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李金发是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开山祖”。他的诗作大量使用象征、比喻、通感、意象,以怪异、神秘、晦涩、颓废被称为“诗怪”,并被当作食洋不化的例证而受到批评,这是不公正的。造成李诗的不被理解以至遭到很多人批评的原因有三:其一,李诗的主题多为死亡、梦境、幻觉及破灭的爱情等,改变了传统诗歌惯用的主题。其二,李诗的内容虽歌咏家国、爱情、艺术、自然等,但大抵歌其悲哀的一面,是消极的。其三,李诗的形式带有明显的欧化痕迹,大量比喻、通感的运用、意象的跳跃,使得解读困难。事实上,李诗在新诗的探索实践中对诗歌艺术有独特贡献,其艺术个性与独创性,在新诗艺术上有深远影响。从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到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人的创作,再到到20世纪70至80年代盛行的“朦胧诗派”,都与之有着血脉联系。可见,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不是无病呻吟和毫无意义的,而是具有超前意识和一定价值的作品。
|
|
关键词 :
中国现代文学,
李金发,
象征主义,
诗歌
|
|
[1] |
黄鹏程. “东南二老”与康乾之际的诗学承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124-135. |
[2] |
潘夏星, 刘海涛. 汉语诗歌写作的演化轨迹:系统、词类与信息[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 104-115. |
[3] |
孙立尧. 论黄庭坚的“典故程式”[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2): 138-150. |
[4] |
刘海涛 方昱. 忠实原则与诗歌翻译的风格变异: 以《飞鸟集》三个译本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4): 76-. |
[5] |
曾大兴. 气候(物候)的差异性与文学的地域性----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3(3): 83-92. |
[6] |
杜若鸿. 北宋重要诗案与诗歌发展的转向[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3): 168-177. |
[7] |
吴笛. 论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独创性[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4(4): 131-. |
[8] |
张德明. 玄学派诗人的男权意识与殖民话语[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1(5): 3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