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自古以来,人一直在意义的创造和建构中构建着自己的家园,构建着人类安身立命的场所,即人在意义的创造和建构中居住着,这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命题.意义的呈现是居住的必然结果,去居住是意义产生的动因,二者互为因果.意义的结构、范围和层次以及意义的稳定性与流变性均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人达成居住的一切物质和精神需求.从意义的角度来解释居住的概念,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理解人类达成居住的过程,以及因人的居住而形成的物质环境的内涵;有助于在当代无共同标准、无主流价值的多元化建筑现象中,把握建筑发展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被整体地、系统地、本质地理解和阐释.
|
|
关键词 :
意义,
居住,
建设
|
|
[1] |
张雨欣, 刘传磊, 马九杰, 王成军. 未来乡村建设:要素嵌入与政社合作[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8): 53-65. |
[2] |
邵兴江, 金祈作, 顾建民. 乡村小规模学校空间建设:价值、机理与路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6): 92-104. |
[3] |
张柏榕. “一带一路”的文明叙事与世界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1): 32-41. |
[4] |
吴巨慧, 刘子涵. 世界顶尖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启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2): 118-130. |
[5] |
陈野. 艺术图像意义的创生、叠加与汇聚[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0): 104-117. |
[6] |
赵国超, 虞晓芬, 许璐媛. “工者有其居”理念下农民工居住满意度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8): 47-57. |
[7] |
付昌玲. 文本阐释模式与意义生成的知识论考察[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4): 144-154. |
[8] |
屠友祥, 侯明珠. 分离与接合:激情话语在叙事话语中的展开机制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2): 126-140. |
[9] |
谢贵平, 张会丽. 中国边疆学研究41年(1980—2020):脉络与展望[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1): 40-59. |
[10] |
许和亚. 南宋浙东文派的崛起及其文学史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1): 147-160. |
[11] |
吴明证, 陈一冉, 严梦瑶, 林铭, 孙晓玲. 家庭仪式与青少年的自尊:亲子依恋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0): 69-83. |
[12] |
付昌玲. 西方文学文本理论知识形态的逻辑变迁:古典型、现代型和后现代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5): 119-129. |
[13] |
傅夏仙, 黄祖辉. 中国脱贫彰显的制度优势及世界意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2): 5-14. |
[14] |
邵鹏 虞涵 张馨元. 建设性新闻的理论溯源及价值——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0至2019年文献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2): 26-. |
[15] |
张力锋. 严格性反观之下的意义理论新路径——模态论证的一个描述论逻辑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2): 2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