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应为一般主体,刑法有必要将保险人在保险业务活动中的诈骗行为归入保险诈骗罪.单位可以成为保险诈骗罪的主体,但不能成为有些如故意杀人等犯罪的主体.保险诈骗罪中的"虚构保险标的"既包括编造完全不存在的标的,也包括编造与实际存在内容不一致的标的.复保险、隐瞒保险危险和事后投保骗取保险金等行为均可能归入保险诈骗罪"故意虚构保险标的"行为范围之中.对冒名骗赔行为应以诈骗罪定性,但需作具体分析.在投保人或受益人不是被保险人的情况下,被保险人用自损方式骗保的行为不能以保险诈骗罪处理.故意扩大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应归入"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法定行为方式之中.保险诈骗罪中存在着片面共犯情况,对单方面有意帮助他人犯罪者可以成立共犯.
|
|
关键词 :
保险诈骗,
主体,
冒名骗赔,
自损,
扩大事故,
片面共犯
|
|
|
[1] |
郭勇健. 关系主义的艺术作品本体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6): 105-118. |
[2] |
李伯轩. 论条约对商业主体的溢出效应[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6): 201-214. |
[3] |
石辰威. 潜在的集体信念[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50-. |
[4] |
李永明 刘筱童. 商标法中“相关公众”的范围界定[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6): 103-. |
[5] |
沈松勤 路璐. 《苏氏易传》视域下的苏轼黄州词创作[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1): 109-. |
[6] |
金洁 吴平. 基于《骆驼祥子》英译本序言的译者翻译理念及其主体性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5): 105-. |
[7] |
李有星 高放. 主体资质影响合同效力之理论探析----以建设工程合同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5): 70-80. |
[8] |
童列春. 论中国农民成员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2): 46-54. |
[9] |
林劲松. 证据真实性的回归----兼论证据概念的解释方法[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4): 98-106. |
[10] |
朱耀平. 感受质、意识体验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1): 125-133. |
[11] |
吴秀明 章涛. 当代文学文献史料研究的历史困境与主要问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3(3): 62-74. |
[12] |
孙仲 张文喜. "神经历史学"是否可能?[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4): 29-36. |
[13] |
胡可先. 出土文献与中古文学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4): 165-179. |
[14] |
张广海. 论茅盾与革命文学派围绕小资产阶级问题的论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41(6): 181-189. |
[15] |
贺京同 徐 璐. 主体行为、预期形成与房地产市场稳定[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41(5): 175-18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