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意识形态的自组织性指的是意识形态在经济基础决定作用下的自我生成、自我规定、自我构造及自我发展.其自组织的特性表现为:意识形态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主体总是带着自己的意向去反映社会现实;意识形态具有反映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般性的一面;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意识形态选择性地继承以往思想资料;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建构意识形态的自组织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
关键词 :
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自组织性,
自我生成,
自我规定,
自我构造
|
|
[1] |
杨晓彤, 包大为. 识别革命主体: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在旨趣及其当代价值[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8): 18-29. |
[2] |
陈麟. 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构(1921—1957)[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3): 98-110. |
[3] |
刘召峰. 商品世界的物化现实、社会认知与行为逻辑[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0): 5-14. |
[4] |
严松. 数字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流失风险及其应对机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0): 15-27. |
[5] |
包大为. 消费的对象性结构与意识形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4): 5-16. |
[6] |
丁中正, 刘同舫.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完整性?[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5): 139-148. |
[7] |
段治文 苏悦. 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国际话语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4): 5-. |
[8] |
陈露茜. 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校选择运动”中的意识形态冲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3): 166-176. |
[9] |
顾明栋. 后殖民理论的缺憾与汉学主义的替代理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1): 179-188. |
[10] |
陈林林 杨桦. 基于“态度”的司法决策[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3): 164-174. |
[11] |
刘国柱. 全国民主基金会与美国民主援助[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4): 27-35. |
[12] |
吴秀明. 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的历史位置与现实境遇——兼谈主流体制下的中介系统及其角色功能嬗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5): 58-. |
[13] |
黄擎. 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研究检视[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5(2): 103-. |
[14] |
张节末 杨辉. "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4(5): 35-. |
[15] |
李岩. 从电视广告创意看大陆、香港两地文化观念的差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33(2): 7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