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场"和"隐喻"既是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也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两个主题.德里达对这两个概念的兴趣来自于他独特的哲学关注点,他把它们看作形而上学幻觉的发源地,关注它们的定性;文学则完全不关心纯粹的在场和隐喻是否可能,也不关心它们的定性,而只关心怎么把在场和隐喻游戏做好.两者的裂痕表明了德里达解构理论对文学理论的不洽适性,看来,并不存在把一种以哲学为旨趣的理论应用到文学研究的直接通道.由此可见,我国文艺学界应对将德里达的概念和理论直接用于文学批评的做法进行检讨.
|
|
关键词 :
在场,
隐喻,
解构理论,
文学理论
|
|
|
[1] |
陈新宇. 韦尔纳茨基的思维格局及其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170-. |
[2] |
黄华新 洪峥怡. 从句法到语用:隐喻的真值条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3): 120-. |
[3] |
李莹 莫雷 史大鹏 张学新. 不同性质汉语隐喻句认知加工的fMRI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6): 8-. |
[4] |
王天翼王寅. 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4): 52-62. |
[5] |
王小潞 冯骏. 隐喻加工脑区的关联因素[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1): 134-146. |
[6] |
张国清 张翼飞. 亚当.斯密和文明社会的四个隐喻[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5): 5-. |
[7] |
庄孔韶 方静文. 从组织文化到作为文化的组织[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5): 18-. |
[8] |
刘海涛. 语言网络:隐喻,还是利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41(2): 169-. |
[9] |
武亚军 冯晓岚 许德音 . 战略理论的隐喻、范式及整合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2): 98-109. |
[10] |
张建理 叶 华. 汉语双数量词构式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3): 149-. |
[11] |
刘阳. 文学理论是在何种意义上联系文学实际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1): 19-. |
[12] |
徐慈华 黄华新. 汉语隐喻的语用综观探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5): 18-. |
[13] |
顾红. 英、汉语"喜悦"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2): 198-. |
[14] |
谭惠娟. 论拉尔夫·埃利森对黑人人性的剖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1): 173-. |
[15] |
周昌乐. 探索汉语隐喻计算化研究之路[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5): 4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