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应为一般主体,刑法有必要将保险人在保险业务活动中的诈骗行为归入保险诈骗罪.单位可以成为保险诈骗罪的主体,但不能成为有些如故意杀人等犯罪的主体.保险诈骗罪中的"虚构保险标的"既包括编造完全不存在的标的,也包括编造与实际存在内容不一致的标的.复保险、隐瞒保险危险和事后投保骗取保险金等行为均可能归入保险诈骗罪"故意虚构保险标的"行为范围之中.对冒名骗赔行为应以诈骗罪定性,但需作具体分析.在投保人或受益人不是被保险人的情况下,被保险人用自损方式骗保的行为不能以保险诈骗罪处理.故意扩大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应归入"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法定行为方式之中.保险诈骗罪中存在着片面共犯情况,对单方面有意帮助他人犯罪者可以成立共犯.
|
|
关键词 :
保险诈骗,
主体,
冒名骗赔,
自损,
扩大事故,
片面共犯
|
|
[1] |
杨晓彤, 包大为. 识别革命主体: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在旨趣及其当代价值[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8): 18-29. |
[2] |
郭雪慧. 食品药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8): 85-100. |
[3] |
龚举善, 陈园. 巴赫金主体论诗学的多维建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3): 56-68. |
[4] |
袁靖华, 邓洁. “华莱坞电影”的理论旅行[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9): 86-103. |
[5] |
李崇慧, 廖备水. 集体论辩及其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7): 118-137. |
[6] |
张彦, 赵馨姝. 赛博空间人的解放迷雾及其消退[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6): 5-15. |
[7] |
包大为. 消费的对象性结构与意识形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4): 5-16. |
[8] |
韩沁钊. 文化自为对文化自信的主体化建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2): 167-176. |
[9] |
屠友祥, 侯明珠. 分离与接合:激情话语在叙事话语中的展开机制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2): 126-140. |
[10] |
郭勇健. 关系主义的艺术作品本体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6): 105-118. |
[11] |
李伯轩. 论条约对商业主体的溢出效应[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6): 201-214. |
[12] |
石辰威. 潜在的集体信念[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50-. |
[13] |
李永明 刘筱童. 商标法中“相关公众”的范围界定[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6): 103-. |
[14] |
沈松勤 路璐. 《苏氏易传》视域下的苏轼黄州词创作[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5(1): 109-. |
[15] |
金洁 吴平. 基于《骆驼祥子》英译本序言的译者翻译理念及其主体性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5): 1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