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近代西方人的主体性不是自然的或天赋的,而是一种被人为地建构起来的现代性话语.这种建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文学在内.18世纪兴起并广泛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书信体小说在建构近代西方主体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它以其私密化的性爱题材、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主观的和即时性的时空模式以及充分的对话性,建构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主体性话语,最终将近代西方历史主体从传统的集体性社会引出,走向以个体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
|
|
关键词 :
书信体小说,
现代性,
主体性,
话语
|
|
[1] |
李程. 辨味言诗: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醇”[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3): 138-149. |
[2] |
韩书安. “鸢飞鱼跃”:一个理学隐喻的生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2): 152-160. |
[3] |
王鑫. 另一种现代化:西方现代性自我想象中的中国[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1): 21-31. |
[4] |
张柔然, 王家宁. 基于旅游者视角的世界遗产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认知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1): 112-128. |
[5] |
朱渝阳. 现代性视域下哲学基点的重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9): 131-139. |
[6] |
段治文, 张晓委.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建构与阐释[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2): 17-30. |
[7] |
王杰. 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结构论纲[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1): 5-16. |
[8] |
施旭. 文化话语视域下的中国外交[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1): 102-117. |
[9] |
严松. 数字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流失风险及其应对机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0): 15-27. |
[10] |
袁靖华, 邓洁. “华莱坞电影”的理论旅行[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9): 86-103. |
[11] |
屠友祥, 侯明珠. 分离与接合:激情话语在叙事话语中的展开机制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2): 126-140. |
[12] |
胡开宝, 张晨夏. 中国当代外交话语核心概念对外传播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5): 99-109. |
[13] |
屈文生, 王孜政.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与世界秩序的形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3): 166-181. |
[14] |
孙超. 重建市民记忆:近代早期伦敦的历史话语与集体认同[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2): 216-228. |
[15] |
李静松. 超越生产主义——探析全球农业食物体系转型进程中的锁定效应[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6): 3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