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骚体"兮"字表征作用及限度——兼论唐前骚体兼融多变的句式特征 |
|
|
摘要 "兮"字及其他语助词在先秦诗歌中的运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与诗歌散体化的句式密切相关.屈原骚体"兮"字规整与突出的使用,是骚体突破四言句式、字数加长之后,使散体句式趋于诗化的一种表现.随着诗歌语言的骈偶化进程以及五言等诗体的不断实践,骚体句式本身具备了内在固定的节奏与规整的诗行,"兮"字因在句中作用的减弱而出现失落的现象,表现在唐前骚体句式上的变化就是无"兮"字句腰六言句式的大量使用以及骚体句式的驳杂.骚体"兮"字的表征作用及其限度,说明判断后世骚体不能唯"兮"是瞻,"兮"字同然是重要的表征,但不是唯一的标志.
|
|
关键词 :
骚体,
表征,
限度,
骚体句式
|
|
[1] |
刘同舫 佘梅溪. 理想主义的限度与超越:基于马克思对《斯考尔皮昂和费利克斯》自我评价的考察[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3): 15-. |
[2] |
徐献军. 海德格尔与计算机----兼论当代哲学与技术的理想关系[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3(1): 155-163. |
[3] |
宋潇潇1;周昌乐2. 符号“三分说”与汉字“六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1): 135-. |
[4] |
李恒威 王小潞 唐孝威. 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5): 26-. |
[5] |
郁建兴 徐越倩 江华. 温州商会的例外与不例外——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挑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6): 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