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中国的日月神话中,蕴涵了一个由象征原型建构起来的民族精神模式:一是太阳神话的象征原型,由日神帝俊转化而成的三足"踆乌",熔铸了父神创造万物的理性进取精神;二是月亮神话的象征原型,由月神常羲转化而成的母神嫦娥以及作为生殖神的蟾蜍、兔子,整合了母神通过生育而实现的种族不死的永恒精神,汉魏六朝之际形成的桂与吴刚神话,则把这种追求永恒的精神落实到了个体之上;三是日月和合的象征原型,它代表了刚刚摆脱无意识之"水"后所形成的对永恒之进取的文化新人的产生.
|
|
关键词 :
日,
月,
神话,
原型,
象征
|
|
|
[1] |
秦桦林. 日藏敦煌《道要》写卷研究拾遗[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5): 42-52. |
[2] |
周妍. 叶德辉与诸桥辙次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4): 100-. |
[3] |
王连旺. 1811年日朝外交中的交流机制与文化主导权争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4): 110-. |
[4] |
肖朗 苏青. “另类”留学及交流的诸多面相——近代日本外务省第三种普通补给生留华初探[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5): 13-. |
[5] |
段愿.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史学贡献及对地方当代史编纂的启迪[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3): 189-. |
[6] |
林家骊 何玛丽.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与北朝文[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1): 161-. |
[7] |
张惠芳. “是不是”问句的日译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6): 83-. |
[8] |
秦桦林. 1909年北京学界公宴伯希和事件补考——兼论王国维与早期敦煌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3): 44-. |
[9] |
颜士梅 陈丽哲 张钢. 并购情境下领导群体原型典型性与下属上向信任的关系——组织身份凸显性的调节作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3): 217-. |
[10] |
肖朗. 东西文化观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以日本“另类”启蒙思想家中村敬宇为考察中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1): 147-. |
[11] |
高平. 日本近代咏史诗的三个文明世界[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6): 167-. |
[12] |
肖朗 孙莹莹. 梁启超的《和文汉读法》及其对清末民初思想界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1): 60-. |
[13] |
王忻 何哲. 界理论视阈下的日语助词マデ、マデニ考察及其偏误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6): 14-. |
[14] |
毛振华. 龟井南冥《春秋左传考义》的注释方法及其学术史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6): 16-. |
[15] |
荣新江. 日本散藏吐鲁番文献知见录[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4): 16-2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