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浙江现象"是由发展绩效、发展特征、发展条件、制度创新、"浙江精神"所共同展现的一幅全方位图景;"浙江现象"的生成,赖于区位、人力资源、制度创新、初始资本的累积优势,扬长避短的发展战略和"浙江精神"的交互作用.内涵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浙江精神",贯穿于"浙江现象"展现和生成的各个方面,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浙江现象"并非发展效绩与发展条件不对应形成的"错位现象",而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中国东部和沿海地区,以"区位"为共有解的"区位现象".浙江的特殊性在于其独有的展现和成因;发展条件在新形势下的转变可能会影响"浙江现象"的持续辉煌而须亟谋良策.
|
|
关键词 :
",
浙江精神",
",
浙江现象",
解读,
",
区位图景"
|
|
|
[1] |
阙维民.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一带一路”时空解读[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3): 35-. |
[2] |
尚永亮. 唐碎叶与安西四镇百年研究述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1): 40-. |
[3] |
原华荣. 人口数量的有关问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3): 14-. |
[4] |
范龙.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对媒介本质的现象学直观[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2): 189-. |
[5] |
王勇 孙文. 《华夷变态》与清代史料[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38(1): 141-. |
[6] |
金普森 许法根.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之内外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5): 94-. |
[7] |
原华荣 周仲高 黄洪琳. 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5): 114-. |
[8] |
李岩. 消费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与中国"女人味"神话[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3): 183-. |
[9] |
徐为民. 从形容词性语言到名词性语言[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7(2): 192-. |
[10] |
何嗣江. 订单农业发展中金融创新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6): 120-. |
[11] |
王晓军. 孙中山"三种人划分"思想辨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5): 146-. |
[12] |
蔡罕. 北宋翰林图画院若干问题考述[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5): 16-. |
[13] |
张弘. 论吴宓思想的体系性及其"一多"观念[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3): 100-. |
[14] |
陈伯海. 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1): 5-. |
[15] |
蒋述卓. 多维视野中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6(1): 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