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中国河流名称的分布具有区域特征:北方以称"河"为主,南方以称"江"为主,黄河、长江之间则有称"水"的."北河南江"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江、河"词源如何?这一切成了汉藏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罗傑瑞、梅祖麟、桥本万太郎等学者为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假说.他们认为,"江、河"均非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而是分别借自南亚语和蒙古语.桥本万太郎还进一步假设,汉语是南岛语言和阿尔泰语言南北夹击的产物,而"江、河"名称的来源正是在基本词汇方面反映了这一南北推移过程.上述说法在汉藏语言学界似乎已成定谳.然而,这些假设中有关"江、河"词源的部分有违历史事实.梅祖麟和桥本万太郎都声称汉语中的"河"借自于蒙古语,这种假设主要建立在上古汉语中"河"的语音形式gal和蒙古语中"河"的语音形式rool的联系上,以及"河"所呈现的地理分布上.根据语言学、民族学、历史文献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例如来自汉语词源的证据,来自蒙古语的反证,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国语>、<庄子>、<楚辞>、<战国策>等)的证明,以及"河"在中国历史地志中的分布以黄河为中心、分别向南和向北两边扩散的史实,证明"河"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基本词,它的词源不是蒙古语,至于"河"在别的语言中的相对应的形式,很可能是受汉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另外,区别本民族固有基本词和外来借词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语言的固有基本词的命名过程,必定具有某种共同点,并且是在一个完全同词源的系统中形成的;外来借词则不具备这些特点.
|
|
关键词 :
汉语,
河,
词源
|
|
[1] |
沈文凡, 谢梦莹. 唐诗人崔备家族及任官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5): 97-114. |
[2] |
敬淼春. 农田水利开发与湖运关系演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3): 127-137. |
[3] |
王月婷. 从形式标记看上古汉语对象论元与受事论元的区分[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2): 131-141. |
[4] |
李无未, 李逊. 东亚之眼:汉语音韵学史几种审视方式[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8): 124-138. |
[5] |
刘慧梅, 周雨. 从休闲到休闲哲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5): 94-106. |
[6] |
李哲罕. 从拉丁语两次兴衰看语言文字由“厚”到“薄”的发展[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 160-168. |
[7] |
谢俊涛. 汉语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专用字的形音厘定及其启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6): 112-119. |
[8] |
王艺臻, 王小潞. 汉语字谜神经加工过程与建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2): 100-109. |
[9] |
潘夏星, 刘海涛. 汉语诗歌写作的演化轨迹:系统、词类与信息[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 104-115. |
[10] |
边田钢. 汉语史视角下的《淮南子》校释新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3): 153-165. |
[11] |
王小潞 王艺臻.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4): 120-. |
[12] |
边田钢. 试论古文字资料对上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启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3): 175-. |
[13] |
王月婷. 异读系统中上古汉语的语言运作模式以及相关形态标记的讨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3): 164-. |
[14] |
金健人. 论汉语语形的美学功能[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2): 40-. |
[15] |
史文磊 谷雨. 说汉语介词的一种从句现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2): 4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