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并有其心理动因."我们"可以指"我","我"可以用来指"我们"或"我们的"、"我国"等,"咱"、"咱们"可以单指"我"、"你"等.得体的第一人称代词虚指,有利于引起接受者的注意,有利于激发接受者的代入感,有利于表达者情绪情感的抒发,有助于表达和接受的良性互动以及语言符号与言语使用者之间的关联.
|
|
关键词 :
第一人称代词,
虚指,
心理动因,
语境
|
|
[1] |
马里扬. 潜能转化如何可能:北美中国词学研究现状局外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5): 187-. |
[2] |
王小潞 郑伟. 双关语的语义通达模型及其认知神经加工特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2): 115-. |
[3] |
胡星铭. 怀疑主义与认知价值[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3): 173-. |
[4] |
曹丹红. 西方文论研究与翻译视野[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1): 138-. |
[5] |
何刚. 文化指示方式的解释----以当代美国英语话语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6): 174-184. |
[6] |
何莲珍 吕洲洋. 语言测试研究的新视角:批判语言测试[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3(6): 164-173. |
[7] |
张节末 袁靖. 诗学中的''并置''----从西方到东方的考察[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6): 36-48. |
[8] |
庞继贤 叶宁. 西方语类理论比较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41(2): 160-. |
[9] |
邢建昌. 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三个维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1): 13-. |
[10] |
吴越民. 在跨文化语境中解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4): 109-. |
[11] |
席建国 刘冰. 语用标记语功能认知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4): 190-. |
[12] |
施旭. 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1): 131-. |
[13] |
肖家燕 庞继贤. 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5): 193-. |
[14] |
张节末 刘毅青 闫月珍 徐承 李春娟. 比较语境中的误读与发明——推求徐复观、叶维廉、高友工、方东美等学者重建中国美学的若干策略[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4): 101-. |
[15] |
金健人. 文学研究:正在越来越远离文学吗?——当代文学研究变化轨迹的理据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3): 9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