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汉日词语型流行语的词汇化、构式化、语法化的演变路径

——以“(车厘子)自由”“凡尔赛(文学)”「(壁)ドン」为例

  • 王忻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东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最近更新:2023-01-16

DOI:10.3785/j.issn.1008-942X.CN33-6000/C.2021.09.145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车厘子)自由”“凡尔赛(文学)”「(壁)ドン」均属于词语型流行语,在演变进程中,其词汇化、构式化、语法化的关系和程序既有同也有异。构式化涵盖词汇化全过程,其中构式化注重图式侧面,词汇化重视结构侧面,语法化则发生在两者之后。在词汇化、语法化路径及界面方面,先词汇化后语法化且语法化部分只是词内成分,是三个个案的共性。“(车厘子)自由”和「(壁)ドン」的微观路径大不相同,但“~自由”和「~ドン」的宏观过程则有很大的共性。而“凡尔赛(文学)”的流行部不发生语法化,与另外两个词有很大差异。“(车厘子)自由”“凡尔赛(文学)”是由词组出发的词汇化,「(壁)ドン」是由小句出发的词汇化。可以说,在语法化上,“(车厘子)自由”和「(壁)ドン」是同类项;在词汇化上,“(车厘子)自由”和“凡尔赛(文学)”是同类项。三者微观路径不同,但“词汇化>构式内成分语法化”的宏观路径一致应该具有普适意义。另外,一般的词汇化可能是渐变的,但流行语的词汇化通常是突变的。这或许可以构成对“词汇化是渐变的”宏观结论的完善。

The pathways of change of the three expressions are spelt out as follows: (1) “chelizi ziyou”: “caiwu” (finance)+“ziyou” (freedom) is metonymically constructionalized into a scheme—“the absence of restriction of things in amount”, and idiomatized; and then it is metonymically expanded to cherries, hence an expression further lexicalized, “chelizi ziyou” (cherry freedom); and “ziyou”, the internal element of the lexicalized expression, is being grammaticalized into an affix. (2) As to “fanersai (wenxue)”, the lexicalization of the internal element is followed by that of the expression as a whole, and finally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element. (3) 「壁ドン」 (Kabe don): Its lexicalization comes about through abbreviation, ellipsis, and reanalysis of 「手を壁にドンとつく」 (tewokabenidontotuku), and the internal element, 「ドン」 (don), of the lexicalized expression undergoes grammaticalization.What the three cases have in common in terms of pathways of lexicalizatio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ir interface, is the sequence of their lexicalization occurring before th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part of the internal elements only to be grammaticalized. The pathways of lexicalization in “(chelizi) ziyou” and 「(壁)ドン」 are largely different, yet the grammaticalizations of “~ziyou” and 「~ドン」 are fairly similar in that the grammaticalized is both the vogue part, which distinguishes them from “fanersai (wenxue)” with no such grammaticalization. When the sources of the three expressions are examined, it is found that their paths of lexicalization are typical: The two Chinese expressions are lexicalized from phrases while the Japanese expression from a clause.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chelizi) ziyou” and 「(壁)ドン」 are of the same type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at the two Chinese vogue expressions of the same type of lexicalization. Their differences in the pathways of change are admittedly not surprising, but their sequence of “lexicalization>grammaticalization of internal elements of a construction” can be of some typological significance.

引 言

(一) 流行语演变与创新用法

梅德明对流行语的定义为:“①指突然流行起来并在一定时期内被大众和媒体广为使用的词汇。②经反复使用继而在一定时期内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形式。③指用来评价或含蓄地解释复杂事物的词语,具有行话的某些特征,通行于特定年龄人群或语境中。

1]308他进一步指出流行语的主要特点:“(1)对新的社会现象、大众思潮、时代特征和技术知识快速而直接的反应;(2)不一定是新词,而往往是早已存在的旧词或旧词的组合,在其流行期间被赋予新的用法与含义;(3)生动形象,充满活力,是促使语言更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308本文所研究的流行语完全符合上述定义和特征。王寅、严辰松把“创新用法”列为语法化动因的第二位,他们指出:“为了丰富语言的表达手段,人们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从而催生语言的语法化(同时也包括词汇化,新词的产生有时也与语法化有关)。2]4笔者认为,流行语是创新用法的代表,因为只有在创新中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流行起来。

张雪梅、陈昌来在探讨流行语“逆天”的演变与成因时指出,“逆天”是近年来网络用语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它由最初表“违逆天意”的述宾短语发展出“违背常规、超乎寻常”义,进而词汇化为一个形容词,在句中通常作定语或谓语,可以被程度副词修饰。另外,位于补语位的“逆天”还获得了极高程度义。随着语义的扩展,“逆天”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由贬义到中性的转变,表现出鲜明的主观评价义,具有丰富的表情功能和特定的修辞效果,这正是其得以迅速流行的关

3]64。该文分析的后半部分涉及语义淡化、主观化、去范畴化,实际已与语法化相关。这种分析或许可以为流行语演变路径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二) 构式化与词汇化、语法化

在语法化研究方兴未艾之时,构式语法学家又提出从构式(单位)层面考察语言演变的构式化理论。构式化是“符号的形式新/意义新(组合)的创造,它形成了新类型节点,在说话人群体的语言网络里具有新句法或新形态及新编码意义

4]22。“构式演化的轨迹是构式的形式—意义配对后经过形式—意义的新分析从具体图式到抽象图式的演化过程。构式化源于结构化的范畴模式,具有层级性、概括性和继承性。5]733关于构式化与语法化、词汇化的关系,秋元実治、前田满做了如下总结:“语法化是映射构式的现象,所以为了发生语法化,事前必须完成构式化以作为语法化的铺垫。这样,如果以与构式化的关系来考虑语法化过程的话,大体可如下表示:A(项)+B(项)→(习语/构式)→构式化→语法化。6]33另外,笔者同意秋元実治、青木博史、前田满的“构式化不是取代语法化的概念,而是它的补充完善7]36的观点。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构式化理论的“基于图式构式的演化观”引入考察,使结论更加精准全面。至于三者孰先孰后,其关系或为衍生或为涵盖,均以实证为据。

Traugott和Trousdale认为,由新分析(neoanalysis)和类比化(analogization)引起的构式化和构式演化有差别。构式形式或意义的单独演化只能看作构式演化,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构式化。构式演化只涉及构式内部某个方面的演化,不会产生新的构式类型和新的节

4]27。比如,“(车厘子)自由”是一个构式,它与“结社自由”属于同一个构式,其形式相同,但意义却发生了单独演化,所以严格来说只是构式演化。另外,与词汇化、语法化、构式化一起被经常提到的习语化也必须关注,因流行语属于习语的下位分类。本文采纳布林顿、特劳戈特将习语化作为词汇化的一部分的观8]94-97

(三) 词汇化、语法化的路径与界面

借用布林顿、特劳戈特的话,在其《词汇化与语言演变》一书出版之后的六年时间里,“对于词汇—语法连续统概念、词汇化与语法化两者各自如何演变,及其在词汇—语法连续统中的演变该如何分类等争论,一直都在持续

8]Ⅶ。秋元実治也指出:“语言演变是语法化、词汇化的相互作用保持平衡前进的产物。9]46其中,在语言演变里词汇化、语法化的连续统中,两者在何处交汇,其界面呈何种样态在近期更受到关

(四) 本研究对象的选取及研究目标

流行语的边界在各国语言里都不太清晰。汉语里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日语里有「はにゃ?」(咦?)和「ひよってるやついる?」(有退缩的笨蛋吗?)这种句子型的流行语,而更多的则是词语型的流行语,即以词为单位的流行语。本文讨论的对象为后者。选择词语型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在流行语中占绝对主流。我们统计了2010—2021年在汉语和日语中排名前十的各110个流行

,虽然具体分布不同,但词语型流行语与句子型流行语的数量之比却巧合地都是101∶19,即词语型流行语约占流行语总数的84%。在典型性方面,汉语2020年网络流行语“(打工/干饭/尾款/工具)人”、日语2019年U-CAN十大新词/流行语「〇〇ペイ」(~支付)为“(车厘子)自由”和「(壁)ドン」做出了注脚。汉语2018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之一的“教科书式(执法/避险/设计/坑人)”、日语2020年U-CAN十大新词/流行语之一的「オンライン〇〇」(在线~)为“凡尔赛(文学)”做了支撑。

本文旨在对“(车厘子)自由”“凡尔赛(文学)”「(壁)ドン」三个流行语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观察其路径及界面,厘清跨语言的流行语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路径及界面,并通过比较找出其共性与特性,以期为这一议题的普适性研究提供启示。

“(车厘子)自由”

诸如“西柚自由”“桃子自由”“旅游自由”“房子自由

,“~自由”是“自由”一词的正常用法吗?《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自由”的解释如下:

【自由】 zìyóu ①形不受拘束;不受限制:~自在|~参加|~发表意见。②名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人身~|~平等。③名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奥秘及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叫作自由:知其必然为~

10]1740

上述3个义位没有一个与“水果自由”等的“自由”相符。北大CCL语料库前100例“N+自由”的例句只有“言论自由”“人身自由”。据悉,“水果自由”的源头是2019年初的“车厘子自由”。虽然这种用法也是名词+自由,但我们习惯的用法却是动作性名词+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均属此类。“人身自由”乍看似乎不属此类,但这里的“人身”是转喻用法,指的是“人身活动”,而非“人的身体”。而“车厘子自由”中的“车厘子”之类属于名物即物体性名词。为了区别这里的名词性质不同,本文不用“~自由”而用“(车厘子)自由”指称研究对象。

(一) “自由”的历史演变

“自由”一词最早在东汉时期可见使用,词类为形容词和名词。如:

(1)古既待放,须起乃逝,何得乱道,进退自由,傲很天常,若无君父。(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2)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到了近代该词仍保持原义不变:

(3)汲至寤寐反侧以求夫人,且娶妻如之何,必告父父,文王亦非可结婚自由,而自求夫人者,此说之必不可通者也……(清皮锡瑞《经学通论》)

(4)玉堂道:“二哥差矣。小弟在先原也是如此想,谁知事到头来不自由,方知人家之末技俱是自己之绝技。”(清石玉昆原著、俞樾修订《七侠五义(下)》)

从以上语例可以看出,“自由”一词历史久远,但词义、词类却一直保持稳定,未见变化。然而,流行语“突然流行”的特

1]308却打破了这一稳定的局面。

(二) “财务自由”的构式演化

“(车厘子)自由”的用法可追溯到“财务自由”一词,该词源自1999年4月在美国出版的《富爸爸穷爸爸》(中文版2000年9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首次出版)一书。虽然“财务自由”解释为“指人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工作的状态”,但实际上在人们的一般认知中,“财务自由”就是钱随便花,即花钱不受拘束的意思。这种结果首先是转喻机制在发生作用,即基于“财务”和“钱”的邻近性而发生的转喻。文旭、杨旭指出:“构式的原型意义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扩展出多个构式,最终形成多义的构式家族。构式是基于使用的隐喻认知方式,遵循一般域的认知过程。隐喻扩展为新构式的产生创造新的类型节点并编码新的构式。

5]733“财务”和“钱”的转喻就是促使这种扩展的实例。“财务自由”字面义应为“处理财务事务”或“财务权限”等的“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在某种语境或某种认知事件的触发下,“财务自由”与原来的字面义(原型意义)建立起新的关联,产生新的节点,编码出“花钱不受限制”的新构式义,发生了构式演化。于是,在“财务自由”的总(图式)构式下,扩展出下位构式,其构式的图式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N]自由”构式的图式图示

宏构式“Ⅰ财务自由”为名词+自由,图式义为该名词所表的意义不受限制;中构式中Ⅱ①的“动作名词+自由”为原型构式,构式义为该名词所表行为不受限制,表示财务活动这一行为不受限制;中构式的Ⅱ②构式的“名物名词+自由”为扩展构式,动作行为转喻为物品,如“财务”转喻为“钱”,构式义为该名词所表物体在量上的不受限制。这是本流行语能够实现构式演化—词汇化的关键之处。“名物名词+自由”的形式打破了“自由”只能前接动作名词的限制,是一种创新用法。Ⅱ②构式的图式包含了“财务”和其他物品的自由。本中构式继续向微构式扩展:“Ⅲ①[名物N]财务自由”为扩展的微构式的起点构式,构式义为该名词即钱在量上的不受限制;本微构式继续向“Ⅲ②[名物N](车厘子等)自由”扩展,本扩展为Ⅲ①构式的图式允准下的能产性的横向扩展。它允准所有可数名词嵌入本构式,表示这些名词所表物品在量上的不受限制。至此,本构式演化的全过程已经完成。

在这里,动作名词和名物名词是区别新旧用法的关键指标。是否具有“在量上不受限制”的图式义是区别两者的有效界标。有些似是而非的名词在这个界标的衡量下立刻泾渭分明。比如“言论自由”的“言论”,与“结社自由”的“结社”和“出版自由”的“出版”相比,动作性很低,似乎不能归到动作名词,但用是否表示“在量上不受限制”的意义一衡量就立刻原形毕露:“言论自由”的自由不是指数量上即说多少的自由,而是指言论这一行为即说什么的自由,所以“言论”显然只能是作为传统用法的动作名词。而“工作自由”“看病自由”“旅游自由”等乍看上去动作性很强,但在现有语境下说的都是“在量上不受限制”的自由:“工作自由”说的是工作多少、工作不工作的自由,而不是找什么工作的自由;“看病自由”说的是想看病就看病不会因看不起病而少看病(仍然是量)的自由,而不是看中医看西医之类的自由;“旅游自由”说的也不是旅游方式的自由,而是旅游次数、所花费金钱数额的自由。“财务自由”从处理财务工作的“非量”的不受限制演变为钱的使用“量”的不受限制,也完美地对应了这一图式。

(三) “(车厘子)自由”的词汇化

“财务自由”经过上述程序完成了构式演化。该演化使“财务自由”成为习语并完成了习语化,其主要特征是边界消失,即只有当“财务”和“自由”一起使用时,上节中微构式Ⅲ②的“[名物N]自由”所表示的“N转喻的物体的量不受限制”的构式义才能够实现。于是“财务自由”也完成了词汇化。“当一个多字词汇单位开始作为一个单独的语法单位或者词类来使用时,词汇化就发生了。不像词的自由组合,它们显示了代替的有限可能性,在书面上倾向使用单一的词,且可能获得的意义无法从它们各自的组成成分来预测。

“财务自由”在表达钱随便花的意义时就是这样一个“无法从它们各自的组成成分来预测”的“单一的词”;它也“显示了代替的有限可能性”,比如在Ⅲ②构式下“教务自由”就很难成立。这时构式的形态已固定为“名物名词+自由”,而不是原来的“动作名词+自由”。但根据词汇化、语法化的“创新用法与原有用法并存8]40准则,新构式义的产生并不能终止旧构式义的使用。更有甚者,“原义和新义虽然并存,但新义已成为基本义,原义却退居到了次要的地位11]187。“(车厘子)自由”的“名物名词+自由”的新构式义已成为人们的一般认知是不争的事实,其证据正如上一节所示。

(四) “(车厘子)自由”的语法化及与词汇化的界面

“财务自由”在完成词汇性构式演化后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活跃,按理说自2000年9月《富爸爸穷爸爸》中文版出版时起,该词就已经进入词库。但经查北大CCL语料库,仅有9例用例(该语料库现行语料截止时间不详是一大遗憾)。2019年春节前后,一篇标题为《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的爆款文章引起热议。此文提到女生的“财务自由”,并将其分成15个等级,即辣条自由、奶茶自由、会员自由、外卖自由、星巴克自由、车厘子自由、游戏自由、口红自由、衣服自由、网购自由、手机自由、旅行自由、包包自由、恋爱自由、买房自由。以此文为契机,“车厘子自由”之类的“~自由”迅速流行起来。这些“~自由”的用法源自“财务自由”毫无异议。此后,“香椿自由”“菜市场自由”“轻食自由”“情感自由”“鸭脖自由”“生育自由”等迅速衍

12。这就是该构式的能产性迅速提高的体现。诸多“~自由”的出现,说明该构式已由词汇化步入语法化。它符合语法化的诸多特征:“是一种演变”;“输出可能是……附着形式”(“自由”已成为一种后缀);“宿主扩展,涉及形式和例能产性的增加”;“例能产无限”(可以接在任何可数名词宿主后)8]165-167。另外,“自由”打破了只能接续动作名词的限制,可看作一种去范畴化的表现。

综上所述,“(车厘子)自由”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连续统可描写如下:“财务”+“自由”通过转喻机制,在“物体的量不受限制”的图式下完成词汇性构式演化,完成习语的词汇化,其标志是在表达“钱随便花”的意义时,它是一个“无法从它们各自的组成成分来预测”的“单一的词”;然后通过转喻向“(车厘子)自由”扩展,将词汇化向前推进一步;接下去其词内成分“~自由”迅速词缀化语法化,其标志是能产性迅猛增高,并具有符合“演变”“附着形式”“宿主扩展”“例能产性增加”及“去范畴化”等语法化特征。

“(车厘子)自由”词汇化和语法化接驳的界面在其词汇性构式成立后与构式内成分“自由”的后缀化之间出现,具体路径如下所

〖财务+自由>财务自由〗>〖(车厘子)自由〗>(车厘子)/【自由】

“凡尔赛(文学)”

在“(车厘子)自由”之后,爆棚网络的当红流行语当属“凡尔赛(文学)”。2020年末,“凡尔赛文学”数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并被《咬文嚼字》杂志列入年度流行语。其创始人是网友“小奶球”,“小奶球”最初留意到这种现象源于有人每天在社交平台上描述享用的高档酒店、奢侈品、红酒,字里行间透着“淡淡”的优越感。小奶球从讲述18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中找到了灵感,“就想用这个词来嘲讽那些人,他们无疑就是想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气来表达高人一等的感觉

。虽然该词传播时间不长,但已有不少相关研究论文。不过既有研究多为传播学、伦理学方面的,也有关涉语言学的话语、语用预设等的分析,但关于词汇化、语法化的研究则尚未见到。

(一) “凡尔赛(文学)”的构式演化

被《咬文嚼字》杂志列入年度流行语的是“凡尔赛文学”,其中,“文学”指的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而实际作为流行语使用的只是“凡尔赛”。也就是说“凡尔赛”是该词的流行部,“文学”是辅助部。虽然在结构上“车厘子自由”与“凡尔赛文学”都是前项+后项,但“车厘子自由”的流行部是“自由”而不是“车厘子”,“凡尔赛文学”的流行部却是“凡尔赛”而不是“文学”。本文是以探讨流行语的衍生演变为目的的,所以上节取“~自由”为例,本节取“凡尔赛~”为例意图也就不言而喻了。“凡尔赛”首先符合“形式与意义的配对、遍及从语素到谈话的所有层级

的对构式的定义。其次,构式演化以其重要类型之一——意义变化为中心进行。

在某种语境或某种认知事件的触发下,“凡尔赛”与原来字面义(原型意义)建立起新的关联,产生出新的节点,编码出“装作不经意地炫耀”的新构式义,发生了构式演化。其构式扩展的图式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凡尔赛”构式的图式图示

宏构式“Ⅰ凡尔赛”为音译专有名词,本身无意义;中构式中Ⅱ①的“凡尔赛(市)”为原型构式,构式义为地名指称;中构式的Ⅱ②构式的“凡尔赛(宫)”为Ⅱ①的转喻,这里仍然是表地址场所的专有名词,能指虽然相同但所指具体化。由Ⅱ②构式的“凡尔赛(宫)”向Ⅲ①的语义扩展机制仍为转喻,语义已由场所名向富有的代名词转移;然后Ⅲ①继续以转喻机制向Ⅲ②演变,达到本构式演变的终点——“装作不经意地炫耀”的流行语意义。

(二) “凡尔赛(文学)”的词汇化路径

流行语的“凡尔赛”词汇化的第一步,是由“凡尔赛宫”转喻而来。在“凡尔赛宫”一词中,“凡尔赛”仅仅是一个语素,语素升格并通过转喻机制成为一个代指“凡尔赛宫”的单词,这是词汇化的第一步。表达“凡尔赛宫”语义的编码使用“凡尔赛”的外形,属于词汇化的逆构(back formation

8]68。据布林顿、特劳戈特的定义,“词汇化的第三种解释,指从隐含意义到编码(规约的)意义的转换,即从语用的到语义的多义关系……语用意义有可能变成语义上的多义关系,最终变成该词的唯一意义。……正是‘过渡语境’(bridging contexts)允许同一形式的语用或语义解释”,所以“表达词汇化含义的更恰当的术语似乎是‘语义化’8]33。网络对炫耀和反炫耀语境的关注为“凡尔赛”的词汇化提供了土壤,网络上的社交狂欢为其“足够的频率”提供了保证。在《站在三级粉红色大理石的台阶上》《路易十四的凡尔赛》等文学作品中,“‘凡尔赛’最初作为法国宫殿的专属能指”,又“由直接意指系统滑向含蓄意指系统”,通过转喻机制“成为‘贵族精神’‘贵族生活’等意义的能指13]100。至此,“凡尔赛”完成了词汇化的初级阶段。然后,网友通过戏仿漫画《凡尔赛玫瑰》,以用在普通人身上这一特定语境,合成了新语义,即“用朴实无华的语气来讲述奢华的生活”,随后通过隐喻,映射类似行为,产生了“装作不经意地炫耀”的新用法。其机制仍然是基于从“贵族生活”到“炫耀贵族生活”的邻近性的转喻。然后在网络上的高频率使用中,炫耀最终成为该词的唯一意义,从而完成了该词的词汇化全部过程。它的例句如:

(5)最近,“凡尔赛”绝对是网络上的一个关键词,甚至在日常口语中,年轻人也说:“太凡尔赛了”,“凡尔赛精”,“老凡尔赛了”。(佚名《2020年爆火之梗“凡尔赛”,含义、例句和心理分析都在这里》,https://www.sohu.com/a/511438360_120099890,2021年12月25日)

(6)刷了一圈好多都在考试后狂欢,某娃晚上已催我三次给他做寒假学习计划。莫名的心疼和难受。声明:绝对不是凡尔赛。(笔者微信朋友圈)

(三) “凡尔赛(文学)”的语法化

如上所述,与“(车厘子)自由”的流行部为后项“自由”,而“自由”的词缀化等于语法化不同,“凡尔赛”自身是一个单纯词,虽然有“凡尔赛文学”“凡学”“凡尔赛人”“凡人”“凡姐”“凡尔赛天后”等组合出现,但很难将“凡尔赛”认定为缀词,因为缀词“不能单独构成单词,必须附加于其他词根或词干上,起到改变词根或词干的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的作用

1]63。“(车厘子)自由”的“自由”,以及下节说到的「壁ドン」的「ドン」均具有这样的缀词特征。而“凡尔赛”首先是能够构成单词的。其次,在“凡尔赛人”“凡尔赛天后”“凡尔赛精”等词组中,它并非附加词,“人”“天后”“精”才是附加词。有鉴于此,可以说“凡”没有后续的语法化。另外,“(车厘子)自由”和「壁ドン」都是复合词,复合词是发生词内成分语法化的必要条件。而“凡尔赛”并非复合词,故不能满足该条件,不可能发生语法化。

但是,“巴士底狱文学

的出现,为“凡尔赛文学”的语法化提供了可能。这个语法化程序延续了上文的否定:在本程序中,“凡尔赛文学”的“文学”发生词内成分语法化,也就是缀词化,具备了能产性,尽管能产性还不高。“凡尔赛文学”和“巴士底狱文学”的“文学”是相同意义的后缀,指的是一种对生活水平表达嘲讽的语言行为,已经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凡尔赛文学”和“巴士底狱文学”的“文学”的图式相同,而“日本文学”“当代文学”则与它们不同。与另外两个案例先整词词汇化再发生词内成分语法化不同,“凡尔赛(文学)”是先发生词内成分词汇化,然后发生整词词汇化,最后发生词内成分语法化。它的词汇化、语法化以及构式化路径和界面如下所示:

〖凡尔赛(地名)>凡尔赛宫(宫殿名义>奢华义)〗>〖凡尔赛(炫耀义)〗>〖凡尔赛+(文学)〗>凡尔赛/【(文学)】

「壁ドン」

无独有偶,日语流行语「壁ドン」(“壁咚”)的词汇化、语法化与“(车厘子)自由”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壁ドン」的流行,可以追溯到其在2015年荣获日本2014年度十大新词/流行语大奖,其使用群体迅速扩大,甚至出现了从动漫词汇、网络词汇向一般词汇转变的趋势。

据「産経WEST」解说,「壁ドン」原本是指在公寓住宅楼里,因隔壁房间噪声过大而“咚咚”地敲墙表示抗议的行为,而现在仅指男子把女子追赶到墙壁边、手“咚”地一声支到墙壁上使女生无处可逃的表白或恋爱的场

。另外,「LAURIER(ローリエ)」也指出,“壁咚”一词原本是对发出噪声的邻居进行抗议,喊叫“太吵了”时“用拳头‘咚’地敲墙”的简略说法,但现在与此完全不同的恋爱版“壁咚”正在火热流

(一) 「壁ドン」的词汇化过程

据「産経WEST」解说,「壁ドン」的起源是声优新谷良子在2008年介绍“萌倒场景”时,用「壁にドン」来描述男孩向墙壁边的女孩求爱的场合。这个场合完整的日语表达形式为「手を壁にドンとつく」(把手咚的一声拄到墙上

。2009年,渡辺あゆ创作的《L♡DK》(《邻居同居》)在《別冊フレンド》(《副刊朋友》)3月号至6月号上发表,2014年4月同名电影上映,就这样,「壁ドン」通过漫画和电影迅速被社会所知悉,进一步被推向高潮。清水均等编的新词年鉴《现代用语基础知识2015》将「壁ドン」作为词条收录,释义为:「壁際に相手を追い詰めてドンと腕をついて動けなくすること」(将对方追赶至墙边,“咚”地一声把胳臂支到墙上使对方动弹不得14]1105

据此,可以认为「壁ドン」是由小句「手を壁にドンとつく」通过略写省略、重新分析等程序而来的,即「手を壁にドンとつく」为输入端,经过「手を壁に[ドンと]つく」(把手[“咚”地]拄到墙壁上)>「手を壁にドン[とつく]」(把手“咚”[地拄]到墙壁上)的重新分析,然后略写为「壁にドン」(“咚”(地拄)墙壁),再继续略写,最后到达输出端「壁ドン」(壁咚)。以上都是词汇化过程,它符合从小句、短语到简单词汇的词汇化特征。

「壁ドン」词汇化的理据为:(1)「壁ドン」自成音步,为一个韵律单位。(2)「壁ドン」可以单独使用,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后接「する」时,是一个サ変动词内部的词尾屈折,仍然是一个词位。(3)它具有语义上的整体性。输出端的「壁ドン」是一个新的带有形式和语义特征的实义形式。形式是物体名词+拟声拟态词;语义为“为求爱发出‘咚’的撞墙声”。该形式因为词汇化前形式中的动词「つく」和助词「を」「に」「と」的脱落,其语义已不能从构式成分或构词法中推断出来,并且其内部组构性已完全丧失:「壁」与「ドン」既无主谓关系,也非谓宾关系,更非状中、定中关系,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可以独立使用的词语——名词兼“サ变”动词了。如:

(7)判決で若松裁判官は、女性と交際関係にないのに、壁ドンをしたり、女性の頭をなでたり抱きしめたりした行為について、「わいせつな意図は認められない」としつつ、「幼稚で非常識な感覚だ」と指摘。(若松法官在判决中认定,在与该女性没有恋爱关系的情况下,做出的“壁咚”、摸头、搂抱的行为“不能认定为有猥亵的意图”,但“这是幼稚而违背常识的感觉”。)(後藤遼太『「壁ドン」はセクハラ、でもクビはやり過ぎ』,『朝日新聞』2018年1月13日)

(二) 「壁ドン」的构式化过程

宏构式“Ⅰ「(壁)ドン」”的图式为表示“撞击墙等物体的声音”,为总图式。下一级图式Ⅱ①「壁ドン」为起点图式,构式义为“对隔壁噪声表示抗议的敲墙声”。通过转喻机制,向Ⅱ②「(壁)ドン」扩展,构式图式义为“强行表白的敲(墙)声”。然后它继续向下位构式扩展,统领一个原型构式Ⅲ①「壁ドン」,构式义为“强行表白的敲墙声”。它与Ⅱ②构式共有的图式为“强行表白的敲某物声”,与Ⅱ②的区别是所敲击对象范畴缩小,凝固在「壁」上。接下来Ⅲ①通过转喻机制继续向Ⅲ②扩展,在上级图式“强行表白的敲(墙)声”的统括下,图式构式“空槽”(open slots)的范畴成员增多,实现了图式内部能产性的增强。「網トン」(纱门咚)「床ドン」(地板咚)等便应运而生。「(某物)ドン」的构式义为“强行表白时敲某物的声音”。「(壁)ドン」构式的图式如图3所示。

图3  「(壁)ドン」构式的图式图示

(三) 「壁ドン」的语法化过程

在「壁ドン」完成词汇化后,与之相关的一大串新词及流行语爆棚,构成围绕「壁ドン」的一个庞大聚合类词群。这标志着其词内成分「~ドン」发生了向词缀发展的语法化,并且能产性颇高。能产性的高低是语法化与词汇化的重要区别。「壁」在成为「壁ドン」之前可搭配的对象很多,和名词共现可有「岩壁」「城壁」等,和动词共现可有「面壁」「題壁」等;而词汇化完成后的「壁ドン」则语境大大变窄,基本不能与其他的词共现。与之相对,词内语素「~ドン」的能产性却异常强大,这说明「壁ドン」在完成词汇化后,其词内语素「~ドン」已经向语法化转移。实例如「網トン」(纱门咚)、「蝉ドン」(蝉咚)、「隅ドン」(死角咚)、「床ドン」(地板咚)、「両手ドン」(两手咚)、「ぎゅうドン」(紧抱咚)、「股ドン」(插腿咚)、「足ドン」(脚咚)、「肘ドン」(肘咚)、「手首ドン」(手腕咚)、「頭ドン」(头咚)、「おでこトン」(额头咚)和「閉じこめドン」(禁闭咚)等。它符合向附着形式发展的语法化特征,即「壁ドン」在整词词汇化完成后,词内成分发生了语法化。据此,其词汇化、语法化、构式演化的演变过程及接驳的界面可如下所示:

〖手を壁に[ドンと]つく>手を壁にドン[とつく]>壁にドン>壁ドン〗>壁/【ドン】

结 语

综上所述,首先,本文以个案实践探讨了词语型流行语词汇化、构式化、语法化的关系和程序,可以认为构式化涵盖词汇化全过程,构式化注重图式侧面,词汇化重视结构侧面,语法化则发生在两者之后。其次,本文所选三个个案均考虑了一定的代表性:“(车厘子)自由”是一个谓词性复合词,“凡尔赛(文学)”是一个体词性复合词,「壁ドン」是一个加词性复合词(日语的拟声词是副词)。再次,流行程度高是三个词的共同点。最后,流行词从诞生、兴盛到衰退,有时会很短暂,但不管流行时间长短,流行语的爆发如上所述大都是相对瞬时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回答了布林顿、特劳戈特“词汇化是渐变的还是突变的

8]34的问题:一般的词汇化可能是渐变的,但流行语的词汇化通常是突变的。这或许可以构成对“词汇化是渐变的”宏观结论的完善。

在词汇化、语法化路径及界面方面,先词汇化后语法化且语法化部分都只是词内成分,这是三个个案的共同点。“(车厘子)自由”和「(壁)ドン」的词汇化路径大不相同,但“~自由”和「~ドン」的语法化过程却高度相似,并且同样是流行部发生语法化。而“凡尔赛(文学)”的流行部并未发生语法化,这是它与另外两个词的差异。三词的微观路径也都具有一定典型性:“(车厘子)自由”“凡尔赛(文学)”是由词组出发的词汇化,「(壁)ドン」是由小句出发的词汇化。这两种源头出发的路径是词汇化形成的主要路径。因此可以说,在语法化上,“(车厘子)自由”和「(壁)ドン」是同类项;在词汇化上,“(车厘子)自由”和“凡尔赛(文学)”是同类项。最后还要指出的是,三词演化的微观路径不同应在预料之中,但“词汇化>构式内成分语法化”的宏观路径一致应该具有普适意义。这一点还有待更多更广泛的研究进行验证。

(本文内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暨第十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得到与会专家同行的赐教,特表谢意!另外,本稿在投稿期间得到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建议,谨致谢忱!)

参 考 文 献

1

梅德明: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百度学术] 

2

王寅、严辰松: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5,68页。 [百度学术] 

3

张雪梅、陈昌来: 《网络流行语“逆天”的演变与成因》,《当代修辞学》2015年第6期,第64-69页。 [百度学术] 

4

Traugott E. C. & Trousdale G., Construct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al Chang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百度学术] 

5

文旭、杨旭: 《构式化: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路径》,《现代外语》2016年第4期,第731-741页。 [百度学术] 

6

秋元実治、前田満編: 『文法化と構文化』,東京:ひつじ書房,2013年。 [百度学术] 

7

秋元実治、青木博史、前田満編: 『日英語の文法化と構文化』,東京:ひつじ書房,2015年。 [百度学术] 

8

英]劳蕾尔·J.布林顿、[美]伊丽莎白·克洛斯·特劳戈特: 《词汇化与语言演变》,罗耀华、郑友阶、樊城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百度学术] 

9

秋元実治: 『増補 文法化とイディオム化』,東京:ひつじ書房,2014年。 [百度学术]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百度学术] 

11

葛本仪: 《现代汉语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 [百度学术] 

12

李晓鑫: 《“自由”新义》,《语言文字报》2019年6月26日,第003版。 [百度学术] 

13

陈怡宁: 《“凡尔赛文学”中戏仿与对抗的分析》,《青年记者》2021年4月下,第100-101页。 [百度学术] 

14

清水均など編: 『現代用語の基礎知識2015』,東京:自由国民社,2015年。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