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言的符号性与文学言语 |
|
Semiotics of Language and Literary Parole |
|
摘要 语言不是观看世界的透明窗户。语言的符号性使文学言语拥有了特殊的语用方式,产生其自身的意义。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对文学文本中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使用作了具体探讨。文学符号的所指在指称上力求具像,但在内涵上却力图制造多义性,形象则将这两种特性集于一身。因而,隐喻和象征就成了文学表现的主要课题。另一方面,通过对音调、韵脚、韵律及节奏的对应性处理,语言的能指也被用来表现意义。由此可见文学意义产生方式的特殊性
|
|
|
[1] |
王子今. 蚕桑与汉晋河西社会生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5-15. |
[2] |
赵大旺, 刘进宝. 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互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16-27. |
[3] |
罗帅. 汉字传入西域的历史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28-39. |
[4] |
刘先江, 彭淇琛.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人类自我意识的主奴辩证法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40-49. |
[5] |
顾青青, 高力克.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理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50-62. |
[6] |
傅颖, 邬爱其, 陈磊, 胡敏. 促进还是抑制:家族涉入对专精特新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63-83. |
[7] |
卢圣华, 汪晖.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民营企业诉求:基于“地方领导留言板”和大语言模型的实证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84-97. |
[8] |
杨知文. 论法律职业伦理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机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98-110. |
[9] |
孙海波. 反思以后果为导向的司法裁判思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111-123. |
[10] |
黄鹏程. “东南二老”与康乾之际的诗学承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124-135. |
[11] |
王卉, 杨金才. 《乌有乡消息》中双重英国性的探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136-149. |
[12] |
尚永琪, 洪寅欣. 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指南车复原及其政治象征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150-160. |
[13] |
. 2024年第九期目录[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0-. |
[14] |
肖朗, 王恒. 富兰克林与韦伯斯特英语教育思想比较考察[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8): 5-21. |
[15] |
许翾. “双一流”高校高层次人才自主式嵌入的路径与机制创新[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8): 22-3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