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好歹"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形容词"好"和"歹"通过经常连用而逐步凝固成词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好歹"可分为名词和副词两类.名词"好歹"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其中一个成分语义的失落,形成偏义复合词;另一条则是通过转喻,代指事件或情况的结果.其中后者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前者.副词"好歹"既可表时间,也可表语气.从认知角度看,概念结构的隐喻是时间副词"好歹"产生的根本机制,而转喻则是语气副词"好歹"形成的内在动因.语气副词"好歹"的主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歹"出现的语言环境有了变化,二是"好歹"的句法位置变得更加灵活.
|
|
关键词 :
好歹,
转喻,
隐喻,
语法化,
主观化
|
|
|
[1] |
陈新宇. 韦尔纳茨基的思维格局及其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170-. |
[2] |
史文磊 谷雨. 说汉语介词的一种从句现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2): 42-. |
[3] |
黄华新 洪峥怡. 从句法到语用:隐喻的真值条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3): 120-. |
[4] |
李莹 莫雷 史大鹏 张学新. 不同性质汉语隐喻句认知加工的fMRI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6): 8-. |
[5] |
张俊阁. 汉语否定处置句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5): 182-190. |
[6] |
王天翼王寅. 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4): 52-62. |
[7] |
王小潞 冯骏. 隐喻加工脑区的关联因素[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1): 134-146. |
[8] |
张国清 张翼飞. 亚当.斯密和文明社会的四个隐喻[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5): 5-. |
[9] |
庄孔韶 方静文. 从组织文化到作为文化的组织[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5): 18-. |
[10] |
黄华新 韩 玮. 现代汉语主观位移句的认知理据探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4): 47-56. |
[11] |
刘海涛. 语言网络:隐喻,还是利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41(2): 169-. |
[12] |
武亚军 冯晓岚 许德音 . 战略理论的隐喻、范式及整合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2): 98-109. |
[13] |
张建理 叶 华. 汉语双数量词构式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3): 149-. |
[14] |
徐慈华 黄华新. 汉语隐喻的语用综观探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5): 18-. |
[15] |
席建国 刘冰. 语用标记语功能认知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4): 19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