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从诗的存在形态看,诗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具有符号与系统的基本特性."语言艺术说"与"意象符号说",不仅是对诗的切入角度的不同,而且是理论思维方法的不同,由此带来对诗本体认识的差异.意象的运动自表象始,其最终目标不是通常所说的指向意境,而是指向情境,情境才是诗的整体审美效应的表现形态.
|
|
关键词 :
意象,
语言,
运动,
情境
|
|
[1] |
周义凯, 刘海涛.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兼述虚拟言语社区的地位和功能[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8): 124-137. |
[2] |
王娅婷, 张慧玉. 中国法律法规中语言权利的历时演进研究:1949—2022[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4): 86-99. |
[3] |
赵云. 世界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空间表达的建构模式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1): 99-111. |
[4] |
胡俊. 论蔡仪的“典型意象说”及相关神经美学思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6): 46-57. |
[5] |
刘召明. 从杨维祯入吴看元末古乐府运动的演进与文坛格局的重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6): 132-141. |
[6] |
雒自新. 心智行动视域下的矛盾信念[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4): 49-59. |
[7] |
方一新, 卢鹭. 近十余年从语言角度考辨可疑佛经成果的回顾与展望[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2): 5-28. |
[8] |
付祥喜. 土白入诗:新月诗派对新诗语言的探索与试验[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2): 45-58. |
[9] |
吴庆军. 京味文学英译的京味再现[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1): 118-131. |
[10] |
李哲罕. 从拉丁语两次兴衰看语言文字由“厚”到“薄”的发展[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 160-168. |
[11] |
谢俊涛. 汉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专用字的形音厘定及其启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6): 112-119. |
[12] |
曾向红, 罗金. “健康丝绸之路”构建的“政府—社会”复合路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3): 5-21. |
[13] |
程工, 刘家琪. 论语言学在亚洲文明研究中的作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2): 87-99. |
[14] |
王艺臻, 王小潞. 汉语字谜神经加工过程与建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2): 100-109. |
[15] |
沈骑, 赵丹.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语言文字规划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0): 5-1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