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酵母》表面"破碎"的形式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而不是由于艺术上的无能.金斯利的技巧就是用貌似不连贯的叙述来表现他对支离破碎的维多利亚社会的体验.他那"破碎"的行文风格是小说的主题--在破碎的世界里寻找精神归宿——的完美体现,它使主题的效果和意义得到了扩展.小说中高度组织起来的凌乱体现了一种艺术风格,它旨在取得某种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向常人自以为是的信念和假设挑战.
|
|
关键词 :
金斯利,
艺术,
破碎,
形式,
主题
|
|
[1] |
孙海波. 反思以后果为导向的司法裁判思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9): 111-123. |
[2] |
王月婷. 从形式标记看上古汉语对象论元与受事论元的区分[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2): 131-141. |
[3] |
谢文惠, 孙敏强. “机轴”:中国古代文法理论的象喻思维和艺术阐释[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9): 140-147. |
[4] |
孟凡君. 美学、艺术与神经科学的交融互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6): 58-70. |
[5] |
孔淑杰, 汪晖. 新型产业用地政策“主题与工具”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4): 141-160. |
[6] |
付清松. 从跨越资本到超越资本:现代化之中国特色的逻辑演进[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3): 88-97. |
[7] |
陈野. 艺术图像意义的创生、叠加与汇聚[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0): 104-117. |
[8] |
李崇慧, 廖备水. 集体论辩及其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7): 118-137. |
[9] |
王晓朝.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始宗教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1): 93-100. |
[10] |
王彦. 框架研究的框架化[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1): 129-146. |
[11] |
郭勇健. 关系主义的艺术作品本体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6): 105-118. |
[12] |
董惠敏 [卢森堡]雷卡·马尔科维奇 [卢森堡]里昂·范德拓. 面向社会推理的人工智能逻辑[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20-. |
[13] |
陶锋 唐洁 包伊玲. 传统人居智慧与场所精神重塑:浙江古村落记忆在城市住区可持续景观设计中的延续[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140-. |
[14] |
刘召峰. 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社会形式——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概念考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4): 5-. |
[15] |
曹丹红. 俄国形式主义在法国的早期接受及其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1): 12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