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for 41 Years (1980-2020): History and Prospects |
Xie Guiping1,2,3, Zhang Huili1 |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2.Research Center for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3.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
|
|
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three climaxes in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since modern times and the studies experienced the greatest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climax starting from the 1980s to the present. In order to have a clear picture of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over the past 40 years, the paper, based on the Chinese academic papers o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and supported by a few monographs on Dangdang.com since the 1980s, analyzes and reviews the history, predicaments and expected scenarios of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past 41 years with the thread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rontier studies discipline by means of data analysis, time sequence and summary of contents.In the analysis, the paper divides the evolution trajectory of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into four stages: Incubation and Referring (1980-1990), Proposing and Interpreting (1991-2000), Appealing and Constructing (2001-2010), Deepening and Contending (2011-2020)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data graphs, the number of papers on frontiers and frontier studies, and the reality of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in each period on the CNKI. 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frontier history and geography. Chinese frontier history and geography had the greatest number of achievements and the greatest impact. However,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have expanded from Chinese frontier history and geography to other fields with deeper frontier studies in academia and major achievements are as follows. First, mature frontier theories, e.g. “National Space Organism Theory”, “Frontier Theory of Activity” and “Mutual Frontier Theory”,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mainland from Chinese Taiwan and some foreign countries. Second, scholars of different fields have made multi-faceted and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frontier”, so the concept of frontier comes to be divers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of frontiers to be clear. Third, some new branches of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or related disciplines, e.g. frontier economics, frontier politics, frontier security, are constructed. Fourth, the basic disciplinary system of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the disciplinary nature, 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come to be clarified. Fifth, there have been academic debates on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e.g. on “frontier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frontier realism”.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are still facing some predicaments though major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past 41 years. First,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needs to be further integrated, the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 to be made clear, more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be done, comprehensive studies to be made, research scope to be broadened and more dialogu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o be expected. In the future,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should aim at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national interests and national security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definition of frontiers, and both “hard frontiers” and “soft frontiers” should be studied. Second, studies should go beyond China in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shift from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to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in research patterns; third, disciplinary boundary and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 should be clarified; meanwhil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search should be equally highlighted. Only in this way can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be scientific, systematic, intensive and refined.
|
Received: 24 September 2021
|
|
|
|
1 马大正: 《关于构筑中国边疆学的断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13页。 2 李国强: 《中国边疆学学科构筑的透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6-11页。 3 周伟洲: 《关于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几点思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1期,第1-9页。 4 邢玉林: 《中国边疆学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第1-13页。 5 王慎之: 《区域经济学的几个问题》,《财经科学》1987年第4期,第17-22页。 6 马大正: 《略评台湾学界对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研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90年第6期,第26-30页。 7 吴楚克: 《如何以马克思主义认知边疆理论的建设与研究》,《前沿》2003年第5期,第109-112页。 8 步平: 《让中国边疆学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第10-12页。 9 马大正: 《思考与行动——以边疆研究深化与边疆中心发展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第1-5页。 10 马大正: 《深化边疆理论研究与推动中国边疆学的构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页。 11 常红、杨牧: 《〈边疆蓝皮书:中国边疆发展报告(2019)〉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边疆获得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2020年1月14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0/0114/c1002-31548058.html,2021年5月2日。 12 吕文利: 《新世纪中国边疆学的构建路径与展望——兼论中国边疆理论的三个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2期,第1-12页。 13 孙宏年: 《相对成熟的西方边疆理论简论(1871—194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12-21页。 14 章永俊: 《西方近代边疆理论的初步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1-11页。 15 于沛: 《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第31-38页。 16 美]拉铁摩尔: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7 张世明、王济东、牛昢昢主编: 《空间、法律与学术话语:西方边疆理论经典文献》,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18 王欣: 《中国边疆学构建面临的几点理论挑战——以拉铁摩尔、狄宇宙和濮德培为例》,《思想战线》2014年第3期,第1-6页。 19 徐黎丽、卫霞: 《中西边疆研究的差异性对中国边疆研究的启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49-55页。 20 周伟洲: 《论中国与西方之中国边疆研究》,《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第72-82页。 21 罗中枢: 《边疆的个性与共性及边疆研究的理论创新》,《理论与改革》2019年第2期,第107-118页。 22 周平: 《国家视阈里的中国边疆观念》,《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2期,第62-72页。 23 吕文利: 《何谓“边疆”——论中国“边疆”概念的三重空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145-152页。 24 周卫平: 《论中国边疆研究的特点及面临的困难》,《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2期,第59-66页。 25 徐晓光: 《边疆经济学初探》,《学术交流》1986年第6期,第106-108页。 26 吴楚克: 《中国边疆政治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 余潇枫、徐黎丽: 《“边安学”刍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5-18页。 28 周平: 《我国边疆概念的历史演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86-91页。 29 罗中枢: 《论边疆的特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47-53页。 30 何明: 《边疆特征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130-136页。 31 李大龙: 《“中国边疆”的内涵及其特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3期,第12-21页。 32 杨明洪: 《试论边疆的“二重属性”》,《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100-112页。 33 周平: 《论边疆的国家属性——我国边疆若干基本问题析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第4-11页。 34 崔龙鹤: 《建立边疆经济学刍议》,《经济纵横》1985年,第66-67页。 35 牛德林: 《边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意义》,《函授教育》1994年第4期,第10-25页。 36 梁双陆: 《边疆经济学: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边疆经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7 孙勇: 《亟待建立的边疆经济学》,《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12期,第11-13页。 38 吴楚克: 《“边疆政治”: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5期,第15-18页。 39 周平: 《论中国的边疆政治及边疆政治研究》,《思想战线》2014年第1期,第7-15页。 40 李星、董翔: 《关于构建边防学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军事科学》2003年第3期,第9-14页。 41 李星: 《边防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 42 张保平: 《边防学的建构:学科价值属性与基本范畴》,《武警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5-12页。 43 余潇枫、徐黎丽、李正元等: 《边疆安全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44 毕天云: 《中国边疆社会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45 许明哲: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105-110页。 46 杨建新: 《边疆研究三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第5-6页。 47 刘啸霆: 《现代边疆与边疆学初论》,《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1-4页。 48 方铁: 《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2期,第1-9页。 49 郑汕: 《中国边疆学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50 方铁: 《试论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6-22页。 51 吴楚克、赵环宇: 《中国边疆学的新时代特征和知识原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5-9页。 52 杨明洪: 《反“边疆建构论”:一个关于“边疆实在论”的理论解说》,《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133-144页。 53 孙勇、王春焕、朱金春: 《边疆学学科构建的困境及其指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3-18页。 54 杨明洪: 《关于“边疆学”学科构建的几个基本问题》,《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68-74页。 55 吴楚克、马欣: 《解构边疆观与重构边疆学》,《思想战线》2019年第2期,第50-56页。 56 周平: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利益边疆》,《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5期,第22-26页。 57 杨成: 《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第17-22页。 58 陈迎春: 《战略边疆与中国和平发展》,《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5期,第43-48页。 59 陈迎春: 《战略边疆:助推中国和平发展的切入点》,《世界地理研究》2011年第2期,第37-45页。 60 周平: 《中国边疆政治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 61 李大龙: 《新时代边疆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18-26页。 62 李大龙: 《边疆研究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西部发展研究》2018年第2期,第3-12页。 63 李大龙: 《笔谈二:新文科建设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5-7页。 64 李大龙: 《试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年第2期,第1-11页。 65 朱尖: 《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以研究成果关键词分析为中心》,见邢广程编: 《中国边疆学》第13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70-83页。 66 吕文利: 《构建中国边疆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3期,第28-32页。 67 马元喜: 《中国边疆研究的前沿热点分布及发展趋势分析——基于CNKI刊源(1999—2019)的文献计量统计》,《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79-87页。 68 徐黎丽: 《国家利益的延伸与软边疆概念的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41-47页。 69 邢广程: 《关于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4期,第3-16页。 70 邢广程: 《开拓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新局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2期,第1-4页。 71 何明: 《笔谈一:如何破茧成蝶?——论边疆研究的范式转换与中国边疆学的建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1-4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