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摘要  关于公私物品的逻辑体系应建立以资源稀缺性为基础的新框架.资源稀缺性要求明确界定在消费博弈中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关系,公私品就是这种权利关系的契约.以"排除他人不支付市场价格行使消费权利"定义排他性,将有无排他性作为区别公私品的单一标准,公私品就分别是具有非排他性、排他性契约的物品.公私品的性质是主客观、供求等的逻辑统一,是连续动态变化的量,一般物品都是不同程度公私混合的物品.也可从组织内外和供求关系两个新视角对公私品进行分类.公私品相互转化的实质是排他性价格的变化,取决于必要和充分条件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的共同作用,这主要是供求关系变化和产权界定成本收益之间的函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三种转化路径. 
																										     | 
													    
													    	
															 | 
														 
												  		
												        
												        														
															| 关键词 :
																																																																公共品, 
																																																																	稀缺性, 
																																																																	定义, 
																																																																	分类, 
																																																																	转化 
																																  
															 | 
														 
																																																								
														
															| 
															    															        
															    															    															 | 
														 
														 																											    														
													 												
													
													
													
												 
												
												
												
												
													
														
															
																
																																																																																																										
																					| [1] | 
																					谢晶. 新瓶旧酒:传统文化融入司法的价值与路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1): 156-168. | 
																				 
																																																																																																																																																
																					| [2] | 
																					范莉娜  李秋成  周玲强. 民族旅游地居民分类与支持行为: 基于文化适应理论的视角[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1): 170-. | 
																				 
																																																																																																																																																
																					| [3] | 
																					张国钧.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5): 95-. | 
																				 
																																																																																																																																																
																					| [4] | 
																					韩洪云 张志坚 朋文欢. 社会资本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3): 150-. | 
																				 
																																																																																																																																																
																					| [5] | 
																					卫龙宝 朱西湖 徐广彤. 公共品供给满意度对村民选举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退出-呼吁”理论的新视角[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1): 81-. | 
																				 
																																																																																																																																																
																					| [6] | 
																					林劲松. 我国证据分类制度的功能反思----以刑事诉讼为中心的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3): 36-46. | 
																				 
																																																																																																																																																
																					| [7] | 
																					陈国权 于洋. 公共品的生产和分配:两种不同的行政逻辑----兼论民主行政的适用性[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4): 126-133. | 
																				 
																																																																																																																																																
																					| [8] | 
																					柳 俊 王求真 陈 珲.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电子商务模式定义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5): 82-91. | 
																				 
																																																																																																																																																
																					| [9] | 
																					聂珍钊. 关于建设 20世纪西方文学史教材的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4): 182-. | 
																				 
																																																																																																																																																
																					| [10] | 
																					陈惠雄. 经济与人本: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两个基础理论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5(1): 143-. | 
																				 
																																																																																																																																																
																					| [11] | 
																					沈满洪  何灵巧. 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2(1): 152-. | 
																				 
																																																																																																																																																
																					| [12] | 
																					周振晓. 犯罪定义新表述[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1(2): 7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