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鸦片战争后,闯入中国的近代科学在"用"的层面上映衬出中国文字的落后及不适应.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在工具化、工具效率成为文化运动的最大追求,科学技术登上至高无上地位的文化生态环境下,有识之士按照工具理性的思路开展了文字改革运动.改革者认为,不适于"用"的汉字是中国贫弱落后的罪魁祸首,因此文字的工具价值,即至易、至简、至捷是其文字改革--创制切音字活动的追求目标,而汉字同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则遭到冷落并被边缘化.这又成为一股文化趋势,这股趋势在客观上直接导向"欧化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者的"废除汉文"主张.面对这一民族文化危机,另一些知识分子则以捍卫民族文化和人文价值的立场,驳斥了文字问题上民族虚无主义的谬论.这一过程说明,片面强调工具理性是不可取的.在近代中国,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理性的协调、统一始终难以实现.
|
|
关键词 :
汉字,
切音字,
工具理性,
人文主义
|
|
[1] |
罗帅. 汉字传入西域的历史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28-39. |
[2] |
窦怀永. 论六朝俗字与唐讳字形[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2): 119-130. |
[3] |
王杰. 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结构论纲[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1): 5-16. |
[4] |
金健人. 论汉字书写对思维方式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3): 143-152. |
[5] |
郑阿财. 唐代汉字文化在丝绸之路的传播[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4): 5-15. |
[6] |
王勇. 东亚语境中"汉字"词源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1): 5-12. |
[7] |
[加拿大]艾拉·B.纳达尔. 现代主义书页:乔伊斯与汉字书写的图形设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42(3): 5-30. |
[8] |
[日]静永健. 汉籍初传日本与“马”之渊源关系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5): 36-43. |
[9] |
[日]沈国威. 西方新概念的容受与造新字为译词———以日本兰学家与来华传教士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1): 121-. |
[10] |
宋潇潇1;周昌乐2. 符号“三分说”与汉字“六书”[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1): 135-. |
[11] |
蒋承勇. “旧人”与“新人”的融合[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3): 72-. |
[12] |
何丹. 女书消亡的文字学思考[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5): 100-. |
[13] |
陈辉. 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基于19世纪30年代西士对中朝日《千字文》之译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3): 147-. |
[14] |
褚良才. 中外古代军语的比较研究——兼论对"汉字文化圈"的新认识[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32(3): 7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