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德刑法在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分类及类罪名上有差异.在具体罪名的设置上,德国刑法要比中国刑法细致得多,特别是确立了"危害和平罪"与"危害民主法治国家罪"两个罪名,值得中国刑法借鉴;而中国刑法中确立的"分裂国家罪"与"颠覆国家政权罪"在是否能够由非暴力方式构成上与德国刑法的规定有着差异.当中国刑法将侮辱、诽谤国家领导人及国旗、国徽的行为予以普通刑事化评价时,在德国刑法中却将此类行为视为危害国家利益的犯罪,在法律评价上显得更为合适.两国刑法均将言论与文字的形式作为犯罪行为的表现之一,表明对言论治罪并非社会主义国家刑法所独有.在"叛乱罪"与"叛国罪"的构成设计上,两国刑法规定也是各有所长.
|
|
关键词 :
危害国家安全罪,
犯罪,
比较研究
|
|
[1] |
赵东. 马恩经典文本中的刑法思想阐释及其当代价值[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5): 107-123. |
[2] |
胡铭 钱文杰. 侦查与调查: 职务犯罪追诉的模式演进及制度完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5): 97-. |
[3] |
宋丹贵 李德高. 汉语双字词常模特征跨词性对比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1): 120-. |
[4] |
高艳东 张琼珲. 论共享使用权的保护必要性及路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1): 227-. |
[5] |
卢建平 王晓雪. 以审判为中心视角下检察权的定位与运行[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3): 156-. |
[6] |
杜 宇. 犯罪观的“交锋”:“刑事和解”与传统犯罪理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2): 187-200. |
[7] |
史晋川;吴兴杰.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流动人口与 刑事犯罪率的实证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1): 73-. |
[8] |
张燕婴. 陆心源《仪顾堂集》的版本[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1): 148-. |
[9] |
邱戈. 比较语境中的媒介身份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5): 119-. |
[10] |
叶良芳. 罪数论的体系性反思与建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4): 69-. |
[11] |
于语和 刘志松. 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及其重构——兼论民间调解对犯罪的预防[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2): 35-. |
[12] |
褚良才. 中外古代军语的比较研究——兼论对"汉字文化圈"的新认识[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2(3): 70-. |
[13] |
童兆洪 章恒筑. 判决理由改革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2(2): 25-. |
[14] |
陆坚. 日本俳句里的中国词曲印记[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1(5): 30-. |
[15] |
周振晓. 犯罪定义新表述[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1(2): 7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