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佐藤利行(https://orcid.org/0000-0003-1445-804X),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六朝文学和中日语言文化比较研究。[译者简介] 荣喜朝(https://orcid.org/0000-0002-4427-2476),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日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王羲之共有近七百封书信流传于世,其中很多与道教、药方以及服食养生有关。王羲之信奉道教,在其书信中多见“道家”“大先师”“大贤”等词。他在治病方面信赖道士,在书信中会使用“救命”“祈祷”等词。在和道士许迈交往后,王羲之努力服食养生,并对药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王羲之视自己的孙辈为心灵的慰藉,在遭受孙辈接连夭折的打击后,他十分痛苦,通过药方来充实自己的现实生活,利用服食养生努力活在当下。
In Japan, the research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two Jin dynasties is regarded as extremely difficult. The reason is that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for Japanese scholars to interpret the first-hand letters and writings of the literati in this period. Take Wang Xizhi as an example. To date, there are nearly seven hundred letters by Wang Xizhi in circulation, all of which were private correspondence not written for publication. These are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the academic study of Wang Xizhi. These letters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books, which were written to be published. Wang Xizhi’s letters were completely personal and private, an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ir content correctly without a detailed knowledge of both his life and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In order to meet this challenge, the author and Dr. Morino Shigeo spent more than ten years together, and finally complet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all the letters of Wang Xizhi,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is built on the work from this collaboration between a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 and gives the perspective of Wang Xizhi’s relationship with Taoism, The article focuses on Wang Xizhi’s handwritten letters, and then explores his real image. Wang Xizhi’s writings have much to do with Taoism, medicine, food and health. In his letters, he called the Taoist priests ″great master″, ″great sage″, and in order to rely on the Taoist priests for medical treatment, he employed such words as ″ life saving″ and ″prayer″. In fact, the word ″life saving″ in these letters refers to a request for prayer from a Taoist priest, from which we can learn that Wang Xizhi believed in Taoism, trusted Taoists in healing, and developed a deep friendship with Taoist Xu Mai. Through his interactions with Xu Mai, Wang Xizhi made an effort to take sustenance and became interested in prescriptions. On the subject of health, like most of the literati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ang Xizhi preferred to take the powder of five minerals, bu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results were not satisfactory, he continued to take this toxic compound, perhaps to relieve himself of his depression through the use of drugs. In addition to the powder of five minerals, his letters also contained a large number of other prescriptions. The efficacy of most of the drugs in these prescriptions has been confirmed by later medical writings. Wang Xizhi shared his knowledge of various herbal remedies by exchanging medical tips with his friends and relatives, working together to take care of his health. In his later life, Wang Xizhi regarded his lovely grandchildren as solace for his soul. However, the successive deaths of the grandchildren brought great pain and were a great blow. From this, we speculate that one of the main means Wang Xizhi used to enrich his life may have been the medicine prescription. Perhaps, Wang Xizhi believed that relying on Taoism to study prescriptions, dietetic life-nourishing was the practice of trying to live in the present moment. It can be seen from these letters that Wang Xizhi was not only a great calligrapher, but also a flesh- and- blood son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据《晋书· 王羲之传》记载, 王羲之既是一位忧国爱民的官员, 也是一位热爱自然的风流人物。唐太宗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 《晋书· 王羲之传》的赞词为唐太宗所写的《王羲之传论》, 其中称赞王羲之曰:“ 所以详察古今, 研精篆素, 尽善尽美, 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 裁成之妙, 烟霏露结, 状若断而还连, 凤翥龙蟠, 势如倾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 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 此人而已。” [1]545
唐太宗利用自己的权力, 尽最大可能搜集王羲之的真迹, 并将这些书法作品全部用于陪葬。他不仅着迷于王羲之书法之精妙, 而且也感受到了王羲之的人格魅力。
本文欲以王羲之与道教的关系为视角, 重点研究王羲之的书信, 进而探究王羲之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
王羲之以“ 书圣” 著称, 他的书法被后世推崇为范本。作为法帖, 王羲之的众多作品流传至今, 《十七帖》即为一例。《十七帖》收录了王羲之的29封信, 因其卷首文为“ 十七日, 先书” , 故名曰《十七帖》。先来看这封位于卷首的信:
十七日, 先书, 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 为慰。先书以具示, 复数字。[2]12
信的意思是:“ 十七日, 先给您写了一封信。郗司马尚未离去。当天就收到您的回信, 不胜欣慰。先前的那封信已经都陈述清楚, 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信中的“ 郗司马” 指的是郗昙, 他是王羲之的妻弟。同时, 郗昙的女儿又是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的妻子。
咸康六年(340), 王羲之38岁, 司马昱(简文帝)为抚军将军, 郗昙担任其司马一职, 之后被任命为尚书吏部郎, 拜御史中丞。可知这封信写于咸康六年左右, 也就是郗昙官拜司马之时①(① 根据王羲之书信的内容可以推测其写于何时。详见佐藤利行《王羲之書翰繋年考証》, 载《国文学論集》1986年总第50号, 第15-26页。)。
王羲之共有近七百封书信流传于世②(② 参看森野繁夫、佐藤利行《王羲之全書翰》, (东京)白帝社1996年版。), 对研究王羲之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料。但这些书信原本不以公开为前提, 也就是说, 这些书信的性质不同于以公开为前提的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之一的“ 书” 。王羲之的书信完全是个人的私密信件, 因此对其内容的把握甚为困难③(③ 鉴于王羲之书信解读困难的特殊性, 笔者在引用书信后会对其加以解释, 以供读者参考。)。例如, 书信中有很多词是当时的口语, 因而难解其意。同时, 信中很多语法形式似乎也受到了当时口语的影响④(④ 参看佐藤利行《六朝漢語の研究— 王羲之の書翰の場合— 》, 载《安田女子大学纪要》1985年总第14号, 第19-36页; 佐藤利行《王羲之書翰中の語彙》, 载《広島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論集》2009年总第69号, 第1-16页。)。
另外, 这些信件大都是写给亲友至交的。其中很多信件仅寥廖数语, 如以下三例:“ 卿大小佳?” [2]297“ 得申近问不?” [2]79“ 今付吴兴醋二器。” [2]329第一封意为:“ 你家老小还好吗?” 次者意为:“ 能否收到关于您近况的信呢?” 最后一封意为:“ 现在, 送上两瓶吴兴醋。” 王羲之的这些书信就像我们今天用手机发短信、邮件一样, 简短随意。
另外, 在王羲之的书信中还可见“ 信使” 一词。如:
信使甚数, 而无还者, 似书疏不可得。得问, 宜示告之。知长翔田舍, 比卿还, 当知何候。须得音, 副民望, 甚善。[2]590
其意思是:“ 信使甚多, 但无人返回, 应该是得不到书信吧。若有书信, 请务必让我看一下。我听说您马上要回到长翔的田舍, 不知具体是何时, 希望得到您的回音。应民望甚好。” 这里的“ 信使” 应该是指送信的使者, 当时信使频繁往来, 王羲之应该将书信托付给了信使。
不过, 这多达近七百封的书信资料是何以流传至今的呢?对这个问题, 《晋书· 王羲之传》中的几则逸事生动地给出了答案。从这些逸事之中, 我们可以知道王羲之的真迹在其生前就已经被世人珍藏。例如:
又山阴有一道士, 养好鹅。羲之往观焉, 意甚悦, 固求市之。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 当举群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 笼鹅而归, 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1]543
王羲之爱鹅一事还可见于《晋书》中的其他记载。道士将群鹅作为筹码希求王羲之的真迹, 可见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已经受到很高的评价了。
再看如下记载, 从中不难看出王羲之书法名气之高:
尝诣门生家, 见棐几滑净, 因书之, 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 门生惊懊者累日。[1]543
又有故事如下: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 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 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 但言是王右军书, 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 人竞买之。[1]543
从《晋书》正传中记载的这些事可知,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为世人所推崇。这大概和现在我们珍藏名人书迹是一样的道理。因此不难想象, 获得王羲之真迹的人如获至宝, 并将其珍藏。下面这封信就是一例:
上方宽博多通, 资生有十倍之觉, 是所委息, 乃有南眷情。足谓何以?密示, 一勿宣此意, 为与卿共思之, 省以付火。[2]505-506
信中说道:“ 您那边土地辽阔, 物资流通频繁, 利润是这里的十倍。我觉得这才是安居的地方, 故有南迁之意。您觉得如何?这件事我只悄悄地告诉您, 请不要说出去。我只是想和您商量商量。看完就烧掉(这封信)吧。” 可见王羲之为了支撑王氏一族, 在家业经济方面也煞费苦心。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文末特地写到“ 省已, 以付火” 。鉴于这封信的内容的特殊性, 王羲之特意叮嘱对方看完后将其烧掉。但这封信却流传至今, 展现在我们面前, 想必定是收信人鉴于王羲之真迹的价值, 不忍将其烧掉吧。
就这样, 达近七百封之多的王羲之的书信被世代珍藏, 让我们在今天得以见到。
王羲之的家族世世代代信奉张氏五斗米道即早期道教。其中, 王羲之的次子凝之是一位狂热的信徒, 在《晋书· 王羲之传》中有如下记载:
有七子, 知名者五人。玄之早卒。次凝之, 亦工草隶, 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 凝之弥笃。孙恩之攻会稽, 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 出语诸将佐曰:“ 吾已请大道, 许鬼兵相助, 贼自破矣。” 既不设备, 遂为孙恩所害。[1]544
王氏一族代代信仰道教, 其中次子凝之更是信仰过深。孙恩攻打会稽时, 部下请命防备, 凝之竟不听从, 反而祈祷神灵帮助, 最后被孙恩杀害。
那么, 王羲之本人与道教的关系如何呢?下面选取王羲之书信中与道教有关的内容来进行论述, 如:
姊适复二告安和, 郗故病笃, 无复他治, 为消息耳。忧之深。今移至田舍, 就道家也。事毕, 当吾遣信视。[2]215
这封信的内容为:“ 恰好姐姐给我来了两封书信, 告知我身体安康。郗依旧病重, 无法医治, 只得让其静养, 我甚为担忧。我现在搬到了田舍, 住在道士家中。祈祷完毕后, 我给您回复。” 此处的“ 道家” 指的是道士的居所。再如:
期已至, 迟还, 具足下问耳。 当力东, 治道家, 无缘省苦, 但有悲慨。不得东, 此月问。[2]551
这封信的意思是:“ 期已到(那边)了吧。等(期)回来后给我详细说明您的状况。必须去东方请道士来治疗吧。我看不到您的信件, 只有悲伤感慨。我也没有收到东方关于本月(情况)的信。” 在这封信件中, 也出现了“ 道家” 一词。
下面的信中使用了“ 大先师” 一词, 如:
日五期结, 极以大先师之言。皆著推此, 言之无验, 如此。事君当欲知, 故及。宜停宅。[2]526
这封信的意思为:“ 一天祈祷五次, 不停地念大先师的话。虽然向神灵说了一切, 但这些话没有效果。因为您想知道这件事, 于是我便告知您。您最好留在家中。” 这里的“ 大先师” 应该是指道士。再如:
七月十六日羲之报:凶祸累仍, 周嫂弃背, 大贤不救, 哀痛兼伤, 切割心情, 奈何奈何!遣书感塞, 羲之报。[2]578
信件内容为:“ 七月十六日羲之告上:祸不单行, 周嫂亡故, 大贤也无回天之力。既悲哀又痛心, 心碎欲裂。该当如何?该当如何?送去书信一封, 心中十分苦闷。羲之告上。” 这里的“ 大贤” 应该和前封信中的“ 大先师” 相同, 都是指道士。
在上面的信中, 王羲之求助道士(“ 大先师” “ 大贤” ), 祈祷病情康复。从下面的信中可以得知, 王羲之称道士的祈祷为“ 救命” :
省别, 具足下小大问, 为慰。多分张, 念足下悬情, 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 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 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2]28
这封信的意思是:“ 看了您的告别信, 我了解了府上各位的情况, 放心了。到外地去的人很多, 想必您很担心吧。以前武昌的朋友也有很多去远处赴任, 想必您也想他们吧。大家经常来信吗?老妻近来病情严重, 请人祈祷着, 不过, 我们一直感到担忧。其他人都还算平安。我很高兴了解了你的心意。” 再如:
诸贤子粗足自枝, 注示吾弱息毁弊, 大儿恒救命, 足令人心焦。先是之欢, 于今皆为哀苦。自非复衰年所堪, 岂复以既往累心, 率事自难为怀, 如之何。[2]444-445
这封信的意思是:“ 令郎告诉我, 他们自己能干下去, 但又苦闷又疲惫。我的大儿子总是请人祈祷, 让我很担心。以前的喜悦现在都变成了悲伤和痛苦, 这些是老人不堪承受的。岂能为过往的事情烦心呢?大体上什么事情也不能顺心。我无能为力。” 还如:
怀足下可谓礼之□。今以志心寄卿, 想必至到, 论之, 救命不暇, 此事于今为奢远耳。要是事其本心。[2]492
意思是:“ 想来, 您对这件事所采取的礼仪可以称之为□。现在我把我的心情告诉您, 您必能理解我。因为讨论这件事, 就没空祈祷了。(关于礼的)事情现在与原本相去甚远, 关键是要顺从真心。”
这些例子中出现的“ 救命” 指的是请求道士进行祈祷,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王羲之在治病方面常信赖道士, 信奉道教。
另外, 王羲之所说的道士是许迈。关于许迈, 《晋书· 王羲之传》中附有其小传:“ 始羲之所与共游者, 许迈。字叔玄, 一名映。丹阳句容人也。” [1]545还记录了许迈与王羲之之间的密切往来:
初采药于桐庐县之桓山, 饵术涉三年, 时欲断谷。以此山近人, 不得专一, 四面籓之。好道之徒欲相见者, 登楼与语, 以此为乐。常服气, 一气千余息。永和二年, 移入临安西山, 登岩茹芝, 眇尔自得, 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 字远游。与妇书告别, 又著诗十二首, 论神仙之事焉。羲之造之, 未尝不弥日忘归, 相与为世外之交。玄遗羲之书云:‘ 自山阴南至临安, 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 左元放之徒, 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 羲之自为之传, 述灵异之迹甚多, 不可详记。玄自后莫测所终, 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1]545
王羲之和许迈相识于何时无从可知, 大概是王羲之来到会稽之后。通过和许迈的交往, 王羲之努力服食养生, 并对药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世说新语》言语篇载:“ 何平叔云, 服五石散, 非唯治病, 亦觉神明开朗。” [3]57其注中还引用秦承祖的《寒食散论》道:“ 寒食散之方, 虽出汉代, 而用之者寡, 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 由是大行于世, 服者相寻也。”
从魏国的何晏开始, 五石散在魏晋贵族之间大为流行, 是当时服食养生的常服之药①(① 参看佐藤利行《王羲之と五石散》, 载《広島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論集》2015年总第65号, 第1-13页。)。关于五石散, 王羲之写过以下这封信:
服足下五色石膏散, 身轻, 行动如飞也。足下更与下七, 致之不?治多少, 寻面言之。委曲之事, 实亦□人。寻过江言散。[2]397
意思是:“ 服用了您所赠的五色石膏散, 身体轻快, 行动如飞。您再分给我七服药, 可不可以?关于疗效, 等见面再谈。详情我已另外派人前往告知。待他过江后再畅谈吧。” 从这封信里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也服用五石散。还有如下信件:
追寻伤悼, 但有痛心, 当奈何奈何。得告慰之。吾昨频哀感, 便欲不自胜。举旦复服散行之, 益顿乏, 推理皆如足下所诲。然吾老矣, 余愿未尽, 唯在子辈耳。一旦哭之, 垂尽之年, 将无复理, 此当何益。冀小却渐消散耳。省卿书, 但有酸塞。足下念故言散, 所豁多也。王羲之顿首。[2]244-245
意思是:“ 每当想起就悲伤哀悼, 只是心痛, 不知道该当如何是好。收到您的信, 我心里略感宽慰。昨日, 我频频伤感, 不能自已。早上服了散后走了走, 愈发觉得疲惫。我揣摩道理, 明白一切都正如您所教诲的。但是, 我已经老了。所有的期盼都在子孙身上, 不料却要哭送黑发人。我已进入垂暮之年, 身体不可能恢复如初。服药又有什么益处呢?不过是喝点药保养而已。读您的信, 只感到酸楚。希望您能放宽心, 心情舒畅。王羲之顿首。”
文中的“ 服散” 或是指服用五石散。据此可知, 王羲之是通过服药来宽解郁闷之情的。那究竟什么是五石散呢?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1881— 1936)1927年在广州的学术演讲中, 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题论述如下:
“ 五石散” 是一种毒药, 是何晏吃开头的。汉时, 大家还不敢吃, 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 便吃开头了。五石散的基本, 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 石硫黄, 白石英, 紫石英, 赤石脂; 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4]433
其中一味也可称为“ 散” 。例如在王羲之书信中就出现过“ 紫石散” 一词:
二十九日羲之报:月终哀摧伤切, 奈何奈何!得昨示, 知弟下不断, 昨紫石散未佳, 卿先羸甚, 好消息。吾比日极不快, 不得眠, 食殊顿勿。令合阳, 冀当佳。力不一一。王羲之报。[2]169
意为:“ 二十九日, 羲之告上:这个月就要结束了, 我的感慨日益加深。无可奈何。从昨天的来信中获悉你腹泻不止。以前的紫石散似乎并未起作用, 这还是因为你先前太过劳累。请一定好好休息保养。我最近身体非常不好, 睡不着, 没有食欲。我在努力合阳, 希望能好起来。这里就不多说了。王羲之告上。” 这里的“ 消息” 可解释为休息保养, 抑或是等你的好消息之意。“ 合阳” 应是避讳阴气、迎合吸收阳气之意。
王羲之的信中有很多内容涉及药物, 如:
先生顷可耳, 今日略至, 迟委悉, 知乐公可为之慰。桃胶易得, 可以少耶?专一物不移, 乃不忠也。充迎不?致意。知阳意事进, 愿人之善。[2]389
意思是:“ 先生近日可好?大概(东西)今天就到(您那里)了吧, 详情等您的回复。想必乐公您一定会因此感到欣慰。桃胶容易得到, (用量)可以少一点。我想一直使用一种东西可能不太好。充来迎接我吗?请告知我。听说阳有仕途之志, 希望大家能多关照他。” “ 桃胶” 为桃树的树脂。《本草纲目》卷二九中称其药效为“ 和血益气, 治下痢, 止痛” 。另外, 开头的“ 先生” 就是指道士许迈。
在王羲之的信中留下了许多关于药方的内容, 如:“ 噉豆。鼠伤如佳, 今送。能噉不?” [2]390意思是:“ 吃豆子好像对鼠伤很有效。我现在就寄给您, 您能吃吗?” 从信中的内容来看, 王羲之推荐一种豆类给对方, 来治老鼠的咬伤。再如:
石脾入水即干, 出水便湿; 独活有风不动, 无风自摇。天下物理, 岂可以意求, 唯上圣乃能穷理。[2]392-393
信中说:“ 石脾这种矿物入水即干, 出水便湿。独活这种植物, 有风不动, 无风自摇。天下万物的道理岂是凡人所能推测理解的?大概只有圣人才能通达其理吧。” 这里提到的“ 石脾” 在《本草纲目》石部中有记载:“ 石脾生于西戎卤地, 为碱水结成者。” 而关于“ 独活” , 《本草纲目》的草部中载其“ 治诸中风、湿冷” 。王羲之似乎深谙这两味药的特征。另如:
须狼毒, 市求不可得。足下或有者, 分三两。停须, 故示。[2]392
意思是:“ 我需要狼毒这味药, 在市面上买不到。您如果有的话, 请分给我三两。我会在这里等您, 故而写信给您。” 据《本草纲目》草部记载, 狼毒有“ 治聋” 的疗效, 可能是王羲之那里有人患耳疾, 等待用药。
与聋相关的书信还可见下则:“ 天鼠膏, 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2]27意为:“ 天鼠膏据说可以治愈耳聋, 有效果吗?如果有效, 那真是重要的药材了。” 在王弘的《十七帖述》中也有“ 凡鼠胆能治耳聋” 一句。
综上所述, 王羲之与亲友共享各种药方的知识, 互通有无, 并一起努力服食养生。
在生活中, 王羲之视可爱的孙辈为心灵的慰藉。他曾经给好友周抚写过这样一封信:
吾有七儿一女, 皆同生。婚娶以毕, 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 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 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 故具示。[2]228
意思是:“ 我有七子一女, 都是一母所生。他们大都已成家, 只有最小的孩子还没有结婚。等他也结了婚, 我大概就可以去您那里了。我现在有孙、外孙共十六人, 眼前颇感安慰。您对我情深意厚, 所以特别具陈以告。” 如信中所言, 对王羲之来说, 可爱的孙辈是给自己带来欢乐的不可替代的存在。
“ 足慰目前” 这句话反映了王羲之的一种思想, 我们可以在以下信件中再次看到这个词:
十月七日羲之报:前过足下所, 得其书, 想殊有劳弊。然叔兄子孙有数人, 足慰目前。[2]474
意思为:“ 十月七日羲之告上:前些时候经过您那里时, 收到那封信。想必他一定有很多辛苦之处。但是叔兄那里有子孙数人, 想必足以慰藉目前的心情吧。”
但是, 可爱的孙辈却接连夭折, 给王羲之带来痛苦的打击。他在信中说:
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 了不令民知。昨来忽发痼, 至今转笃。又苦头痈, 头痈以溃, 尚不足忧。痼病少有差者, 忧之焦心, 良不可言。顷者, 艰疾未之有。良由民为家长, 不能克己勤修, 训化上下。多犯科诫, 以至于此。民唯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想官奴辞以具。不复多白。上负道德, 下愧先生。夫复何言?[2]233
意思为:“ 官奴的小女玉润生病已经十多天了, 完全不令我知晓。昨天旧疾突然发作, 到现在越来越危急。而且苦于头上生的疮, 疮口已经溃破, 这倒不足以担心了。只是旧疾几乎不见好, 令人忧虑焦心, 真是苦不堪言。我近年从未见过这么棘手的病。我作为家长, 不能克己修身, 教化一家老小, 多犯戒律, 以致如此。我谨诚心诚意待罪, 这并非平常的套话。想必官奴已经详细说明了, 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上负道德, 下愧先生,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从信的内容来看, 这大概是写给为官奴即王献之之女玉润看病的道士的信。但最终王羲之还是不得不面对孙女的夭折, 他的悲痛无以复加。信中说:
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 遂至不救。愍痛贯心, 奈何!吾以西夕, 至情所寄, 惟在此等, 以荣慰余年, 何意旬日之中, 二孙夭命。旦夕左右, 事在心目, 痛之缠心, 无复一至于此!可复如何?临纸咽塞。[2]235
这封信的意思是:“ 延期、官奴的小女都得了急病, 以至不救, 令我痛彻心扉, 当可奈何。我已日薄西山, 唯一的感情寄托都在孙辈们。本以为他们可以安慰我的余年, 何曾想到, 不出十天, 两个孙女竟相继殒命。时时处处, 往事都历历在目。悲痛缠绕心间, 没有比这更让人悲痛的事了。到底可如何是好?写到这里我不禁呜咽哽塞。” 这封信开头的“ 延期” 是王延期, 也就是王羲之的兄长籍之的儿子①(① 关于王延期, 可参看森野繁夫《王羲之伝論》, (东京)白帝社1997年版。)。我们可以想象, 在痛失年幼的孙女之后, 王羲之希求过好当下的愿望一定越来越强烈了。
曹操《短歌行》中曰:“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5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绝非所谓“ 刹那主义” 的感情。作者并非在追求一时的快乐, 而是在不断地充实当下的现实生活, 因而, 倒不如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想法。王羲之所说的“ 目前” 之娱与《短歌行》中曹操的想法不是正好相通吗?王羲之充实生活的手段之一可能就是研究药方。也许, 王羲之认为研究药方、服食养生就是活在当下的实践。
陶弘景(456— 536)的《真诰》记载了王羲之与道教的关系。《真诰》是真人的启示, 由陶弘景编辑而成, 内容是杨羲、许谧等人记录的其师南岳夫人即魏华存和其他真人的下界口授之语。据说《真诰》中包含了以茅山为根据地发展起来的道教派别即上清派的教理。在《真诰》卷十六“ 阐幽微” 第二中有如下记述:“ 逸少有事, 系禁中已五年, 云事已散。” [6]201这是真人关于王羲之在冥界这一消息的启示之语。对此, 陶弘景有如下解说:
逸少即王廙兄旷之子, 有风气, 善书。后为会稽太守, 永和十一年去郡, 告灵不复仕。先与许先生周旋, 颇亦慕道, 至升平五年辛酉岁亡, 年五十九。今乙丑年, 说云五年, 则亡后被系。被系之事, 检迹未见其咎, 恐以怼憾告灵为谪耳。[6]201
据此可知, 王羲之在永和十一年(355)去官后, 与许先生即道士许迈周游山野, 笃信道教。关于真人的启示“ 王羲之亡后五年, 有牢狱之灾, 但终究无罪” , 陶弘景认为:“ 经过各种调查, 王羲之没有任何值得惩处的地方。大概是因为他在父母墓前立誓去官之际, 以‘ 怼憾’ 之念告慰了双亲之灵吧。”
《晋书· 王羲之传》中记载了王羲之在双亲墓前的誓言。该誓言如是开头:“ 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 小子羲之, 敢告二尊之灵。” [1]543该誓言的末尾有与许迈交流的内容:“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 采药石, 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 穷诸名山, 泛沧海, 叹曰:‘ 我卒当以乐死。’ ” [1]543该内容与王羲之传后所附的许迈传的内容一致。
本文以王羲之的书信为中心考察了王羲之与道教的关系。由于这些书信出自王羲之之手, 从中流露出的自然是他的真实情感。但正所谓“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易经》), 要想完全了解王羲之的内心世界并非易事。
回想起来, 笔者和恩师森野繁夫(1935— 2013)博士一起致力于王羲之书信的翻译, 自1987年在白帝社出版《王羲之全书翰》以来, 已经过去了30余年。其间, 笔者以这些书信为资料写了几篇关于王羲之的论文, 很多研究者也在参考《王羲之全书翰》后取得了大量成果。
今后笔者将更加深入地解读王羲之的书信, 通过综合《晋书》《世说新语》及其注释, 进一步探索王羲之真实的人生世界。
[1] |
|
[2] |
|
[3] |
|
[4] |
|
[5] |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