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它在古代美学史上的发展可分为四期:先秦,荀子基于性恶论,主张以音乐和谐情感的作用,弥补礼义强扭人性的刻意、划一之偏,首次提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移风易俗命题;秦汉之际,<乐记>从理论上进一步突出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而<吕氏春秋>、<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修正并重新解释了该命题;到汉代,由于谶纬迷信的泛滥,命题的意识形态性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被相应地神学化,后经<白虎通>的阐释,该命题被正式颁布为官方意识形态;魏晋时期,嵇康从道家自然人性论出发,否定了音乐移风易俗的道德性、神学性及政教性,弱化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
|
|
关键词 :
移风易俗,
政教,
意识形态,
人性,
音乐,
情感
|
|
|
[1] |
丁中正, 刘同舫.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完整性?[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5): 139-148. |
[2] |
李飞跃. 重审唐宋词体研究的现代音乐学视角[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5): 180-. |
[3] |
段治文 苏悦. 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国际话语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4): 5-. |
[4] |
岳文泽 裘双双 张群 杨华珂. 新媒体时代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话题演进与情感判别[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4): 105-. |
[5] |
刘清平. 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解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1): 141-. |
[6] |
刘志军. 童年期留守经历的情感补偿与代际效应[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5): 133-151. |
[7] |
张春义. 校谱之风与南宋典雅词派的兴起----从曲谱流传角度看词派形成的音乐背景[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4): 158-172. |
[8] |
朱晓峰. 配偶权侵害的赔偿责任及正当性基础[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6): 103-. |
[9] |
刘清平. 自由意志能够随机偶然地行善作恶吗?——析趋善避恶的人性逻辑[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5): 67-76. |
[10] |
罗卫东 张亚萍.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2): 97-. |
[11] |
陈笃升 王重鸣. 组织变革背景下员工角色超载的影响作用: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3): 143-157. |
[12] |
陈露茜. 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校选择运动”中的意识形态冲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3): 166-176. |
[13] |
顾明栋. 后殖民理论的缺憾与汉学主义的替代理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1): 179-188. |
[14] |
徐向东. 伯林的自由概念与人性[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5): 18-30. |
[15] |
刘慧梅 [加拿大]戈登·沃克. 文化、自我建构与中国人的休闲[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4): 146-15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