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新时期以来,一些研究者对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的质疑与批评推进了相关问题的研究进程.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在论争中恢复了主导地位,并在意识形态等基本概念的界定、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辩证关系、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审美意识形态论对文艺的本质作了系统深入的探究,较好地解决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冲突,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形式与内容、情感与理智、表现与再现、人性与阶级性等矛盾关系,但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融合等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
|
关键词 :
新时期,
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论,
研究
|
|
[1] |
卢军霞, 陈振英. 新文科视域下中美高校历史学科研究竞争力的四维考察[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8): 138-148. |
[2] |
马运娟, 张凯. “北京古学院”与民国老辈的国学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7): 73-84. |
[3] |
郭文刚, 郑尧丽, 孙源. 拔尖创新人才学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6): 105-119. |
[4] |
高奋, 叶晓娟. 论西方女性气质概念的建构、解构与重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10): 137-149. |
[5] |
张柔然, 王家宁. 基于旅游者视角的世界遗产文化与自然融合价值认知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54(1): 112-128. |
[6] |
袁淼叙. 汉学家科布泽夫的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与翻译[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7): 137-145. |
[7] |
孟凡君. 美学、艺术与神经科学的交融互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6): 58-70. |
[8] |
隋红升, 赵洁. 跨学科视域下的中国男性研究:理路、脉络与展望[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3): 147-160. |
[9] |
沈黎勇. 研究型大学教育基金会筹资模式的关键要素与实践路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3(12): 106-117. |
[10] |
谢贵平, 张会丽. 中国边疆学研究41年(1980—2020):脉络与展望[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1): 40-59. |
[11] |
王彦. 框架研究的框架化[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1): 129-146. |
[12] |
毛延生, 何刚. 中国语用学研究范式的自觉、批评与优化[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 94-103. |
[13] |
陈玉梅, 付欢.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1(3): 29-47. |
[14] |
刘志军. 留守儿童行为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37个案例的回溯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6): 200-. |
[15] |
周启超. “外位性”与文学研究的“人文化”[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6(5): 90-. |
|
|
|