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汉语高频词"也"所指代的概念为"大同小异",在不同的句式中此概念的语义分别为"异畴类同"及"同畴个异".这一"类同"的定位及程度由讲者自己判定.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含"也"的自然语料进行分析,可以细致地拟构听者的动态认知过程."也"字既携带程序信息,也携带概念信息,听者通过前者的指引可以找到相关的后者.
|
|
关键词 :
认知语言学,
概念整合理论,
多义性,
汉语关联副词,
也
|
|
[1] |
张建理 房战峰. 题元变异与构式再创: 以“考”句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5): 169-181. |
[2] |
王天翼王寅. 认知语言学对西方哲学的贡献[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4): 52-62. |
[3] |
张建理. 论动词本原构式[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6): 174-185. |
[4] |
张建理. OVER的双层多义网络模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4): 178-188. |
[5] |
张建理. 英语视觉动词:概念的转换和彰显[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5(6): 161-. |
[6] |
丁建民. 探究人类认知活动的新视角 ——《隐喻》评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1(2): 14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