花、菊花、桂花、荷花为多。从六朝到盛唐,诗人们对生活中凡俗的内容是不屑一顾的。从韩愈、白居易开始,琐屑的生活进入诗歌的视野,但尚未形成风气。宋人则常常从日常生活琐事里提取诗材,为宋诗开辟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宋代新兴词调名中花卉类调名的细化和增衍,呈现出宋人词调命名的日常化取向,也展现出词体介入日常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而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的比拟系统就带给了花卉除自然物象外的诗意境界与精神品格。花卉类调名除摹物题咏外,不少也寄予了词人的审美追求与文化品位,莲之清雅,菊之傲霜,而梅花更成为宋代士人的精神象征。

涉“梅”词调的大量出现,是两宋词调名的重要特色。唐五代词调名140个,包含“梅”语素的仅有《望江梅》这一调。两宋尤其北宋中后期,包含“梅”语素成为词调命名的一大宗。北宋前期,包含“梅”语素的亦鲜见,仅柳永《雪梅香》《早梅芳》二调。北宋中后期,《梅花曲》《蜡梅香》《望梅花》《忆黄梅》《江城梅花引》《落梅花》《小梅花》《一剪梅》等涉“梅”词调集中涌现。南宋时期,调名中包含“梅”语素的还有《梅弄影》《鬲溪梅令》《玉梅令》《惜寒梅》等。宋代词调名中“梅”语素的广泛应用,主要源于宋人爱梅赏梅的审美活动。梅花是历代诗歌吟咏的常见题材,但入宋后随着宋人赏梅兴趣的高涨,咏梅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

。神宗朝尤其是哲宗元祐以后,随着宫廷院落、士人园林普遍栽植梅花,咏梅之风盛行一时,故这一时期也是涉“梅”词调名大量创制的时段。宋室南渡,梅花以风土之利更得人气之旺,成为士人游赏的重要对象。其时,文人以梅花比德,将梅花作为士大夫人格最为崇高的象征,这是催生南宋涉“梅”词调的文化动因。

总体而言,自然类调名展现了词调进入日常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而其所独具的凝练的意象美、典雅的意境美与丰富的引申内涵,是其成为宋代调名命名大宗的主要缘由。

(二) 时代变迁与唐宋人事类调名的兴衰异变

词体天生具有浓重的社交性,播于歌儿舞女,传于歌楼酒肆,兴于宴饮酬唱,其反映社会人情的视角多且广,故而根据词调名的字面义,于人事类之下,可以细分小类十余种。因词体娱乐功能与表演环境的影响,恋情、酒筵类调名在唐宋时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占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类调名、女性化调名及节序类调名都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包含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故本节予以重点探讨。

1 地域类调名的转变

唐代拥有广袤的疆域、发达的域外交流,其时大量的西域音乐传入,不少仍沿用胡曲名,《羯鼓录》所载130余曲,十之六七保留了外来曲名,《教坊记》中亦存有胡曲曲名。唐代词调名也保留了以胡曲命名的词调,如《婆罗门》《苏幕遮》《赞浦子》《怨回纥》《蕃女怨》等。同时,由于疆域广阔,也产生了不少以边地地名命名的词调,如《甘州曲》《甘州遍》《酒泉子》《遐方怨》等。

北宋与辽、西夏并峙,疆域较唐代大为缩减,导致外来音乐及边地曲调式微,北宋涉及边地域外的词调

绝大部分是承继唐代而来的变体或与唐代词调同源,如《甘州令》《八声甘州》之于《甘州曲》《甘州遍》,《婆罗门令》之于《婆罗门》。即使是宋代新制调名,也往往与前代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石州引》乃乐府商调曲;《梁州令》《伊州令》来源于唐;《小镇西》《小镇西犯》二调,唐教坊曲有《镇西子。《熙州慢》乃宋代新制边地词调,宋改镇洮军为熙州,本秦汉时陇西郡,为北宋边地。

宋室南渡,关涉边地的调名更是几近绝迹,仅有承继古乐府横吹曲的《入塞》一调。边地元素与乐曲的结合,更多转入北曲中,如《饮马歌》《番枪子》等。与之形成对照,江南的地域因素成为此期地域风土类调名的新亮点,如《南州春色》《西吴曲》《扬州慢》《江南春》《浦湘曲》《六桥行》《西湖月》等,这类调名带有明丽婉约的江南气质,与南宋词调雅化之风相一致。

两宋边地域外词调多为沿袭唐代的旧作,宋朝的外部形势导致域外音乐的断绝与词人边塞体验的缺乏,这类词调难有源头活水,无以为继。随着疆域的变化、政治中心的转移,地域类词调由宏放开阔的格局转为婉约细腻的地方风情,体现出不一样的时代特征。

2 女性化调名的增衍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文人填词,多付于歌儿舞女表演,所谓“将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

9]2。唐代善歌者还多有男性,如陈不谦、谦子意奴、高玲珑、李龟年、何满等。及至宋代,尤重女音,《碧鸡漫志》云:“古人善歌得名不择男女。……今人独重女音,不复问能否,而士大夫所作歌词亦尚婉媚,古意尽矣。1]20因为词作的创作和演唱,皆与窈窕佳人密不可分,故除去专写恋情的词作外,仍有不少词调名带有女性化的意蕴。

唐五代时期,与女性相关的调名有:《薄命女》《虞美人》《柳青娘》《阿曹婆》《内家娇》《醉妆词》《点绛唇》《天仙子》。进入宋代,此类调名在数量上和类型上更是极大丰富。有直接以女子名号作为词调名的:《西施》《惜双双》《祝英台》《念奴娇》《杜韦娘》《师师令》《昭君怨》《七娘子》《湘灵瑟》《水仙子

;有以女性妆容体态作为词调名的:《inlinegraphic人娇》《柳腰轻》《醉红妆》《佳人醉》《端正好》《眼儿媚》等;此外,入宋后还大量创制了以女性衣饰与闺阁物件命名的词调,为唐五代所稀见,如《皂罗特髻》《锦香囊》《握金钗》《惜分钗》《锦缠绊》《八宝装》《合欢带》《百宝妆》《红罗袄》《系裙腰》《拂霓裳》《结带巾》《玉连环》《解连环》《金凤钩》《玉山枕》《恋绣衾》《恋香衾》《绮罗香》《真珠帘》《水晶帘》《绣停针》《鸣梭》《孟家蝉等。

这类女性化词调名风情旖旎、体物细微,它们是两宋娱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反映出宋人情感的丰富细腻,折射出宋代经济的繁荣富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10]1宋代繁荣的经济、安定的社会、娱乐游冶的盛行是此类调名不断衍生的重要动因。同时,这类女性化词调名在宋词调名的事类分布中占据颇高比例,是宋词婉约风流的重要表征。

3 节序类调名的创生

唐代与节序相关的词调名仅《斗百草》一调,宋代岁时节令体系愈加完备,节日民俗活动更加丰富,节序成为宋词重要的题材之一,也产生不少专门的节序词调名。

春节、元夕、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九皆是宋代举国欢度的重要节日,《迎新春》《迎春乐》《庆佳节》《斗百花》《踏青游》《怨三三》《拾翠羽》《鹊桥仙》《金莲绕凤楼》《撒金钱》《澡兰香》《紫萸香慢》《龙山会》等词调名,即以节日典型民俗活动命名词调。如《鹊桥仙》,唐韩鄂《岁华纪丽》中“鹊桥已成”注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11]77故此调多赋七夕。《撒金钱》《金莲绕凤楼》则皆源于上元节官民同乐、鳌山共赏的习俗。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八:“宋宣和六年上元,徽宗鳌山赏玩与民同乐,撒金钱,赐御酒。12]139《澡兰香》与端午节相关,端午又名浴兰节,《岁华纪丽》云端午“角黍之秋,浴兰之月”,注引《大戴礼》曰“午日以兰汤沐浴11]47。《龙山会》《紫萸香慢》则与重阳节相关。《晋书·孟嘉传》载,九月九日,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

宋时游赏宴饮之风大兴,节庆氛围热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载:“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

10]1繁华热闹的节庆场面也为统治者所喜闻乐见,《曲洧旧闻》云:“真宗皇帝因元夕御楼观灯,见都人熙熙,举酒属宰执曰:‘祖宗创业艰难,朕今获睹太平,与卿等同庆。’13]87吴熊和先生在为黄杰《宋词与民俗》作序时即谈及宋代岁时节令较之前代更为繁盛,这当是入宋以后节序词调名应运而生的重要原因:“宋代有关时令节日的民俗来源甚古。但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陈元靓《岁时广记》等书的大量记载看,同样一个时令节日,较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唐韩鄂《岁华纪丽》所记,就远为隆重繁盛,铺张扬厉,多姿多彩。14]序,2入宋之后节序词调名的创制,一方面是宋代节庆风俗之产物,另一方面也装点了宋世繁华,道出了太平气象。

除以上几类调名外,还有数个与人物相关的调名颇为有趣,如《醉翁操

《东坡引》《忆东坡》《黑漆弩(奴)》,展现了词调名与宋代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醉翁”“东坡”分别为欧阳修与苏轼的自号。纵观唐宋词调,以时下文化名人为调的仅上述前三调,从调名的角度见证了欧苏二人的文化影响力。《黑漆弩(奴)》现存作品多为元曲,然根据卢挚的序言所云“晚泊采石,醉歌田不伐《黑漆弩》,因次其韵,寄蒋长卿佥司、刘芜湖巨川15]74,可知北宋田不伐有此调。此调或采自民间,来源于对宋代黑奴的称呼,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载“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卖为蕃奴16]113,类似于唐时昆仑奴。

每首词都有对应的调名,词体创作初期,词的内容往往与调名相符,之后调名固化为音乐与格律的指称,词人依调填词,词作的内容与调名渐渐产生距离。词曲乖违的现象在唐宋词中普遍存在,这是音乐文艺流行更迭的必然规律,但也因此,调名的兴衰变化某种程度上比词作内容更能直接体现出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社会发展与文学文化的新动向。

烟火与诗境:调名的审美与改造

词调名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词体的重要构成之一,词调名本身即有自足的审美价值,兼具烟火与诗境的雅俗之趣。词人们也很早就对词调名的审美特性给予关注,新拟调名、改写调名等一系列文学活动,展现出宋词从歌艺小道到情志载体的定位变迁,透露出宋人词体观念的演变。

(一) 词调名的雅俗之趣

词之初生,体格甚卑,作为酒筵歌席的产物,以清绝之词,助妖娆之态,因词体轻艳而在很长时间内被视作小道。词的应用场合、抒情内容、听众喜好决定了通俗、俚俗、轻俗、艳俗等乡野风情、市井烟火必然是其审美特色的重要组成。

唐五代时期,调名《拨棹子》《采桑子》《捣练子》等颇具民俗风情。时至两宋也产生了《摸鱼儿》《采莲令》《胡捣练》等反映民间劳作的调名,此外又产生了《锦标归》《斗鸡回》《卓牌儿》《踏青游》《拾翠羽》《撒金钱》《澡兰香》《传花枝》等与民俗游艺相关、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新调名。《散天花》《绕佛阁》《梦仙乡》《玉女摇仙佩》等表现民间宗教信仰、神仙想象的调名也屡见不鲜。而表现士女恋情、女性名物与酒筵歌席的调名在唐宋时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占比,这类调名往往具有绮丽热烈的情思,不少格调轻艳,如《阳台梦》《风流子》《昼夜乐》《两同心》《红窗迥》《inlinegraphic人娇》《醉红妆》等。除了内容情调的通俗绮艳,两宋时期还有不少词调直接以口语俗语名调,如《摸鱼儿》《盐角儿》《郭郎儿近拍》《好女儿令》《恨来迟》《七娘子》《黑漆弩》《个侬》等,显得质朴俚俗。市井民间是词调滋生的土壤、新声产生的源泉、词曲传播的空间。在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背景下,从敦煌曲子词传承而下的柳永俗调,秦观、黄庭坚、曹组等人的俗词等,都反映了词作为通俗文艺更本真、更当下的存在面貌。王灼《碧鸡漫志》载:“长短句中作滑稽无赖语起于至和。嘉祐之前犹未盛也。……元祐间王齐叟彦龄、政和间曹组元宠皆能文,每出长短句,脍炙人口。彦龄以滑稽语噪河朔。组潦倒无成,作《红窗迥》及杂曲数百解,闻者绝倒,滑稽无赖之魁也。

1]27与词作内容之俗一致,调名之俗亦体现了词体最基础的审美底色。

然而自花间南唐以来,经晏欧到苏轼、周邦彦,再到南宋雅词派,词在文人化和雅化的路径上不断深入,调名所具备的审美价值也早为词人所重视。在创调拟定调名时,词人们已经注重调名的文学性,多有调名自诗句化出,具有凝练婉约的诗意美感。明杨慎《词品》卷一“词名多取诗句”条载:“词名多取诗句,如《蝶恋花》则取梁元帝‘翻阶蛱蝶恋花情’。《满庭芳》则取吴融‘满庭芳草易黄昏’。《点绛唇》则取江淹‘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鹧鸪天》则取郑嵎‘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惜余春》则取太白赋语。《浣溪沙》则取少陵诗意。《青玉案》则取《四愁诗》语。……《西江月》,卫万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之句也。《潇湘逢故人》,柳浑(笔者按,当为柳恽《江南曲》诗)诗句也。……余可类推,不能悉载。

3]428词调初创,除去用前人成句入调名外,亦多用本词中句子量度裁剪,或总结词中所赋以成调名。词调名大多简短,用语凝练,往往有鲜明突出的意象或画龙点睛的动词,使得词调名本身就极具审美价值。如《一剪梅》一名,来自宋周邦彦词首句“一剪梅花万样娇17]623。因宋李清照《一剪梅》词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17]928,有别名《玉簟秋》。因宋韩淲《一剪梅》有词题“腊前梅”,首句云“一朵梅花百和香17]2247,故又别名《蜡梅香》。

在词体雅化的路径上,词调名颇受词人属意,词人创制出寄寓着更为完整诗意的长调名以及蕴含着丰富内涵的典故调名,折射了文人尚雅的审美情趣。如宋张炎自度曲以《梅子黄时雨》名调,宋寇准残句有“梅子黄时雨如雾

18]1042,宋贺铸《横塘路(青玉案)》词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17]513,张炎调名截取诗词成句,调名具有完整而复合的诗意韵味。此外《明月逐人来》《飞雪满群山》《黄鹂绕碧树》《清风满桂楼》《新雁过妆楼》等,亦几乎以诗语名调,无论是意境还是音律都具有明显的诗化特点。再如《宝鼎现》《金人捧露盘》《华胥引》《凤凰台上忆吹箫》《华清引》《解语花》等,则化自历史典故,调名虽短,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引申联想的空间。

词调名兼具烟火与诗境的雅俗之趣,这是由其通俗文艺的性质、演唱传播的环境、受众阶层的复杂与创作者的文人身份而决定的。总体而言,随着词体的不断雅化,词调名也呈现出趋雅去俗的动向。文艺兴起于民间之初往往具有鲜活的烟火气息,从这一角度而言,俗也意味着新的生命力。在对比元曲中沿用的词牌及本生曲牌时,就可以看到本生曲牌通常更具有通俗气息,如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将北曲本生曲牌分为胡曲、北地汉族俗曲、军歌、行酒曲、佛曲等

19]32-33。时俊静《元曲曲牌研究》将元曲个别本生曲牌的产生追溯到北宋末年的市井俗20]39。故而词调名的雅俗之辩也彰显着曲艺发展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张力。

(二) 同调异名及调名的雅化、新拟

调名产生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词学观念、审美取向、音乐发展而变化,于是产生很多同调异名现象。据统计,唐五代共有31个词调有同调异名现象。宋代200个存词10首以上的常用词调,共有110个调存在同调异名现象,比例高达55%;宋代存词10首以下的683个一般词调和孤僻词调中,共有94个词调存在同调异名现象,占比为13.8%

。可见,两宋时期调有异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词调越流行,其产生异名的可能性也愈大。

唐五代时期,同调异名以一个异名的情况为主,且大部分属于无效的同调异名,如《献衷心》与《献忠心》、《渔歌子》与《鱼哥子》等,或主要源于从听到写的过程中产生的讹误。少部分是同类异名,即其构名方式一致、调名内涵相仿,比如《喜迁莺》与《鹤冲天》、《蝶恋花》与《鹊踏枝》等。宋代同调异名现象则更为纷呈。一个词调的异名很多,如《念奴娇》异名多达15个,《踏莎行》异名多达13个。同时,异名产生的机制更加丰富多元,当然字句听讹依然存在,如《声声慢》又名《胜胜慢》,《唐多令》又名《糖多令》,《浣溪沙》又名《浣溪纱》《浣沙溪》。由原调名衍生,保留外部语境或命名结构,替换核心意象或关键语素的方法也仍然多见,如《解连环》又名《玉联环》,《望江南》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昭君怨》又名《洛妃怨》,《十月梅》又名《十月桃》等。也有在原调名的内涵基础上衍生的,如《采桑子》又名《罗敷歌》《罗敷媚》《添字丑奴儿》《丑奴儿令》《摊破丑奴儿》,《捣练子》又名《夜捣衣》《杵声齐》《翦征袍》《望书归》,《贺新郎》又名《金缕曲》《金缕歌》《唱金缕》《金缕衣》,异名之间也显然存在一致的命名逻辑。此外,更重要的是,两宋时期,异名的产生可以与原调名风马牛不相及,可取自新作品的立意、词调的声辞特点或从新文辞中提取佳句等。如《念奴娇》,又名《湘月》《百字谣》《酹江月》《太平欢》等。词调名异名的迭出反映了词创作的一种活力。

对于同调异名现象,除去听讹及原调名词意的引申变格之外,调名的雅化改写和着意新拟是值得重点考察的。

基于新的时代审美风气,宋人雅化调名的现象时有发生。宋释文莹《续湘山野录》载:“太宗尝酷爱宫词中十小调子,乃隋贺若弼所撰。……太宗尝谓《不博金》《不换玉》二调之名颇俗,御改《不博金》为《楚泽涵秋》,《不换玉》为《塞门积雪》。

21]67-68宋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题注云:“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17]311宋太宗、苏轼修改前代调名的出发点皆为嫌原名不雅,就此种意义而言,改调名的现象和“以诗为词”在某种程度上是本质相同的,皆是文人对提高词品所做的一种或刻意或基于自己审美习惯的行为。又如宋张先有词《夜厌厌》,调名源于词中“酒迷花困共厌厌17]65,宋欧阳修改调名曰《夜行船》,涤荡了张词调名中慵懒迷离的情思。再如《念奴娇》一调,调名本自唐代著名歌妓念奴之名,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出,以其横槊气概、英雄本色震荡古今,因其咏赤壁事,故《念奴娇》又名《赤壁词》,因苏轼词有“大江东去”“一尊还酹江月17]282句,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等。

词调名的改写并不仅仅出于雅俗之限。宋贺铸《东山词》中许多词调皆摘取本词中语另拟新名,原调名于题下小字标注。贺铸喜新拟调名,主要是寻求调名与词作相合,回归缘题而赋,以达到抒情言志之用,亦是词体雅化过程中的一种变体。如贺铸《台城游·南国本潇洒》词本为《水调歌头》调,因词写台城游冶之事,新拟调名《台城游》。《题醉袖》词本为《踏莎行》调,因词中句“浓染吟毫,偷题醉袖

17]507,新拟调名《题醉袖》。宋张辑、张炎亦喜改制调名。张辑往往以词中字句命名词调,如因“把千种旧愁,付与杏梁语燕17]2553改《解连环》作《杏梁燕》,因“如此江山,更苍烟白露17]2552改《齐天乐》作《如此江山》等。张炎喜用前人名句更改调名,让调名呈现出新的审美特质,如以柳永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17]43改《八声甘州》作《潇潇雨》。张炎亦喜根据自己所咏内容改易调名,如以《暗香》《疏影》分咏荷花、荷叶,故更名《红情》《绿意》。此外,金元时期的道士词人也热衷修改调名,陶然师《金元词通论》中曾对这种现象做过细致探讨,总结道士另起新名者74调,指出“把‘无理趣,忒寻常’的旧调改名为与道教相关的新名,是当时道士词普遍的风气22]219

可见,词调名本身即具有自足的文学与文化价值,两宋时期的词人们对此已有深刻的体认,非常注重调名的审美意韵与文学功用,词史上改易调名的现象不绝。田不伐联三曲名成“玉蝴蝶恋花心动”之

,更是词调名审美性的集中体现。

词调兼具音乐、文学与文化之意义,词调名作为词调的重要表征之一,以凝练而浓缩的形态、通俗又诗性的语言,折射出宋代社会的种种面向、时世变迁的诸多痕迹、士人民众的精神好尚,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词调名具有独立而自足的审美价值,兼具雅俗之趣,随着词体文人化的进程,屡有改拟、雅化调名之实例,展现出宋代词体从歌艺小道到情志载体的定位变迁,透露出宋人词体观念的演变。

参 考 文 献

1

王灼: 《碧鸡漫志校正》,岳珍校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百度学术] 

2

黄昇编: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百度学术] 

3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百度学术] 

4

王辉斌: 《论乐府诗题的正格与变格》,《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82-87页。 [百度学术] 

5

吴承学: 《论古诗制题制序史》,《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第10-20页。 [百度学术] 

6

陈旸: 《〈乐书〉点校》,张国强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 [百度学术] 

7

崔令钦: 《教坊记笺订》,任半塘笺订,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百度学术] 

8

苏舆: 《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百度学术] 

9

赵崇祚编: 《花间集校注》,杨景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百度学术] 

10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百度学术] 

11

韩鄂: 《岁华纪丽》,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百度学术] 

12

彭大翼: 《山堂肆考》,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百度学术] 

13

朱弁: 《曲洧旧闻》,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百度学术] 

14

黄杰: 《宋词与民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百度学术] 

15

任讷、卢前编选: 《元曲三百首》,何乔锁注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百度学术] 

16

周去非: 《岭外代答校注》,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百度学术] 

17

唐圭璋编: 《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百度学术] 

18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百度学术] 

19

李昌集: 《中国古代散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百度学术] 

20

时俊静: 《元曲曲牌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百度学术] 

21

文莹: 《湘山野录 续录 玉壶清话》,郑世刚、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百度学术] 

22

陶然: 《金元词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